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强国论坛]强国论坛是不是理想的公共领域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进行个案研究,从理性沟通、意见表达、交流互动、共识达成等方面对强国论坛进行了分析,并对强国论坛在公共领域的前提、媒介、讨论机制和功能等方面在互联网条件下的重构进行了探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社区的公共领域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公共领域强国论坛网络社区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①
  哈贝马斯归纳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第一、参与成员的平等性。第二、讨论议题的开放性。第三、参与成员的广泛性。②
  作为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要社会后果,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解构了原有信息的占有和交换体系,而信息的占有方式和交换方式事实上是社会结构形成、发展和变革的重要的制度化动力机制。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带来了公共交往形式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③
  强国论坛中
  “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分析
  本文选取强国论坛深水区有关“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讨论进行研究。从理性沟通、意见表达、交流互动、共识达成等方面对强国论坛进行分析,从而论证强国论坛是否构建了一个网上公共领域。
  1、研究设计
  查询区域:强国论坛分为分类讨论区、深入讨论区、反腐倡廉专区等几个分区,而深入讨论区则被网友称为深水区,本文选定在深入讨论区抽取样本。
  查询时段:从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2010年第一起员工跳楼事件)到2010年5月19日(富士康2010年第九起员工跳楼事件后)。
  查询方法:利用强国论坛的查询功能,选择“主贴”,“标题”,“包含”,“富士康”进行查询。对查询结果有关“富士康”主帖的点击数、回帖数、跟帖数进行专题分析。
  样本选择:查询时段内得到的47个主贴,405个回帖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2、分析讨论
  (1)主帖和跟帖的切题。主帖与回帖的切题,是进行理性讨论从而达成共识的基础。主帖与回帖的关系,表达意见的质量和水平是否得益于理性的沟通,沟通的层次和共识的达成。从表1的统计看,有七成多的回帖与主帖是切题的。主帖与回帖的切题,是进行理性讨论从而达成共识的基础,可见在强国论坛中这种理性的讨论基础还是存在的。
  (2)意见的表达和讨论。在论坛,发帖是意见的表达,跟帖是对主帖的意见表达。公众在接受意见的同时,也在表达意见。在表2的统计中,47个主帖的跟帖总数达405个,平均每个主帖的跟帖为8.6个。帖子发表后,将显示在版面上,点击后可以阅读。点击率是关注意见公开的程度。点击次数在201―500次之间的帖子占到30%,点击数在200次以上的帖子占样本总数的52%。对帖子的点击阅读,是对某种意见的选择,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对意见的接受,意见的交流。从这一点来说,强国论坛中的意见交流还是非常活跃的。
  此外,公众在表达意见时,得到有效的回应才能使讨论继续。从图1的统计可知,回帖在3个以上的主帖,占到了主帖总数的70.2%,但要以主帖的平均回帖数为8.6来比较的话,这个比例会更低。根据哈贝马斯有关交往的概念,“所谓交往是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言谈与行为主体以达到理解为意向的活动。”而有4个主帖没有回帖,占总数的8%,没有形成交往;10个主帖只有1-2个回帖,占总数的21%,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交往或讨论。
  3、交流的互动
  学者Sheizaf Rafaeli认为互动最重要的基础在于回应性,并解释互动性概念有三个相关性的层次:单向传播、双向传播以及互动传播。④在统计中,回帖一般都是指向主帖的双向传播,占回帖总数的59%。而任何第三方或后续针对同一议题的发言内容或回应前面的谈话内容,这种方式的互动传播比例相对低点,只有14.1%。在论坛中,不去和别人交流,只是自话自说的只占26.9%。
  可见在强国论坛目前的交流方式中大部分还是倾向于针对主贴意见的双向交流和传播,多人互动的交流还未成熟,但正是网上的这种双向和互动交流促使网民对公共事务的探讨,推动着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当然,在论坛中26.9%的单向传播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如何提高网络论坛中的交流和对话质量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4、共识的讨论类型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由符号协调的相互作用,社会是一个由相互作用构成的网络⑤。在这个网络中,参与者通过使用符号给自己和他人的行动赋予意义。意义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在论坛上,主帖和回帖的关系是复杂的,或合作或冲突,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促进了论坛意见的形成。笔者这里将回帖与主帖之间的关系做以下三种分类:
  (1)响应型――发言者(回帖的作者)同意主帖的观点,认为值得重视
  (2)冲突型――发言者对主帖的观点表示反对
  (3)不相关型――发言者与主帖观点联系不大
  具体数据见图2: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响应型和冲突型的帖子占主帖总数的72%,一方面,形成了主帖与回帖的讨论关系,另一方面,响应型的帖子占总数的近59%,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回帖与主贴意见达成一致。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的要素之一就是由“私人”组成的“公众”能在充分辩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统计中我们发现,在“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讨论中大部分人都能在交流中形成某种共识。
  强国论坛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从上面的个案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强国论坛具有某些公共领域的特征。在强国论坛,网民可以自由、公开和理性地讨论普遍利益问题;经过讨论形成的公共意见,促进公共权力的合理化。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刘涌改判死缓案到华南虎事件、郑玉娇案,强国论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公共领域前提的重构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交往成为一种私人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共同讨论问题,并逐渐形成一个虚拟的社交圈。一项关于虚拟社群的统计表明:82%的被访者表示“经常回复熟悉的网友的贴子”;承认“经常和熟悉的网友同时在线”的回答者有55%;只有很少的被访者承认自己和网友保持网下联系。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和“感到有松散的群体”的比例高达74%,这表明网络上的虚拟社群是存在的,也就基本可以说明赛博空间中形成公共领域可能性。⑥虽然这样的论证可能有点简单,但至少说明虚拟社群总是发挥着“媒介论坛”的作用。大量用户在虚拟社区中的互动和讨论,使得其逐渐构成了一个公共讨论的场域,这种虚拟社区的存在是对公共领域前提的重构。
  2、公共领域媒介的重构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特征是大众通过电子传媒相互交往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选择强制。”最初的公共领域的媒介是书籍、杂志和报纸,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谈为核心的公共交往的合理层面”。而互联网的兴起,为公共领域提供了最理想的沟通媒介⑦。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分散各地的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以何种身份、方式加入论坛。网络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和表达的成本,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是以往任何传播媒介都难以做到的。
  3、自由讨论方式的重构
  自由是网络时代另一最大特点。以强国论坛为例,用户只要简单注册,就可以在论坛上自由发帖讨论,这也是公共领域理论的核心要义所在。当然,网络论坛的讨论也并不是毫无限制的自由。这里,对自由讨论方式影响最大的是删帖。强国论坛的删帖主要通过事先设置的几百个过滤词来进行审核。有过滤词的帖子,版主审核没有问题就会放行,经审核删掉的帖子大约占上帖总量的10%左右。⑧从这一点来说,网络论坛是对公共领域自由讨论方式的重构,是一种有管理的自由讨论方式。
  对强国论坛
  所建构公共领域的思考
  首先,强国论坛自由度的问题。哈贝马斯认为在公共领域的讨论中,成员可以依兴趣选择讨论主题,公共领域之中不存在着“不能谈”与“不可批评”的禁忌。从这一点来说,强国论坛并没有为网民提供一个自由讨论的空间。论坛中版主对帖子进行审核,有人比喻为老师领着学生在讨论。只要存在版主对帖子进行删除,强国论坛在某种意义上就不可能完全达到“公”、“私”分明,而网络论坛的自由度,对公共领域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网络公共领域理性讨论的问题。意见和观点的传播必须要有受众才有存在的意义,帖子要有读者回应才能形成交流。如果0字节帖子过多,就会使论坛丧失“公共领域”应有的内容实质,而与“聊天室”相差无几。在“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统计中,有12%的主帖无跟帖,21%的主贴只有1-2个跟帖,这类无人或很少跟帖的情形,就无法达到理性讨论。
  第三,论坛公共领域功能的实现问题。正如哈贝马斯所说那样,“公共领域的民主潜能具有暖昧的特征”。自由、公开和理性的辩论“普遍利益”问题,如果形不成“共识”,便会影响公共领域功能的实现。强国论坛目前的运作表明,在更多的时候,公共领域是呈现多元的状态,网民更倾向于自主。因此,论坛公共领域功能的实现,有必要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领袖的培养,这样可便于讨论的深入,也容易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①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②[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 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94
  ③谭晶晶,《政治博客与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④[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09-310
  ⑤[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6
  ⑥唐大勇、施品,《虚拟社群抑或公共领域―以强国论坛“撞机事件”的讨论为例》,《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⑦许英,《论信息时代与公共领域的重构》,《南京师大学报》,2003(3)
  ⑧王君平,《虚拟的网络社区,现实的公共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73
  (作者: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09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相关热词搜索:视角 领域 强国论坛 公共领域视角下的强国论坛 强国论坛的多重启示 现实的公共领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