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学案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短文两篇学案篇一: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

8、《短文两篇》导学案

宝鸡市列电中学王亚妮

短文两篇学案篇二:25《短文两篇》导学案附答案

25 短文两篇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片,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夸父逐日》。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渭.(wèi)水

2.请你解释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的意思。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3.作品链接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文体链接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过朗读感受神话的魅力。

(1)师范读全文,生听记生字读音及句中停顿。

(2)通过跟读、自主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练习,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

朗读。

(3)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且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2.疏通文意

(1)掌握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欲.得饮:(想要)未至.

(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2)词语省略现象:(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

(3)同桌交流,译读课文,展示翻译成果。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为桃林。

3.文本研讨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交流点拨】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深层探究

1.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交流点拨】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交流点拨】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

1.阅读 余光中的诗《夸父》,说说余光中是怎样看待夸父逐日的。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交流点拨】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2.请你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神话故事导入: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

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二、自学指导(二)—— 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听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节奏及讲故事的味道,体味情趣。

颛顼..(zhuān xū) 水潦.(lǎo) 尘埃..(chén āi)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怒而触/不周之山

(3)故/日月星辰/移焉

(4)故/水潦尘埃/归焉

3.用讲故事的口气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画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1)疑难字词:

触:撞击 潦:江河积水 尘埃:泥沙 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2)“天柱折,地维绝”的背景: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栓挂。

(3)词语省略现象:(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5.全班讨论,落实翻译,学生展示翻译成果。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为争做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6.文本研讨。请你概括这则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交流点拨】起因: “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二)深层探究

1.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2.请你用自己的话根据文章的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3.如何理解文中结尾的两句话?

【交流点拨】《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三)比较阅读,找共性

齐诵两篇短文,归纳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1)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英雄。

(2)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3)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小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些幼稚可笑,但对并不知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作出如此生动神奇的解释,体现了先民的求索精神,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三、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争帝----触山------柱折-----维绝(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短文两篇学案)-----天倾-----物移-----地陷-----尘归

四、拓展延伸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两个场景。

1.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情状。(提

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2.共工撞倒不周之后,天地出现怎样的情景呢?(指导:抓住语言点、联想、想象,融入自己新的想法)

【交流点拨】1.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 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2.天动地摇,支撑天穹的擎天柱折断了,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断裂。

短文两篇学案篇三:25__短文两篇_导学案_配答案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备课人:高智文

第25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 号 时间:2014年6月4日

精彩开篇词: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二、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片,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夸父逐日》。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渭 水 2.请你解释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的意思。

夸父逐日:

3.作品链接

《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共18篇,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4.文体链接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 小组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投入吧!)

(一)整体感知

1.通过朗读感受神话的魅力。

(1)师范读全文,生听记生字读音及句中停顿。

(2)通过跟读、自主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练习,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3)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且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2.疏通文意

(1)掌握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逐走( ) 饮于河( )()欲得饮:()未至() .....

道渴而死( )弃其杖( ) 化为邓林( ) ....

(2)词语省略现象:( )弃其杖,化为邓林。

(3)同桌交流,译读课文,展示翻译成果。

3.文本研讨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二)深层探究

1.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四、展示反馈(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请小组代表谈谈合作的成果)

五、巩固提升

1.阅读 余光中的诗《夸父》,说说余光中是怎样看待夸父逐日的。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交流点拨】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2.请你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自主学习:

1、解释课题

(1)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

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与颛顼争帝死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并斩断鳌足以作天柱。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2)触:碰、撞;

(3)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在《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它本身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2、相关神话故事: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三、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

(一)整体感知

1.听读示范朗诵课文。听准字音、节奏及讲故事的味道,体味情趣。

颛顼( ) 水潦( ) 尘埃() .....

2.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共工与颛顼争为帝(2)怒而触不周之山

(3)故日月星辰移焉(4)故水潦尘埃归焉

3.用讲故事的口气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画出疑难字词,师生、生生交流。

(1)疑难字词:

触:潦: 尘埃: 归:

天柱折,地维绝:

(2)“天柱折,地维绝”的背景: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栓挂。

(3)词语省略现象:()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5.全班讨论,落实翻译,学生展示翻译成果。

6.文本研讨。请你概括这则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二)深层探究

1.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你用自己的话根据文章的主旨。

3.如何理解文中结尾的两句话?

(三)比较阅读,找共性

齐诵两篇短文,归纳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有些幼稚可笑,但对并不知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作出如此生动神奇的解释,体现了先民的求索精神,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四、展示反馈

五、巩固提升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两个场景。

1.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2.共工撞倒不周之后,天地出现怎样的情景呢?(指导:抓住语言点、联想、想象,融入自己新的想法)

示例:1.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学后记:

第25课 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自主学习: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渭(wèi)水 .

2.请你解释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的意思。

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三、 小组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投入吧!)

(一)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

(1)掌握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欲得饮:(想要)未至(到达) .....

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

(2)词语省略现象:(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

(3)同桌交流,译读课文,展示翻译成果。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为桃林。

3.文本研讨

(1)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交流点拨】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深层探究

1.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交流点拨】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交流点拨】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五、巩固提升

1.阅读 余光中的诗《夸父》,说说余光中是怎样看待夸父逐日的。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交流点拨】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两篇 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导学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