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需求对接]需求对接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同报纸外在的形态变革相比,报社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是报业发展过程中最容易观察到的显性变化之一:随着对报纸产品属性的再认识,随着市场的细分化、竞争的规范化、营销的升级化,需要采编更专业化、管理更制度化、运作更整体化,以保障持续、稳定地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内容产品。
  
  组织变革:
  产品先导优势聚效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报纸都是对开4版,绝大部分公费订阅。那时的报纸组织结构,几乎可以看作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党政机关管理模式的翻版,报社以对应政府的机构设置来划分部门,如:文教部、政法部、理论部、群工部、文艺部以及负责协调管理的行政部门。记者们也相应地按照行政机构归属划分,即俗称的“跑口”,报道线路都以对口部门为主。
  在那个时代,以“新闻主攻,副刊主守”为特色的《羊城晚报》,在新闻版外,设置了两个副刊版,一个是文艺性的“花地”,另一个是综合知识性的“晚会”。这两个天天出版的副刊在当时全国报纸中绝无仅有,成为《羊城晚报》的著名栏目,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比照其他兄弟报社,《羊城晚报》的副刊部在报社的组织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很长一段时间,报社的组织变革似乎都遵循了这样的逻辑,为优势内容提供背景和支持。
  表面上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报社组织变革,大多是由报纸的扩张需求所带来的,版面的急速增加导致对相关内容提供部门的需求;而实际上,新的机构设置往往是在发现需求、满足需求、锁定需求的过程中,为满足厚报时代大生产的需要,实现信息全覆盖,以组织变革来突现和聚效优势的结果。
  
  以细化信息分类的生产架构,构筑产品竞争优势
  
  伴随读者需求的变化,报人们开始对传统的新闻门类重新划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羊城晚报》打破传统的机关报道格局,为适应人们关心特区、关心广东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一版开设“经济特区之窗”和“经济之窗”专栏。后来,这两个专栏扩充发展为专门的版面。同时,《羊城晚报》在1986年将新闻信息部改组为经济部,统筹大经济下的新闻信息采集。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许多报纸陆续开出专门的经济或财经专版和板块,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信息需求的增长。“经济部”“财经中心”之类的机构也成为常规采编组织的基本设置。许多报纸对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的重视,同样促成了体育新闻部、娱乐新闻部等组织的独立设置、或者加强和扩大。
  随着报纸不断变厚,分板块、分叠,对受众的划分越来越细,对信息归类与集中生产进行探索的新理念也不断体现在版面上;报纸的采编部门如同版面一样,开始大规模扩张,这势必就要求相关采编部门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更多站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报纸开始受到市场的呼唤。
  《广州日报》是国内最早扩版的报纸之一,从4版到8版、16版、24版、40版、50版,直到目前的特别策划时近百版。市场开放,经济复苏,信息传递高度密集、不断加速,为了保证内容生产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相适应,《广州日报》不断丰富版面内容,有序扩展报道领域。总编辑李婉芬说:“在1996年成立报业集团之前,《广州日报》在组织和流程上的设置主要就是配合报纸的扩版。”
  目前广东媒体的采编架构以中心制为主,“经济中心”几乎是必设的部门。采编组织变革在逻辑上往往是按照新增加的产品单元来设置的,功能上则体现为突出和放大优势,比如,不少都市类报纸在打市场的初期就对应内容主打设置了社会新闻部,强化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形成传播强势。随着报纸的成熟和受众对信息再加工的需要,开始组建深度报道部、评论部等,突出解读性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
  版面的扩张与变化无疑需要采编组织的强力支撑,机构增添的过程也是采编细化的过程。这既是从吸引和巩固读者的角度对受众阅读兴趣的细分,也体现了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深加工的需要。
  
  地方与区域新闻整合加工的部门设置,保障竞争强势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是城市综合性日报的繁荣,依据贴近性原则的新闻本地化观念深入人心。在广州,每份日报中新闻报道量最大的是本地新闻和珠三角区域新闻。相应的采编机构中的产品加工机构就是本地新闻部、珠三角新闻中心。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长梁国标认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是很长一段时间形成的独特《羊城晚报》风格的报道方针。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很多全国性的重大报道都有《羊城晚报》记者的身影。”“但从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广州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的广告投放策略转向区域代理和地方性投放为主,吸引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区域读者的注意已成为《羊城晚报》采访报道的首要任务。”
  《羊城晚报》推出针对广州市场的“广州新闻”,独立成每天至少4个专版,强调新闻性、服务性和贴近性,并配备广州新闻部,专门报道和策划除“重大线上”新闻以外的市井新闻、突发新闻等。
  《广州日报》很早就充分利用市委机关报所能获得的新闻资源,加强本地新闻,增加信息量,提高可读性。
  新快报社社长张洪潮则希望集中优势兵力,针对目标读者,在某些特定的新闻竞争领域让报纸影响力发挥最大,本地新闻也是重中之重。
  张洪潮说:“2006年报纸由大开本改成小开本后,为了抢占广州当地市场,特意着重加强本地新闻的操作。新闻中心的设立基本就是为了抢本地新闻的料,把广州的舆论监督新闻、民生新闻、突发新闻一网打尽。”“从A3到A15,每天至少保证有8-12个版。为此,报社把原来的要闻采访部和区域新闻部合并在一起,由区域新闻部的编辑策划选题,并且直接指挥记者。本地新闻的截稿时间一般在晚上10点半,甚至可以留版等稿件到12点半。”
  《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2月组建广州编辑部,副总编崔向红认为:“从新闻价值上判断,广州新闻有着天然优势;南都也在加强当地的民生、街区新闻报道量。未来印力允许,广州新闻的版数还会增加。”相应加大了采编力量的投入。
  事实上,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广东三大报业集团从主报到子报,在珠三角区域新闻方面的竞争也早已全线铺开。竞争的激烈程度体现在组织结构上,就是在深圳、东莞、佛山、惠州、江门等经济总量比较大的主要城市设记者站,形成完整的当地采访中心,向总部的珠三角新闻中心中的编辑体系供稿,并最终形成各地的新闻专版或区域新闻板块或杂志。驻站机构先是拓展新闻来源,增加当地新闻的贴近性,再陆续增加地方新闻版。
  《南方都市报》的地方版触角扩展到广州以外的七个珠三角城市,2003年成立珠三角专刊部,扩建东莞、佛山等地方记者站,不久还将A2叠内容分为广州、深圳、珠三角当地新闻(各地新闻)三部分。
  广东报业集团旗下报纸在二线城市中较大的记者站里,采访力量往往能达到几十人,并伴有发行与广告力量的跟进,形成上百人的机构,强化各报在二三线城市的竞争强势。
  服务性专刊专版丰富广告吸纳黏性,深化竞争优势
  报纸在市场环节里,有着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性:即要适应第一次销售(读者),不断作内容及采编架构的调整,还要根据报业市场竞争特别是第二次销售(广告商)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不同的目标诉求对组织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报纸,除了考虑受众数量外,还必须考虑如何适当调整选定受众的范围与构成,以有利于二次售卖的有效性。
  所以,许多报纸版面内容设计和组织结构地不断变化过程,也是提高信息服务含量的努力过程。
  1994年,《羊城晚报》创办《金页》专版,在广州地区随报赠送,其本意只是本地广告的广告彩页,但后来为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内容,强调可读性和服务性,形成专版。目前,《羊城晚报》的周刊以每周五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每周定期出版不同的专刊内容―周一旅游周刊、周二健康周刊、周三汽车周刊、周四3C(家电、电脑、网络)周刊,周五楼市、家居和创意。配合周刊的刊出,每周还有更生活化和流行化的周刊《新新生活》,每周不定期推出3-4期。
  《南方都市报》的专版专刊更是采编与报纸营销联动的成功样本,为许多报纸学习和仿效。他们由专刊副刊部和经济信息部分别操作每天不同主题的专版专刊,其中消费类的专刊有时尚、购物、旅游等,财经类的专刊有汽车周刊、黄金楼市、金融周刊、健康周刊等。
  作为《广州日报》的子报,《信息时报》在组织架构上也更多地加强专刊中心的力量,使行业新闻、产业新闻和广告互相促进。
  
  机构设置:
  理顺生产链条
  
  在报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从扩张到调整,采编部门的组织结构越来越追求与信息前端和受众终端的呼应和贯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视觉感受和形象包装,越来越体现产品生产链的概念。
  呼叫中心延展信息获取平台
  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永远是新闻媒体的追求。除了时时监测其它媒体,及时浏览网上信息,对线索渠道的建设也促成了新的部门设置。《南方都市报》拓展了原来热线电话的规模和职能,设立了呼叫中心―走进《南方都市报》的办公区,在一层通往电梯的路上有一大片透明隔断围起来的区域,这个部门专事突发新闻事件的线索收集与处理,平时由一名值班副总编和一名值班记者实时监控。
  本刊记者在南方报业集团大楼中采访时,注意到《南方日报》采编楼的楼层分布指示牌上标注着,八楼有“南方日报呼叫中心”。
  从依靠通讯员和群工部,到后来的热线电话,再到呼叫中心,报纸新闻源的丰富和变化,折射出报业发展变化的轨迹。为产品前端信息源搭建专门的平台也成为许多都市类报纸比较自觉的组织结构变化之一。
  
  视觉中心凸显读图时代与形式设计
  
  读图时代对摄影的依赖,加之对报纸统一包装和独特风格即视觉呈现方面的考量,一些报纸专门建立视觉新闻中心。有的是将报纸的摄影部与美术编辑部职责整合在一起,有的则是在摄影中心之外单独设立,协调图文的配合并兼顾美术设计之责。
  视觉呈现最原始的状态是以新闻摄影照片的形式出现,由文字编辑根据文章需要进行配发。当时的摄影部作为文字部门的补充面目出现,版式基本由文字编辑划版。有的报社甚至是组版编辑兼具美术编辑的职责。大多数美术编辑负责一些插图、栏花等细部美化工作。视觉相关机构属于从属地位。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长杨兴锋回忆,《南方日报》的摄影组原来挂在要闻中心下面,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字新闻而存在。随着新闻竞争加剧,摄影组单一的配合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报纸的发展需要,文字编辑与摄影记者的沟通也不是很顺畅,于是成立了视觉新闻中心,设摄影组、版式组、图片编辑组等。
  《羊城晚报》在2005年9月,把负责视觉的机构设为图片编辑部和摄影部两块,图片总监与摄影部主任平级。图文互动的权力由普通文字编辑手中移交到图片编辑手中,照片选用由专业人士把关,终审发稿权由图片总监控制。报纸的视觉呈现由图片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三方面共同把关。
  《羊城晚报》版式总监颜长江认为,这样的机构设置的出台也有着新闻竞争的背景:
  “广东报纸这些年来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都超乎寻常地重视,很多时候需要大兵团协同作战。比如,在广州新机场搬迁的报道中,报社所有摄影记者都出动,每天以几百张照片的容量发稿,为了不出错,文字编辑要求摄影部派专人把关终端。之后,遇到重大事件,报纸动辄用三五个版来操作,需要懂行的专业人士负责照片选用和整体风格的统筹,这也是报纸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渐渐,图片编辑的重要性日显,终于在组织架构的变革中得以体现。”
  《广州日报》也曾经撤销摄影部编制,把从事摄影的人员打散并入各个编采部门,当时对视觉没有多少概念,由版面编辑负责图片及其处理。2000年,报社才成立庞大的美术编辑部,对视觉设计进行系统再造。
  《新快报》则设立了新闻摄影中心(图片中心),与另外的新闻中心、娱乐新闻中心、经济新闻中心构成采编四大中心。图片中心辖有两个部门,一个专事采访,一个专事图片编辑,负责报纸最后的视觉呈现。《新快报》图片中心主任钟鸣说:“每天至少有四五个图片编辑和图片总监一起负责报纸图片的整体平衡、整体布局和视觉效果,范围是头版至新闻版的最后一版。”
  
  多媒体时代的数字平台
  
  网络时代,新技术元素对整个采编流程的参与从入口到出口,从渗透到嫁接,体现在机构设置上,形成外挂的职能机构和延展的信息接纳与输出平台。
  《广州日报》总编辑李婉芬认为:“今后3至5年将是传统报业向新型报业变革的过渡阶段。报业需要由依靠投资驱动的资源消耗型增长,向依靠技术驱动的内容创新型增长转变;由以新闻纸为本位的传统纸媒体,向以原创内容和信息增值服务为本位的‘数字报业’转变。”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很重视内容资源的综合和二度开发利用,和相关产业紧密结合,不断探索报纸同新媒体有机结合的道路,通过原创内容和数字化传播方式相结合,建构一个运用数字技术高度整合的内容采集、编辑、发布的信息网络,可以为多种媒介形态提供内容服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定制灵活的广告投放策略和价格组合。集团希望传统的媒体《广州日报》向集团提供存量,新媒体为集团提供增量。
  目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网络上提供原汁原味的电子报纸,推出订制的手机报;如果人们对报纸某些内容感兴趣但意犹未尽,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其附带的二维码,收到更多相关信息。此次广州市“两会”的代表发言没有全部在报纸上呈现,但通过二维码方式,市民可以全部看到。
  如果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大洋网和求职网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外接渠道,那么《新快报》的做法则体现了报社内部设置上对接新媒体的变化。
  为了探索适合新媒体发展的道路,《新快报》专门在负责网络后台支持的信息部下面,增设了一个电子信息部,辟出一个几人组合的专门小组,负责新媒体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操作。社长张洪潮说,一旦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能够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这个电子信息部还会升格。
  数字化报业战略的开展,倒逼着媒体去重新认识可行的商业模式,重新去考量该建立怎样的组织机构,它们按什么标准划分,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南方都市报》参股奥一网,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平台之一和报网联运的平台。主要采编与经营骨干由报社派出,招聘人马独立运作。《南方都市报》副总编、奥一网总裁任天阳说:“集团对奥一网充满期待,希望它成为网络中的都市报、 集团新媒体的试验田,真正探索出新媒体的规律。”他认为:“报纸办网站,不一定非要网站成为报纸的补充,但最终还应该与报纸有关,要考虑传统媒体实现不了的事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正在酝酿成立一个新的部门,专门负责对新兴媒体的孵化,一旦条件成熟,将会诞生不同种类、涵盖各种传播手段的媒体组织。按照前社长范以锦的想法,未来南方报业要获得内容创造的优势,就必须构建统一的新闻信息数字化处理平台,整合优势内容资源,将原来仅供报纸版面的新闻内容编辑延伸成为多种传播形态的新闻产品。在数字平台的支持下,编辑根据不同形态媒体的特点选取其中的内容,分别编辑成为平面(印刷品)传播版、广电传播版、网络版和移动传播(手机)版,还有专业的数据分析增值服务版,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创造满足实时、互动和个性化的要求。
  显然,这不仅仅是增加一些新的组织机构所能解决的问题,可能要对以前的组织架构进行全面的颠覆,因为,无论是根据采编流程,还是产品形态,许多报纸和报业集团的组织架构都是围绕平面媒体的特征设立。
  在报业成长的诸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什么是适合厚报时代的组织结构?哪种机构设置更能与多媒体对接?
  或许,报纸内部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变革的每一小步,都在为内部要素重新组合和迎接新的革新积累着、积蓄着。

相关热词搜索:对接 需求 与需求对接 兵力需求军地对接 精准对接需求建设健康天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