清明短文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清明短文篇一:清明话柳阅读及答案

《清明话柳 》阅读题及答案 章博

清明节前后,古人习惯在门上插柳,头戴柳环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清代杨韫华《山圹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关于清明插柳戴柳之俗,传说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门要术》中所谓「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因此,在我国民间,柳枝向来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

南海观音菩萨一手拿杨柳枝,一手托甘露净瓶。「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扫除人间烦恼垢浊,祛病消灾。僧人极信仰柳,在诵经礼前,必用柳枝疏牙刮舌,清洁口齿,柳成了僧人对佛教虔诚之物。

古人在日常生活实用中,知道柳枝可以「祛病消灾」,但由于当时科学未发达,还未解开柳树的「植物精气」和含杀菌素之谜。其实柳树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应用在医药上,医学家扁鹊用柳叶熬膏治疗疔疮肿痛。三国时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古代印第安人当头痛发热时,就用捣烂的树皮敷在前额上,起到退热止痛的作用,这种「土医」在一些部落里,直沿用至今,因而称柳树为「神奇之树」。

柳树能治病这种功能,直到一九七五年,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生理学家克莱兰,在研究中发现捣烂的柳树皮汁含有阿斯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杨酸。后来医学界进一步研究发现,阿斯匹林对人体的解热镇痛机能是间接的,其真正的直接因素是阿斯匹林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前列腺素。这种激素可以调节人体各方面的功能。

国外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阿斯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杨基酸,具有防御植物病害的作用,它既可使柳树在早春抢先抽芽吐绿,又可使其有极强的生命力。所以繁殖柳树十分容易,顺插或倒插柳枝都可以成活,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而且柳枝婀娜多姿,又具抗污染能力,是一种优良的庭院和路堤绿化观赏树。如果将阿斯匹林放入花瓶水中可延长鲜花寿命。

「柳」与「留」谐音,自汉代流行的「折柳相赠」情感民俗流行至今。唐代大诗人杜牧《独柳》曰:「含烟一枝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描写情侣两人将行,心里难舍难分,连欲折柳条也不忍。刘禹锡在《杨柳枝》道:「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诗人与情人桥上相别后,年年月月在柳树底下苦苦痴等,却渺无音讯。

「折柳送别」与「植柳留念」已成为我国民间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种苗,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公主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发动群众治理西湖,在堤上栽植杨柳,美化环境,创建了今日西湖的「人间天堂」。阳春三月,笔者游览到西湖,此时正值桃红柳绿,空气清新,眼前展现出一幅幅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画图,令人心旷神怡。(陈培栋)

1、我国古代形成清明节插戴柳枝的习惯原因。

2、选文①段中应用的两段民谣有何作用? 请模仿第一个小标题,拟定出第二个。

3、第六段中的“几乎没有哪一种树木和老百姓的生活这样贴近”中的“几乎”为什么不能去掉。

参考答案 1、我国古代形成清明节插戴柳枝的习惯原因有(1)、可以避邪(2)、虔诚之物(3)、可以祛病消灾(4)、柳树能治病

2、引用民谣证明我国自古就把柳树最为可以避邪之物。【鬼不入】

3、几乎不能去,因为,它包含一些特殊情况,如果去掉不符合客观,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清明短文篇二:清明节优美散文范文

清明节优美散文范文

清明节优美散文如下文

清明雨,汇成一条思念的河

清明时节,心里总是慌慌的、凄凄的、寂寂的,一种惶恐怅惘的忧伤。不知什么时候起,天空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浸湿了我的眼眶,浸透了我的衣衫,一滴滴雨水,穿过我寒战的躯体,汇集在我的心房,波涛汹涌,洋洋洒洒,汇成了一条思念的河。把我带到了生离死别的现场,那一幕幕一桩桩的往事,像风铃般,在我耳畔回响。难忘,铭记的殇。

微寒薄凉的北风从我耳旁掠过,呼啸摇曳,像是在呜咽,像是在咏唱:清明时节桃李笑,野地荒冢话凄凉。乌啼鹊噪昏乔木,阴阳两隔谁断肠。一声声哀嚎,一声声低泣,仿佛来自苍穹,仿佛在耳边回响。

我遥望天籁,夜幕,笼罩了一片有生机的气象,黑丝绒般的夜空中悬挂着颗颗闪烁的星星,像是一滴滴晶莹的泪滴,颗颗璀璨,滴滴欲坠下。像是在诉说一个个遥远哀婉的故事,声泪俱下,痛不可抑。

我仿佛看见千里之外,荒凉的枯山峻岭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笼罩了万家冢院,荆棘杂草凄迷在肃穆的墓碑旁,断魂哭泣的人们,跪倒在祖先旁,燃起一炷香,点燃心中无限的哀思和惆怅,许上一个个心愿,让天地永存,让死者安息,让活着的人们,背起行囊,不辜负前人的重望。

妈妈,女儿不孝,到不了你的身旁,就在这十字路口,能够通往天堂的方向,点燃心中的思念,把我心里滚滚的思念之水向你流淌。

风潇潇,飘荡着浓浓哀思,雨绵绵,淋漓着靡靡悲情,我划亮手中的火柴,幽兰的火苗,迅速在寄托中蔓延,冥币飞舞,火焰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我心中滴落的泪滴,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

祭拜的香火在半空中袅袅升起,直达我遥望的方向,妈妈,你在天堂,还好吗?是不是一样在把我们牵挂,妈妈,在凄寒霜冻的夜里,别忘了把棉衣穿上,妈妈,有爸爸的陪伴,你们的家园,是不是阳光明媚,灿烂辉煌。

妈妈,我思念你,我把思念的苦水,汇成了涓涓的河流,在夜色里发光,我把思念的甜蜜,酿成醇厚的米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我把思念的旋律,谱写成一首歌谣,在寂静的深夜为你歌唱。

月光下,清明的细雨,像是串成窜的珍珠,纷至杳来,远远望去,像是密密麻麻的银线,在天际闪耀,犹如积蓄在我心头,无限的想往。剪不断,丝丝缠绕,悱恻心田。

雨缠绵,风哀泣,任凭狂风暴雨,妈妈,我也跪拜在你幽魂的面前,任眼泪滂沱流成河,依然向你诉说着我无尽的缅怀和思念。看着冥币一点点化为灰烬,我不忍离去,不忍离开你的身旁。

上文是清明节优美散文

清明短文篇三:阅读理解 清明

清明 姚化勤

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于不妻。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一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 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乡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了。相似的惟惟有迷蒙的雨,缠绵的风,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灵魂伴着父亲一代人的谢世,恐怕早就丧失殆尽了。

此刻,我站在葬着爷奶的祖坟前,不禁想起儿时跟随父亲前来扫墓的情景,想起当时的请明节。

那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啊!绝非仅仅添坟烧纸、摆设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绝非单单“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耕耘劳,它更多地凝聚着先人遗传的美德,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诗句,是幼苗对阳光,子女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感恩。

进入农历二月中下旬,清明节莅临了。乡亲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就像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的禾苗,也泛青拔节、萌发葳蕤起来。到了清明节的当天,子孙们则早早地赶到祖茔。当虔诚地祈祷已故的亲人们“尚飨”的时候,便油然地想起了他们的恩德,想起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反躬自问:我们的行为有无玷污祖先的地方?不能建功立业,起码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列祖列宗们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

听母亲讲,父亲青年时,正赶上家乡闹黄水爷奶讨饭在外地,曾经念过几年“子曰”“诗云”的父亲,几次放过被人聘为教师的机会,推车贩盐,扛活打工,拼命地多挣钱以养家糊口。累死累活十多年,终于实现了爷奶的遗嘱——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等黄水过后,又起回爷奶的遗骨,安葬自己归来开垦的田土。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以至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一种古老绵文化,仿佛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清明短文)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庄稼人。父亲时代,村里的民风淳厚,温馨和谐,也可以用两句唐诗来形容: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一老人们的生活闲适而安逸,虽然不够富裕,但一户户篱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着古典意味的殷殷亲情。休说作奸犯科或伤风败俗了,即使轻浮放浪都是一种过错,至于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孙,更会遭人吃唾弃。

可如今,尽管风雨依旧,时令依旧,而实质上,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尺走肉。依旧的风里,你再难寻见“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悠然老人,他们被子孙当作包袱抛在了外边。爹住瓦房儿住楼,爷爷奶奶住村头——住进村头的小屋里,打发着凄凉的暮年。依旧的雨中,你也再难觅到“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了,他们也逐渐进化为城里的孩子,变成金丝笼里的鸟,囚起天真,囚出对“龙”“风”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颐指气使,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乡的打工族,他们丢掉了泥土的本色,不伦不类地嫁接起

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僻的乡村里也出现了烫发描眉的女孩,出现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现了宝贵儿女、奴仆老人的现象。试想,谁会舍得自己的小宝宝去

做什么牧童呢?

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庄恐怕全现代化了,这儿仍在使用大概还是秦汉时发明的三吊弯铁犁,继续演绎着文人们称作“田园牧歌”的恬淡和清贫。没想到,自从第一对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人们思想大变,一心挣钱,日渐富裕,日渐时髦起来。“牛背横笛信口吹”的牧童,包括辘辘摇月亮的风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尽头。从这大野的深处。我分明感觉出了古老乡村断裂的欢乐和痛苦,莫非任何变革都必须付出代价?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记得父亲病故时,举村皆哀,家家来人奉礼致祭。可几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们,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钱”!铜臭熏心,以至于此。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纯朴的村庄也死了一死在一个灵魂泯灭、金钱至上的小楼换茅屋的时代里。

雨越发地密了,迷蒙一片;风越发地紧了,咝咝作响。想起父亲,想起四叔,蓦地也想起一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仪。可我的逐步富起来的乡村呢?礼仪哪去了?难道它只是一种

上坟的形式?想着,想着,我忘了坟前的潮湿,不禁双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唤着:爷爷、父亲,我的传统的清明节啊,魂兮归来!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2期)

19.作者认为,清明应该是个具有着哪些蕴涵的节日?(4分)

20.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2分)

(2)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2分)

21.这篇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情感?(4分)

22.面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9.①祭奠先人;②耕耘劳作的开始;③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④想起自己的责

任,对自己的行为反躬自问。⑤滋养淳朴民风,营建温馨和谐生活。(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

20.(1)父亲在爷奶去世后,牢记爷奶嘱托,舍弃了轻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拉扯

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并重新安葬父母,他成为孝敬父母、爱护幼弟的典范。(2分。意思对即可)

(2)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具有原本的内涵,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了一种上坟的形式。

表达了作者对清明节文化传统丧失的遗憾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过去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同住一院,亲情浓浓;现在老人们独居陋室,暮年凄凉。

②过去民风淳朴,人心单纯;现在却本色尽弃,人心不古。③过去孩子们田野放牛,自由快 乐,天真野性;现在被圈养溺爱,颐指气使。④过去有着“田园牧歌”般的恬淡和清贫;现在 铜臭熏心,灵魂泯灭、金钱至上。(2分)

通过上述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现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

的遗憾、惋惜。(2分)

22.(示例)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内涵,是我们

每个炎黄子孙要去继承和发扬的。(2分)像清明节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它能使人们不忘先祖,感恩父母,反思自我,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然而,近年来这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渐渐退去往日的色彩,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但很多人却丧失传统美德,长此以往,会造成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迷失。(2分)(如果从反面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清明 名人清明短文 清明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