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环境_解读“虚拟环境”与“成见”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论述对“虚拟环境”和“成见”的理解以及准确把握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众舆论 虚拟环境 成见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事实的真相和假相经常互相交织,让人眼花缭乱。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个体的人类,在认知周围世界和辨析事实真相上我们的能力又是多么的渺小。如何去认识世界?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虚拟环境”(pseudo environment)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告诉人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角度与方法,对如何认清和辨析社会事实的真相,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价值。
  
  一、虚拟环境
  
  “对于所有这些事例,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1)李普曼清楚地指出在人和真实环境之间存在一个虚拟环境。外部世界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而人类的感觉器官无法延伸到无限远,“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2)更何况,任何人根本无法亲身经历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因此,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是滞后的甚至是难以全面认知和把握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信息延搁;二是技术或条件延搁;三是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在理解虚拟环境之前,要先弄清什么是现实世界或真实环境。真实环境是真实发生的事实的真相,这一真相我们是可以理解和认识,却又不能看清和把握。因为事实发生后真相转瞬即逝,我们对事实发生的认知都是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或再现事情的原貌,而我们无法认知和理解的部分,就通过想象去填充。作者通过对英雄崇拜的原因说明想象真相的存在。人们在认知部分事实的基础上,辅以带有个人情绪或遭遇或自身对人物的期待,建构一个头脑中想象的英雄形象。对人物无法认知的部分则用想象去填补。通常情况下,总自以为是地以为是正确的。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和表达对想象中英雄的敬意。(3)这样的敬意并非是建立在对人物事迹或行为的认知基础上的,而是利用头脑中的想象和虚构来填充。儿童虽然对英雄一无所知,却有“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拿起笔来写信给他,说他们爱他:绝大多数孩子都把他叫做‘我们的父亲’。……”(4)儿童的行为说明他们的认知完全来自别人观念的影响、个人的情绪和期待的想象等。各种事实都证明和强调了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确实存在一个“虚拟环境”,我们实际上在靠想象认识我们接触范围以外的世界。
  “……他在虚拟环境中的表现就是一种反应。然而,恰恰因为那是一种表现,那么产生后果――假如它是一些行动――的地方,就不是激发了那种表现的虚拟环境,而是行动得以发生的真实环境。……”(5)换句话说,人们对虚拟环境作出反应,决策也常常依据这种虚拟环境,当这种虚拟环境还仅限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时,并不会影响到现实世界,但这种反应一旦转化行动时,就会实实在在地改变真实环境。
  以“艾滋女事件”为例,此次事件的起因是2009年10月12日一位自称来自河北容城县的女子闫德利,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279名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并称自己身染艾滋病。所谓的“性接触者号码”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大论坛。人们一开始更愿相信和接受闫德利就是艾滋女,因为闫德利前男友杨某利用网络媒体在博客中公布大量闫德利生活照以及279名“性接触者”电话号码,更加让公众舆论相信闫德利的糜烂生活和报复社会的心态。随着事态的发展和舆论影响的恶劣,政府部门介入调查,使 “艾滋女事件”最终真相大白。这时,社会舆论也是一片哗然。因为大多人数都不认识和了解闫德利其人和其生活方式,所以,当事件出现时大多数人对该事件的真相也无法确认。闫德利前男友杨某利用了人们头脑中的想象和虚构,并极容易被人信以为真。正如李普曼所说,虚构和想象经常被人利用甚至刻意制造以打倒对手。“因为人们迫切需要这种虚构。”(6)。
  虽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并不一定是世界真相,但有时候正因为虚拟环境的存在,才使世界变得和谐而丰富多彩。正如李普曼在该书的开头所描绘的情景,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的小岛上,住着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由于信息的延搁而使得他们仍能够像朋友一样居住在岛上,因为他们信赖的是自己头脑中的那幅景象。
  
  二、成见
  
  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但每个人观念中的虚拟世界却是各不相同的,虚拟世界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会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对现实环境的作用也不同。“由于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候都怀有各不相同的心思,那么让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候投身相同的事情,就是一种可疑的想法。”(7)
  如果说虚拟环境指的是我们头脑中认识的世界,则成见指的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问题。
  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一个人看见乡村美好的日落,“然而两天之后,在他试图回味日前的所见时,能够回想起来的大概只是某间会客厅里的某幅风景画。”(8)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人看到乡间的美好日落之前,客厅风景画里的风景已经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坚固的成见。当事实与成见相遇时,人们更容易接受与成见相一致的事实,而与成见相违背的时候,成见则遮蔽了事实。
  “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9)“因此,毫不奇怪,任何对成见的袭扰看来都像是对世界基本原理的攻击。”(10)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初次接触印象即第一印象的形成,占对事物的70%以上的评价和看法。这样的看法和评价的形成,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成见。
  成见一旦完全形成则很难被修正,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再可塑或极难重新调整成见,把矛盾看成是例外,怀疑见证人,使得成见更牢固。二是好奇心盛且心胸开阔的人,成见被新事实修正,从而改变原有的认识态度和观点。三是极端情况下的部分文人,发出颠倒伦理标准的热情,重新塑造成见的标准。(11)而且成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避免的。没有规则,人们会浪费更多的精力;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而最大的问题是在于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12)这样,有些不良企图的人经常利用与成见相符的事实煽动舆论,前面举的“艾滋女事件”正是这样的例子。■
  
  参考文献
  (1)(3)(4)(5)(6)(7)(8)(9)(10)(11)(12)(13)李普曼著,闫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P11 P7、P8、P11、P14、P17、P66、P89、P72、P75、P69、P86
  (2)principles of psychology,vol.Ⅱ,P300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成见 解读 虚拟 解读“虚拟环境”与“成见” 解读虚拟环境与成见 虚拟环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