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热点_如何改进经济新闻报道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以及百姓日常生活高度关联,经济报道的导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员工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改进经济新闻报道,要深入基层,贴近百姓;贴近实际 ,落地报道;增强可读性,唱响主旋律。
  【关键词】经济新闻 权威性 贴近性 可读性
  
  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中心”,指的就是经济建设。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作为地方党委机关报,在经济报道中必须始终贯彻“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这个总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倾听人民诉求,把握经济脉搏,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做到权威性、贴近性、可读性并举。
  当今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以及百姓日常生活高度关联,密不可分,许多看起来互不相关的人或事,其实都是经济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自然”反映和流露。如矿难事件,看似是简单的安全生产问题;废气废水滥排放,看似是单一的环境保护问题,其实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收入紧密相连。又比如用工难、用工荒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农民工与企业主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方面的“博弈”,更多的还涉及到社会保障,社会融入、社会接纳等民生问题。
  经济报道的导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员工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作为党报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激浊扬清,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当然,经济报道的高度和深度,是以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为前提、为依托的。所以,当代新闻人必须积极主动应对当前错综复杂,变化较快,新知识、新观念、新要求层出不穷的经济社会,从维护百姓切身利益出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解疑释惑,牢牢掌握话语权。
  
  深入基层 贴近百姓
  
  当前,国内经济形势回升势头强劲,新闻人要胸怀大局,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全方位对当今经济形势走向进行深入分析,对当地经济工作进行深度跟踪报道,不仅可以体现党报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从问题和矛盾的表象中剥离出事态的真实性、实质性,增强可读性和引导性。要从广阔的视角着眼,辩证看待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做到不夸大、不设想,做到深入浅出、洞察微观,以增强党报的稳重性与权威性。
  现在,很多经济新闻报道往往存在自上而下找问题的现象,采写报道,先拎一个观点,再找一个事例进行佐证,结果是,报道不生动,也不准确。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把经济新闻深入报道,写成了“深奥报道”,造成了“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的不良印象。要改变上述的不良效果,记者要改变业已形成的老办法、老经验,转换视角和模式,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生活中去,多看看、多思考、多研究;到专家、学者中去,与他们交朋友,请他们帮助分析、研究、剖析深层次问题,采写出有观点、有分量的自下而上的经济报道。实践证明,很多的成功经验(或教训)来自基层,典型更来自基层,基层的实践既生动又丰富,是增强党报权威性的力量和源泉。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近些,看天空才能更远些”。同样适合我们这一代新闻人。
  经济报道既要大胆选题,又要把握分寸。针对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从大局出发,做好筛选、策划。哪些要大声鼓与呼,哪些要“暂时养起来”,哪些要淡化处理,哪些要及时引导实现“软着落”等,都要精心谋划,通盘考虑,切不可把“热点”当“卖点”,盲目跟风,一味追求“眼球”和轰动效应。经济报道要时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比如抑制房价的“新国条”、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新政,在研读吃透的前提下,从引导读者理解的视角出发,从民生角度出发,将复杂又专业的政策精神,用百姓的语言进行科普化、大众化、简单化,与百姓切身小事结合起来,增强报道的接受力、知晓力。
  
  贴近实际 落地报道
  
  改革经济报道,可以从三个方面结合入手。一是时间贴近。读者对经济报道的基本要求在于及时性、实用性,他们希望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新政的“不同点”,寻找近期、远期经济活动的“落脚点”,以便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为自己所用。因此,媒体要努力在第一时间做好发布和解读工作,要树立平民化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意识,将专业化知识,通俗化表达,让经济报道贴近读者,增强可读性、权威性。二是方法贴近。经济报道往往容易出现有“骨”无肉,干干巴巴,数字堆积现象。美国威廉?E?布隆代尔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说道:要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报道新闻,使新闻变得有趣、可读。他同时认为“太多的数据无异于毒药”。这一观点对改善经济报道枯燥无味、简单雷同很有帮助。在经济报道中讲故事,就能把枯燥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是提高报道可读性的有效办法。讲故事的最终目的,是表达思想、说明事实、反映问题。因此,对故事的选择,要始终反映报道的重点和思想,尽量做到多用形象,少用抽象;多用群众语言,少用专业术语。《安庆日报》在年初对石化炼化一体化建设拆迁跟踪报道中,从拆迁户入手,用群众语言,反映出群众自觉理解支持重点工程建设,舍小家、顾大家的平民情结。同时,对政府提高的补助标准进行了解读,反映出政府负责任形象,起到了党报的引领作用。三是内容贴近。要把本地经济事件、经济现象,放在全球背景下进行思考,做到软硬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大小结合。2009年底,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后,《安庆日报》开辟专栏进行集中式重点报道,从细小入手,做好要点提炼、名词解释、新闻链接,帮助读者理解新政,积极主动参与示范区建设,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改革经济报道,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做好经济报道的本质要求。经济报道尤其要坚持“三贴近”。在报道对象上,要做到见人见物,多报道百姓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诉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不是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民的幸福感是不是与GDP增长相适应等,一并考虑进去。在报道方式上,要“去”干巴巴、冷冰冰,从百姓关心的角度去解读经济政策,从民生角度去解读新政,通过“落地式报道”,促进社会共识,提高党报公信力。
  
  增强可读性 唱响主旋律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在同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拥有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等优势。要充分发挥好党报的主力军作用,就要在宣传上积极自觉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权威性、可读性,唱响主旋律。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毫无疑问,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报道看似宏观,比如工业经济、财政金融、商贸市场、交通城建、农业农村、房地产、股票等等,新闻报道往往又容易出现“数字+术语”的枯燥乏味感觉。经济报道同时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着手,从宏观经济中寻找出“民生视角”,从而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平添百姓信心,达到唱响主旋律的目的。
  经济报道选择民生视角,既是党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本质要求,也是写“活”经济报道的关键所在。作为长期联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记者,首先要吃透适时出台和不断完善的众多的就业、社保等相关利好政策精神,做到及时准确权威发布。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做到常思考、多联系,要将目光由仰视转变为俯视以至于平视,走进百姓生活中,了解他们诉求和愿望。要将利好政策进行分类和总结,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人群进行集纳式宣传,达到深入人心,引领舆情的目的。比如今年初在国内经济回暖势头明显的大背景下,用工难、用工荒现象,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笔者利用与人社部门熟的有利条件,主动上门联系,很快促成了相关部门联手对安庆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农民工流向、愿望等的调研活动,笔者也积极参与其中,采写出调查报告,3月17日《安庆日报》在二版头条予以刊发,并配上编者按。文中不仅仅用数字说话,而是让农民工自己说“数字”,从中分析出农民工的诉求和愿望;在对农民工流向进行引导的同时,也对本地企业进一步改善劳动条件、劳动待遇等,让农民工自觉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并被有关企业及时采纳。■
  (作者:安庆日报社新闻采访部记者)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报道 改进 经济 如何改进经济新闻报道 改进新闻报道 在改进新闻报道方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