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类电视节目要有介入感】电视现场介入方式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对记者介入新闻,无论学界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无论结论如何,从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记者介入新闻却一直无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   有学者以为,民生新闻相对传统新闻,在视角上有从“‘全知’、‘俯视’等,向 ‘介入’、‘平视’”的转变。①而作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②――帮忙类节目更是以介入为己任。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频道总监,《生活帮》的创始人王忠甚至认为,“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就是由报道者成为了参与者。”③
  所以对于帮忙类电视节目,笔者以为,重要的不是能不能介入、要不要介入的问题,而是怎样介入,如何呈现介入的问题。如果从受众的角度看,帮忙类电视节目必须要给观众鲜明的介入感。
  从帮忙类电视节目的兴起来看,有学者认为,帮忙类电视节目兴起,是因为“顺应了当前电视民生类新闻进一步体现媒体服务功能的趋势……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为老百姓说话,替老百姓办事’的一个倾诉、投诉的平台”④,也就是说,帮忙类电视节目必须要能为观众服务,帮助观众解决问题。但是,电视媒体毕竟不是职能部门,无论问题最终解决与否,电视媒体的首要职责还是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观众从节目中感受到媒体的介入,体现为民服务的意识,是帮忙类电视节目的生存之本。
  笔者以为,介入的核心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场,一个是参与。但如何使这两点充分展现出来,不仅仅是理念和定位,也是现实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帮女郎 帮你忙》(以下简称《帮女郎》),是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全国十佳地面频道)在2008年10月18号推出的一档全新民生新闻栏目。开播当月,就位居市网收视第一名。两个月后,又夺得省网收视魁首,并一直保持至今。
  据CSM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2月份,栏目全年平均收视率在3.4个点以上(合肥地区),最高收视率达到10.55,市场份额近23%,均高出同时段排名第二位的频道一倍以上。与开播前同时段相比上升了480%。
  《帮女郎》不仅在收视上取得成功,还赢得很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许多观众认为《帮女郎》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能解决难题,是老百姓的贴心人。笔者以为,《帮女郎》之所以能给观众这样的热心帮忙印象,与其每天节目所充分展现的介入感是分不开的。
  
  一、创造性地利用记者队伍,打造明星“帮女郎”
  
  一线记者作为介入者,无疑能增强观众的亲近感。笔者以为,“帮女郎”的成功之处,就是发掘出一线记者资源,打造出一个明星新闻团队。这一点不但让《帮女郎》栏目与其他民生新闻有了显著差异,而且也使栏目的帮忙性更容易得到体现。可以说,利用帮女郎,增强报道的介入感,是栏目的制胜法宝。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措施:
  1、增加出镜率
  帮女郎栏目规定,每条新闻如无例外,记者至少有一次出镜。栏目每天开场,都有一条称为“紧急求助”的报道,基本上全由出镜加同期声组成,形式感特别强。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出于对观众关注度的考虑,不得不进行报道时,出镜也被当作区别于其他栏目的差异化“武器”。大量的出镜可以淡化报道内容与栏目定位之间的偏差,有利于保持栏目风格上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出镜延续了观众对“帮女郎”的一贯关注,强化了无论什么情况下,“帮女郎”都在场的印象。
  如果把出镜的内容当作显性表达的话,那么每次出镜还有一个共同的隐性表达,即告诉观众“我在这里、我在参与”。不过,与其他民生新闻记者出镜不同的是, 《帮女郎》里的出镜都只由帮女郎完成。她们人数固定、人员稳定、称谓统一,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事实上,现在帮女郎已成为帮忙的符号,也是栏目的品牌象征。
  2、注重展示帮女郎有个性的采访活动
  出镜的方式本身多种多样,而帮女郎在节目里的身影并不仅限于出镜。展现帮女郎有个性的采访活动,也是栏目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把采访本身当作报道的一部分,在体验式报道里也经常出现。
  “体验式介入,是指记者直接参与某一事件,或者就是事件当事人,以亲身体验的方式经历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在体验式介入中,事实都是记者亲自经历、体验的,记者与事实融为一体,而只需‘将新闻(亲身经历)说出来给人看’。”⑤笔者以为,记者的体验在每一次采访活动中都会发生,因此对记者个人经历的展现,也不应只局限于体验式报道。
  把帮女郎的个性采访活动当作报道对象,就要求帮女郎做一个感性与理性并存的人性化的采访者,要求摄像者有一只眼睛关注帮女郎,要求编写人员能发掘帮女郎采访中的闪光点。而巧妙展示帮女郎采访中的个性活动,往往给观众印象特别深刻。这一方面凸显了记者的介入,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报道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展现过程
  一次采访,记者的印象肯定要比电视机前的观众深刻,但是很多民生新闻报道,往往对采访过程的展现不够重视,或者粗枝大叶,或者一笔带过,这是非常可惜的。
  《帮女郎》在采写中,非常注重过程的挖掘和呈现。实践证明,过程丰富了报道内容,使节目更加好看,更耐人寻味。
  寻人是帮忙类节目中常见的题材。在寻人节目里,过程的展现更为重要。笔者曾经采写过一则长约二十分钟的寻人报道。其中寻找的过程几乎占了1/3,有帮女郎走街串巷、泥泞车行等场景各异的寻找过程,使找人的成功激动人心,更让帮女郎的热心帮忙形象呼之欲出。
  当然展现过程需要提炼,如果不加选择,也容易造成报道拖沓,得不偿失。
  
  二、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发挥监督功能
  
  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就是把观众的诉求当作出发点,如此,节目在选题和采写中,就不会偏离定位。
  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并不是说一定要解决问题或者一定能解决问题。而是说,在节目的采访中,要把解决问题当作路标,朝这个方向走,以求最大程度地接近目标。如果说传统新闻采写的公式是:呈现现象――揭示成因――引发关注,而帮忙类电视节目则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概括:弄清需求――分析原因――寻求解决。
  同时,帮忙类电视节目作为“后民生新闻”产品,也必须承担监督的职能。事实上,通过实施监督也容易让报道更加深入,给人更加深刻的介入感。
  因为求助集中,帮忙类电视节目更容易发现社会的不公。但是很可惜,这一点却总是容易被记者忽视,特别是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笔者曾经帮助过一个迷失的赌徒。他因为沉迷地下赌场,不能自拔,希望我们帮他端掉这个害人的窝点。笔者在暗访中发现,这个赌场并不算隐蔽,而且经营很久。为什么一些赌场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吞噬别人的钱财?难道派出所不知道吗?笔者觉得当地派出所在管理上有缺失,甚至是故意缺失。为此,笔者没有直接去派出所,而是以普通群众的身份直接打电话报警。果不其然,派出所在出警后,敷衍了事,只是转了一趟就走了。而这一切都被摄像机完整记录了下来。节目播出后,反响热烈,不但赌场连夜被端,市公安局也专门对此事进行调查。
  
  三、视帮忙为灵活的、动态的过程
  
  所谓帮忙的灵活性是指,当求助对象的主要需求得不到解决时,可适当为其解决次要需求。换一句话来说,大忙帮不了帮小忙。
  所谓帮忙的动态性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将求助对象的需求分成不同层次,逐步完成目标;二是不断追踪,使问题始终处于解决的过程中;三是当解决了求助对象的主要需求后,还要善于发现对象的其他需求或其他对象的同一需求。这样,有利于形成节目的热点人物或热点话题。热点,也是收视强点。围绕收视强点继续做文章,是媒体的必修课。把帮忙当作一个灵活、动态的过程对待,记者能介入的面就要宽得多,给观众的印象也会深得多。■
  
  参考文献
  ①冉光泽,《“帮忙”类电视节目:两个元素调整的创新》,http://blog.省略/rangz
  ②时统宇,《帮忙: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青年记者》,2009年第17期
  ③张毓强、叶鸿宇,《民生新闻十年:历史、现实与突破之道――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论坛暨十年回顾展评会会议综述》,《现代传播》,2009年第4期
  ④沈建辉、方迅超,《浅析电视“帮忙”类节目的生存之道》,《内江科技》,2008年第10期
  ⑤徐国源,《“介入”的新闻》,《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相关热词搜索:要有 电视节目 介入 帮忙类电视节目要有介入感 求助找人的电视节目 电视台找人节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