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媒介形象分析】肯德基媒介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此后这一代孩子被媒体各界称为“80后”。“80后”起初代表的是自私、无知、懒惰等负面形象;而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80后”成了有热情、有理想、有爱心的青年人的代名词;而近几年的“80后”们慢慢步入成家立业和结婚生子的年纪,随着社会现实压力越来越大,“80后”又改变了媒介的评价,成了房子、车子、孩子的“奴隶”。
  【关键词】“80后” 媒介形象 “垮掉的一代” “鸟巢的一代” 压力
  
  一、“80后”一词出现的背景及其含义
  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此后这一代孩子被媒体各界称为“80后”。2003年,青年作家恭小兵在一篇题为“总结:关于80后”①的文章中写到,最早提出“80后”这一概念的是一个网名叫“中国奋斗”的湖南男孩。当时“80后”仅仅用来指代文坛中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青年作家,后被用来指代整个20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一代。
  二、“80后”曾一度被媒体贴上众多负面标签
  父辈们都说,“80后”这一代赶上了改革开放,赶上了能够吃饱穿暖有学上的“好日子”;但是因为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80后”相继被媒体和舆论贴上了“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众多标签。
  1993年,有一篇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报告文学发表,它的作者是一位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的学者――孙云晓。文章讲述的是1992年,一批中日小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参加探险夏令营,日本学生的坚强和中国学生的娇贵让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从中发现了差距。当时这篇文章引起了全国媒介和家庭的强烈关注,形成了长达数年的教育大讨论。
  2007年,集中表现“80后”生活情感的电视剧《奋斗》热播,在这个群体中引发很大反响。不过,很快该剧中的青春狂热和特立独行的生活状态遭到批判。后来的姊妹篇《我的青春谁做主》加入了更多“80后”们与家庭和长辈一起生活和面对问题的内容,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80后”们的自私与叛逆,但也看到了“80后”们的勇敢与决心。
  当“80后”走进网络世界,有一部分人沉溺于其中,于是人们就认为“80后”是“垮掉的一代”;当“80后”标榜个性,特立独行,跟父辈们保守的思想发生冲突,又被认为是“叛逆的一代”……“80后”这一代总是这样被媒体和舆论贴上了很多负面的标签,使得“80后”这个群体的一度让人非常厌恶。但笔者作为“80后”的一份子,虽然承认我们中间确实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感谢家人和朋友,甚至胡作非为的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的形象。
  三、“80后”媒介形象的巨大转变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而对于我们“80后”来说,这也是我们的媒介形象发生历史性转变的一年。②
  2008年,从年初的南方特大雪灾到5?12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了“80后”给灾区灾民热心援助,捐钱捐物,有的还深入灾区慰问灾民,帮他们坚定要继续努力生活下去的信念。人民军队和医疗队里也不乏“80后”的身影,他们把救灾救人的责任扛起,把灾区人民的生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不畏艰险冲到第一线。当然还有“80后”的记者和播报员,为我们带来了及时的救援情况……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京成功举办,这离不开“80后”志愿者们的齐心协力,少不了他们的汗水泪水。从那之后“80后”不再被叫做“垮掉的一代”和“最没责任心的一代”,而成了“崛起的一代”和“鸟巢的一代”。
  经历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说道:“在最近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青年表现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充分证明,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央视也发表了“在这系列公共事件中,‘80后’们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责任和爱国,超出了社会的预期”这样的评价,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媒体舆论和整个社会对“80后”看法的改变,使得我们的形象更加优秀和令人欣慰。
  四、生存状态让媒介赋予“80后”新的称谓
  相较于少数的“富二代”和“官二代”来说,普通家庭的“80后”还是占到了大多数。尤其是从农村或者小市县来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80后”,父母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没有大笔的存款供他们买房买车,因此媒体和舆论赋予了他们“房奴”、“车奴”、“卡奴”、“证奴”、“孩奴”等众多新的称谓,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现状。
  现在的“80后”开始害怕很多现实的问题:怕养不起孩子,怕处理不好家庭关系,怕“被跳槽”,怕孤独寂寞,怕变老,怕与恋人分离或者分手,怕相亲,怕买房还贷,怕变得复杂变得虚伪,怕孩子没人管,怕嫁不出去,怕……③
  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很多“80后”喘不过气来。对于此类问题有网站也做出了一些网友调查,如图1显示④:
  当然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在继续,而是否能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仍是一个未知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打拼的“80后”们,基本上都是“蚁族”,他们每月的薪水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除去房租和饭钱所剩无几,所以他们也是标准的“月光族”。⑤
  通过调查显示,过半“80后”认为生活压力大于“70后”和“90后”。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买房子和养孩子一类的生活问题和难于事业有成的工作问题,还承担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在接受调查的这些“80后”之中只有一成拥有私家车,有六成表示两年内不会买车。因为结婚买房已经是很大一笔开销了,买车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奢侈的想法,而且买了车之后的保养费和路油费计算下来也不是小数目,这对于刚刚成家立业的年轻人来说无非是更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
  而2010年,正是首批“80后”步入30岁的时候,他们被媒体舆论现实地形容为“三十难立”⑥。
  从工作方面来看,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只有三成任主管以上的管理职务,四成仍是普通职员;他们的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5000元;而且近八成的都有1-6次不等的跳槽经历。从生活上来看,本应该是“而立之年”的他们一半都是没房没车,接近40%的还是单身,同时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认识也不清晰。⑦
  五、“80后”媒介形象不断转变的原因和展望
  经过近二十年时间,“80后”的媒介形象由否定转向赞扬,又由赞扬转向堪忧,这一系列的转变都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
  当我们刚开始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时,我们能够吃饱穿暖有学上,物质和精神条件都好起来了,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就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被父母捧在手心,所有的事情一手包办,生活无忧无虑,却没有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处事能力,甚至有的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或者走了弯路,总之让人看不到希望,就成了“垮掉的一代”。
  当同胞有难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竭尽全力帮助同胞;当奥运会的圣火在鸟巢升起,我们用发自内心的微笑和无微不致的服务征服世人,广受好评,我们又成了“鸟巢的一代”。
  2010年,“80后”这一代人开始步入30岁,而年近30岁的“80后”们却承受着巨大的现实压力,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遇到了很多难处,便出现了“蚁族”、“月光族”、“房奴”、“车奴”、“啃老族”这些新的代名词。
  “80后”的明天还不知道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新的媒介形象出现,希望时代能够带给我们更好的平台和空间,可以让媒体和舆论构建出更好的“80后”的媒介形象。
  参考文献
  ①恭小兵:《总结:关于“80后”》[ON].http://www.省略/cgi-bin/
  sys/link/view.aspx/2584380.htm
  ②张沛,《2008奥运志愿者媒介形象的多重建构――以为例》[ON].http://media.省略/GB/22114/44110/
  113772/8419498.html
  ③张媛、石军,《“80后”集体奔三》[J].《精品购物指南》,2010(2)
  ④网友调查[ON].http://money.省略/s2010/hnlc/
  ⑤《“80后”生存现状大调查》[ON].http://news.省略/pol_op/20
  1002/t20100220_1272723.html
  ⑥应琛,《“80后”被指“三十难立” 背负债务爬行前进》,《新民周刊》[J].2010(1)
  ⑦祝红艳,《今年“而立”,“80后”准备好了吗?》[J],《职联招聘》,2010(2)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媒介 形象 分析 “80后”的媒介形象分析 80后的媒介形象分析 武松形象分析80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