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隐喻 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隐喻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电视剧《蜗居》在将房奴的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受众面前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剧中,住宅不单单是一种物质实体,还是一种媒介。本文以《蜗居》中关于住房的典型对话和场景为文本,分析电视的叙事模式,探讨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蜗居》 住宅 媒介 隐喻
  
  一、住宅――需求的嬗变
  
  1、人的基本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需求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住宅是其中最基本的一层。但是在现代大都市的生活中,住宅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既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某些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意义日益分化。
  2、住宅,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住宅被称为家,没有家,人们时常会感到一种内在的空虚。人们通过对房屋的占有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类似“本地人”的心理平衡。住宅,构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着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甚至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海萍:“所以说,女孩子不要读得好,读那么好有什么用啊,读得好不如嫁得好了。”――《蜗居》第二集
  住宅的意义在于拥有者在一个城市安家立业。在《蜗居》中,融入大城市,并在那里安家立业是来大城市的主要目标。住宅限制牵扯人的所有活动和生活,人们呈现被奴隶化的倾向。为了买房,海萍能够做到只吃挂面拌榨菜,一星期只吃一顿肉。没有房子,海萍甚至连孩子都不敢生。住宅的环境影响亲子关系的模式,住宅的拥挤导致骨肉分离,孩子被送回老家。住宅的这种窘迫感、拥挤感在剧中被过分夸张。
  海萍:“你是外地人,不是本地人,就算那些本地人不干的工作你都肯干,这样你才能在这个地方站稳脚……现在的条件是工作挑你,不是你挑工作”――《蜗居》第一集
  海萍这段源于现实情境的对白和受众现实中的想法很吻合,在一定意义上, “蜗居”是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的真实呈现,在择业、择偶观的问题上,《蜗居》把现实中的某些经典对话搬上了荧屏。
  
  二、从符号学角度看住宅
  
  1、住宅的符号意义
  现实世界是通过对符号的创造、理解和使用而被制造出来的。巴特认为,外延反映了明明白白的意义②。房子是一种符号,穿衣、打扮更是符号、代码。人们的穿着、吃住、社交等都可以作为符号和文本来研究。凯瑞提出:媒介已不再是单纯的介质和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和隐喻,成为一系列符号体系的一部分。住房也变得更加符号化。
  2、符号消费下的住房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是被持续发送接受并被重新创造的符号编码,是一种语言。消费与文化合二为一。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消费其符号价值,物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当消费与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相联系的时候,即是符号消费③。当大量的符号泛滥时,社会变成了拟象的社会。
  小贝:“你说你们这些人,为了攀比,给自己背上套那么大一个蜗牛壳,累不累啊?”――《蜗居》第九集
  
  三、从身份认同角度看住宅
  
  1、自我,本我与超我
  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本我是本能和欲望的意思,意识的制约;自我代表理智和机智,遵从现实,受到现实规范的制约;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境界。剧中,房子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实现超我的衡量指标。
  2、身份认同下的人们
  吉登斯认为,身份是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思考模式,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会随着时空变化及情景的差异而变化。霍尔认为:人们通过与社会关系中重要他者的文化传达来形成自己的文化建构。社会认同就是“我是谁”的问题。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现代社会迫使我们去发现自我,不断地创造新的自我。
  海萍:“女儿和房子是拴在一起的。”――《蜗居》第三集
  海萍:“真的,其实如果没有孩子,我住哪儿都无所谓……可是我总觉得我能苦,我不能让孩子苦”――《蜗居》第十集
  这段对白表现了海萍在买房重压下对自己身份的模糊与失落。妈妈就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女儿冉冉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海萍的身份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女儿的交往中构建的。
  3、家庭的宏大叙事
  家庭,就是内部成员不断向新的空间挺进的过程。其日常生活,即家人蓄积所有能量买房的进程,在购房的那一刹那,沉重的负担压在了每个家庭成员紧绷的肩上。住宅,一方面是住的场所,同时又是家庭的枷锁,居住空间频繁地促使家庭情感的爆发。
  苏淳:“每天挤对我,看我这个不顺眼,看我那个不顺眼,我都快被你逼得走投无路了”――《蜗居》第七集
  居室存在着权力的博弈,而装修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权力结构的美化。装修掩饰着水泥的刚硬,从而呈现出家庭独特的温暖。家庭空间实质上是对于社会空间的一个隐喻,是一个潜在的替代,并继续着社会空间的叙事。海藻奢华的居室正是宋太太梦寐以求的,强烈的不平衡感在宋太太心中产生。
  宋太太的一段内心独白:“她细细抚摸着实木的纹路,那种哑光的暗红色,散发着贵族气质,是她多少次经过橱窗想买而抑制住冲动的款式。”――《蜗居》第三十三集
  
  四、住宅――空间意义上的媒介
  
  1、身体与空间
  从考夫曼的前景与后景模式中看,住宅中人的活动是一种“后台”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人领域的非正式的活动。但是,在一定的境况下,前台和后台也会发生转换,房子会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前台控制影响着人们的活动。
  “身体是事件被铭写的表面,是自我被拆解的处所,是一个永远在风化瓦解的器具”④。而今天,身体处在消费主义的历史当中,权利让身体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对象。福柯的身体和权利的理论认为:权利关系总是直接控制身体,干预,操纵,强迫它完成某种任务,这样的身体是被反复训练的身体。《蜗居》当中,海藻面对二奶富足的诱惑时,虽然保持了最初的理智和抵抗,但从最后她心安理得地享受“职业二奶生活时”,我们不难看出,物质已经构成了她享受肉欲的一个强大诱惑。
  2、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开发商将拆迁的区域理解为一个经济障碍和空间障碍,每一次的拆迁都困难重重。开发商与被拆迁的住户对住宅的空间意义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维护,这就是开发商和拆迁户的矛盾。剧中,李奶奶以一个钉子户的身份想阻止拆迁的进行。
  李奶奶:“拆迁这种事谁最快活,买我们地的人,他们一转手,几百万,几千万,就往袋袋里装啊,他们呐,这是做生意的人,能让我们便宜呀?他们会吃亏啊?”――《蜗居》第四集
  
  五、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隐喻
  
  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利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这种关系将整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和缩小、着色,并证明着一切存在的理由。⑤隐喻要求人们做积极的、富有想象力的解释。买个大房子不单单是为自己住着舒服,更是一种为自己身份编码的行为,编码人希望得到解码人的积极回应和阐释。房子不单单是避寒休息的场所,更传达着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和情感构建。通常一间住宅代表一个家庭,或一个社会团体的组合模式。
  
  结 语
  
  马甲伯认为:电视文本可以用来表达各种观点,不过首先青睐的依然是一种现实。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即叙事者的观点,某一话语控制着其他话语。《蜗居》中的住宅不仅是人传递情感的媒介,更是承载社会交往的媒介。■
  
  参考文献
  ①[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致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②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8
  ③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491
  ④[匈]赫勒著,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72
  ⑤[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译:《文化地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⑥[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⑦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⑧[英]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
  ⑨[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⑩[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辽宁大学文学院2008级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隐喻 媒介 住宅 住宅:作为一种媒介的隐喻 作为一种新媒介 根据麦克卢汉一切媒介都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