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经济新闻报道质量刍议】经济新闻报道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与每个受众利益的相关度越来越大,现实生活中需要大量及时,权威的经济新闻以帮助受众做出判断与选择,这对经济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经济新闻的特点出发,分析当前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经济新闻报道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质量 多重视角 实用 贴近
  
  继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后,经济新闻日益成为都市报着力强化的一个报道领域。尤其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读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的经济新闻和信息,掌握更多的财经知识,搞好经济报道是顺应市场变化、争取更多读者、提高都市报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经济新闻报道主要存在的问题
  1、大量的经济新闻是数字的罗列,让读者感觉乏味。我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以后,经济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主角和重点,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强大的鼓与呼的作用。然而,很多经济报道由于存在着主题重复、数字堆砌、可读性差,或过于专业化的问题,而吸引不了更多的读者。经济报道中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观点+例子+数字”、“旧瓶装新酒”等老套路新闻司空见惯,具体表现在工作程序式、生产过程式报道多,成就性、经验性报道多,而典型性、问题性、思辩性报道少。
  2、大量的经济新闻往往是“见物不见人”,读者感觉沉重。对受众来讲,对于一般的经济事实,诸如枯燥的数字罗列、刻板的对比、一般的经验介绍等,都不感兴趣,引不起共鸣和心灵震撼。只有把注意力转向经济战线的实际劳动者,报道他们的实践活动,宣传他们的奉献精神,经济报道才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3、不少经济新闻偏重于未来预测,读者感觉遥远。有些报道,记者随意采访一些商家,就以偏概全,发表枯燥的预测。比如,春季,就有报道说空调大战即将上演,遇到液化气涨价,就报道说电磁炉将热销。
  为什么这些经济新闻每年都以似曾相识的面孔出现呢?原因在于记者没有深入一线采访,只凭一些表面现象来进行相关推测。
  提高经济新闻报道质量,首先要有多重视角
  1、经济报道要有全球视角
  经济新闻应有全球意识,与国际接轨,引导人们面向世界。一个有使命感的记者,总是站到时代的前端,目光远大,胸怀全球,把要报道的新闻与国家前途、世界大势联系起来,因事论理,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
  2、重视经济报道中的人文视角
  长期以来,经济报道的主要使命是:宣传经济形势,报道建设成就,指导经济工作。这种以指导工作为出发点的经济报道,其读者群自然就是各级党政干部和经济工作领域内的人士。这种读者对象的定位,决定了经济报道的基本内容和报道形式:解释政策、推介典型,总结经验,宣传成就。然而,能不能转变一下观念,将我们的读者范围扩大一些,从各级干部、经济工作者扩大到普通人?将我们经济报道的功能拓展一些,话题轻松一些?除了宣传形势、指导工作、交流经验外,把发布各类经济信息,提供各种经济服务,作为报纸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3、寻找经济报道的“另类视角”
  经济问题社会化和社会问题经济化,是经济报道“另类视角”的两个方面。
  经济问题社会化,就是把复杂纷繁的经济问题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上,把深奥的经济理论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和人文理念,从而进行人格化的处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意识、人的观念及人的活动来展示经济新闻的动态过程。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安庆晚报》民生新闻版面,笔者策划推出了一组报道《我和我的祖国》,通过新闻人物的个性风采,使严肃题材引人入胜,从最普通的百姓生活的巨变,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报道既表现了人的活动,又再现了人的思想和人的精神。深入浅出,有血有肉,令人信服。
  因此,如果记者把握好了经济报道的社会性,就能抓住经济报道的群众性,就能理清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经济与大众心理的有机联系,从而发掘出经济报道的趣味性、增强经济报道的观赏性。
  社会问题经济化,即将一些社会新闻从经济的角度加以透视和剖析,揭示出深刻的内涵。
  2004年12月,安庆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参与编辑的一组系列报道,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从建桥背景、工程质量、科技含量、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等方面,多角度立体化地进行了报道,由于视角平民化、血肉丰满,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如果我们能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一下安庆长江大桥建成后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对安庆乃至安徽经济的促进作用,整个报道会更有说服力。
  4、运用经济报道的形象视角
  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注意寻找恰当的形象视角,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抽象的事具象化、宏观的事物微观化,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是使经济新闻富有较强的可读性、接近性和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一般来说,经济报道要涉及到经济理论,而理论往往给人枯燥的感觉。这需要记者的认识经历形象――理性――形象的过程。《经济日报》记者詹国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采写的《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
  什么是“规模经济”?作者拿煮饺子作比喻:“朋友,如果我向您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您帮我煮一个饺子……您一定会说,别开玩笑了,要吃,咱就好好下一锅,只煮一个,谁那么傻?”煮饺子这一形象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煮饺子不能一个一个地煮,那么办企业、出产品能像一个一个地煮饺子那样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经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之后,文章再进入规模经济的正题,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提高经济新闻报道质量,应注意观念的变革
  1、使经济报道立体多元。经济报道表现手法一直比较单一,简单的消息或经验成就式通讯、宏观数字分析等成为经济报道主要叙事文体,给人枯燥、乏味之感。调查性报道极大扩展经济报道容量,通过多元表现手法,使经济报道立体丰富。一个版的调查报道,既采访龙头企业,也走访中小企业;既有财报数据分析,也有记者一线调查;既听取行业协会对形势的看法,也采访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笔者曾接到一个记者的稿件,是反映一季度安庆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稿件中罗列了一些干巴的数字,但是,在审稿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一方面是企业手握订单缺人干,一方面是求职者工作好找钱难赚。于是,让记者再次采访,深入调查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不久一篇“为何一边用工荒,一边就业难”的稿件新鲜出炉,分析了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在组版时,我把这条稿件放在头条位置,把一季度安庆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作为背景进行相关链接。做完这一切后感觉还可以再把文章做足一些,又组织了一篇言论,“用工荒”和“就业难”是一体两面,做进一步的深层思考,并使整个版面的主题得到升华。有现象,有背景,有评论,这组经济报道做到了立体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法地反映和解答了读者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2、使经济新闻更实用
  实用性是经济新闻的一大特点。经济新闻的受众,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投资者,还是消费者,当他们阅读、收听、收看一则经济新闻的时候,他们看重的是这则新闻是否能使自己“获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希望能从经济新闻所反应的内容中发现问题,改善管理措施;投资者、消费者希望能从经济新闻中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趋势、行业发展的方向,从而寻找到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的投资、消费决策。
  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经济新闻只有活起来,实现软着陆才能适应读者“轻松阅读”的要求,也才更具有竞争力。
  3、增加经济报道的科技含量
  在经济报道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新的经济名词和新的科技术语,如果把这些名词和术语直接写进稿件中,大多数听众很难听懂。所以,应该把群众听不太懂的深奥经济问题和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原理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
  在“奔腾Ⅲ”芯片长驱直入我国市场,上上下下一致为这种新一代处理器一流的技术水准叫好的时候,《光明日报》的一位记者却指出,使用“奔腾Ⅲ”处理器中设置的用以识别用户身份的序列码,无异于变相邀请别人窥视自己的机器,用这样的处理器上网的用户中,如果有国家政府机关,那么,泄密的危险将大大增加。这一报道引发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信息产业部已提请国内PC企业注意,应关闭有关序号功能,同时建议政府机关慎用“奔腾Ⅲ”。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相当丰富的科技知识,这篇报道不可能有如此振聋发聩的效果。如果没有相关的科技知识,没有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只是一般的指责批评,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充满狭隘民族主义情结的,或是小题大做无关痛痒的大批判文章。只有用科学的眼光、从技术的角度去介绍、剖析,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我们才能读到发人深省,触及问题本质的经济报道佳作。
  提高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行做法
  1、做好新闻策划。地方媒体要拓宽经济报道的视野,努力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搞好策划,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讲究新闻视点的准确定位,开展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
  2、点亮标题。好的标题可以成为读者的向导,帮助他们更为准确理解新闻的意义,正确运用新闻中所提供的信息,激发读者兴趣。
  3、选择较有亲和力的报道形式。比如,现场的目击新闻。企业的生产现场、商家的促销现场等等。记者获取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把人物活动与环境描写融为一体,把最前沿的东西写出来,把最有趣的东西传达给读者,让他们对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有所感应,进而有所悟、有所知,也使人感到亲切、生动。
  4、语言生活化。经济报道要贴近生活就不能固守老概念、老腔调,而要在保持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敏锐地选择新的时代语言,这样既能更准确地反映新的生活,也能使新闻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时代特色。如在预测家电价格会不会再降时,会用到“家电还会高台跳水吗”;如在反映黄金价格浮动时,会用到“一路飚升、涨停”;如在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时,会有人讲“叫花子也要有根打狗棒”等。这样用语就很贴近生活,很有情趣,也能吸引人。■
  
  参考文献
   ①高初建,《经济报道的观念变革和模式转换》,《中国记者》1999(9)
  ②韩志荣,《试谈经济报道中“人”的因素》,《新闻世界》1999(8)
  (作者单位:安庆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刍议 新闻报道 提高 提高经济新闻报道质量刍议 提高经济新闻质量浅谈 提升党报经济报道的质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