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语境 浅析CEPA语境下的香港电影传播生态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2004年1月1日,CEPA颁布实施,香港电影开始以“合拍片”的形式进军内地市场。但内地严格的审查制度与跨文化传播带来的障碍使得大部分合拍片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本文在浅析目前香港电影传播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香港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关键词】香港电影 CEPA 传播策略 合拍片
  
  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包括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2003年6月29日,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CEPA协议,将香港电影进一步纳入到国家体制认同的范畴内,标志着香港电影进入新时期。国家广电总局根据此协议及内地与香港在电影上的具体承诺,推出《关于加强内地与香港电影业合作、管理的实施细则》。
  2004年1月1日,CEPA在香港正式实行,其中四条关于合拍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的规定,对于日渐式微的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一、CEPA是把“双刃剑”
  1、CEPA为香港电影带来契机
  CEPA实行以前,港产片通常以三种形式引进内地。一种是引进分账大片的形式;第二种是买断片形式,每年有30部左右的份额,其中港产片只有4、5部,价格低廉,如《无间道》仅以4万美元就被一次性买断;第三种方式就是合拍片,其投资和主创几乎都是香港本土人士,只是挂了内地电影制片厂的厂标,大概每年十几部。
  曾经,香港电影无需考虑内地的票房因素,香港本土和海外的票房足以养活大批电影人。但是东南亚和韩国金融风暴后,香港电影失去大半海外市场,随着盗版的猖獗和网络盛行,香港电影每况日下,本土影人也开始向海外发展。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电影业开始将眼光投向内地。2004年1月1日,CEPA协议在香港实施,其中涉及电影工业的条款大大放松了对在内地公映的香港电影比例、题材、配额等多方面限制,主要包括:
  (1)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
  (2)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是指根据香港条例设立或建立的制片单位所拍摄的,拥有75%以上的影片著作权的华语影片;主要工作人员组别中香港居民应占整体员工数目的50%以上。
  (3)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
  (4)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港方主创人员所占比例不受限制,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1/3;对故事发生地无限制,但故事情节或主要人物应与内地有关。
  近几年来,内地电影市场急速扩张,对于本地市场饱和的香港电影来说,内地市场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首先,CEPA中有关电影的政策规定“香港与内地合拍的影片可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这使得香港电影可以摆脱和进口影片争夺市场准入资格的巨大压力。
  第二,香港制片人可以分享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收入,弥补了本地市场不足的缺陷。这也是众多投资人、制片方投资拍电影的重要理由之一。
  第三,内地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题材为香港电影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比如合拍片《赤壁》、《投名状》等历史题材大制作电影,需要内地资金、人才、经验以及拍摄景地等各方面的支持。
  第四,合拍片带来了人才的融合,为香港电影注射新鲜血液。两地电影人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互相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
  2、CEPA使香港电影失去原味
  CEPA在香港正式实行,其中关于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的规定曾使不少香港电影人为之欢呼,认为港片从此可搭上进入内地的顺风车。但是这一年,香港电影在类型创作和市场竞争等方面仍处于低谷,佳片乏善可陈,票房更是惨淡。
  2004年12月2日,由于圣诞节档期没有港产片上映,有香港媒体以“香港电影冰河期”为标题,引得香港电影以“猝死”的姿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虽然这种说法显得有些夸张,但是2004年以来香港电影年产量持续下降,2006年更是从黄金时期的年产300部滑落到52部,产量和票房双双创下20年新低,这种低迷程度无疑宣示着港片“冰点”时期的到来。
  CEPA的实行给香港电影带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但另一方面,为了迁就内地电影市场,香港电影本身的特色在不断减弱,“港味儿”不再那么浓厚。
  第一,内地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得合拍片不伦不类,香港导演“水土不服”。由于不存在电影分级机构,所有电影在大陆只有公映和禁映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很多香港影片为了在内地上映,需要删改电影情节、拍摄两个版本的结局甚至改变整个电影走向与风格定位。
  第二,合拍风气盛,粗制滥造的作品随之风行。借着合拍片的东风,许多电影纷纷打着“合拍”的旗号进入内地市场,为了通过审查而随意删剪内容、结局等,认为在内地上映就能掘金。最后却是坏了观众的胃口,也毁了港片与合拍片的口碑。
  第三,香港电影人与内地发行方、投资方理念不合。《十月围城》是陈可辛对于合拍片有前途的又一个力证,也为他奠定“票房保证”的基础。他和发行方保利博纳一起打造了“人人电影公司”,豪言3年拍10部电影。但《十月围城》之后,双方的合作嘎然而止。陈可辛解释:“合作之后,发现双方对电影的理念不太一致。”
  第四,内地幅员广阔带来的巨大发行成本对小制作港片来说是个难题。一些优秀的小成本港产片无力在内地大规模宣传,也得不到理想中的票房,最终只能通过发行影音制品的方式获利,形成另一种恶性循环。
  3、从香港制造走向中国制造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势必要面向更广阔的市场空间。CEPA实行以后,合拍片的大幅度增长预示着“中国制造”在逐步替代“香港制造”成为主流。
  首先,要进军一个市场,就不能不去融合、借鉴、学习这个更广大空间内优秀的东西,来改造自己的旧有模式,这对所有的地域性文化都是共通的。
  第二,电影投资和制作观念的调整是全世界电影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审美水准的提高,在多媒体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内地,香港,甚至全世界,需要电影在特有的框架内实现突破,更好地树立起电影的优势。
  第三,任何一个文化土壤中的文化产品都会带有特殊的文化个性,但这种个性需要经得起更大范围的检验。对香港电影来说,如果要保持某种个性,就需要把这种个性塑造得更优秀,更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
  港片黄金时期形成的文化模式以及给观众的审美定式,已经给业界带来苦果。CEPA带来的冲击,涉及到文化反思、制片机制、投资观念等,对于香港电影的发展是有利的。而最终,合拍片也许只是一个中转站,它将内地与香港电影的优势相结合,逐渐实现两地电影界的融合。
  二、后CEPA时代香港电影传播策略
  CEPA协议对于香港电影的影响是直接又深刻的,此外对于香港电影的产业结构、制片方向、影片内容等也有很大影响。
  叶月瑜在《一个市场化的分析――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的产业与内容变化》一文中认为“‘九七’是香港电影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而通过《电影双周刊》《中国电影年鉴》等期刊看历年港产电影产量和票房的变化,CEPA无疑成为香港电影又一个转折点。
  1、从题材选择上来说,香港电影人需要对内地市场有更清醒的认识
  文化上始终有差异,若想进军内地市场,就必须在题材选择、影片质量、宣传造势等各方面下足功夫。香港导演尔冬升的不同作品就聪明地选择了不同渠道发行。他2009年自编自导的《新宿事件》由于题材暴力血腥直接放弃了内地市场,但另一部担任制片人的作品《窃听风云》却在内地票房与口碑获得双赢。
  2、从文化策略上来看,香港电影不应该轻易放弃“港味”
  《岁月神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似乎验证了这一点,观众依然爱看原汁原味的香港电影。香港影坛的大佬级人物杜琪峰举起合拍片的执导筒时,依然坚持用影像记录茶餐厅、小街巷等香港风情。在2011年上映的《单身男女》中,他讲述了一段发生在香港的爱情故事,生动描绘了香港的“写字楼”文化。他的电影多数不用担心赔本的问题,因为香港本土的票房已经足够收回成本。一些小成本的港片,如果只是为了到内地淘金,不如立足本土市场,以优良品质获得香港观众的认同。如彭浩翔导演的《志明与春娇》由于粗口太多被列为“三级片”,却由于两岸网络上的热捧获得良好口碑,促进了香港本土的票房。
  3、影片的优良品质是根本
  无论是合拍片还是地道的港产片,优良的品质都是影片获得有效传播的根本。从幕后工作人员到编剧、导演、制片再到幕前的演员,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再多一点创意和思考,这才是香港电影的真正出路。
  世界瞬息万变。香港电影也不可能固步自封,如同吴月玲在《在融合与发展中前行的香港电影》中所言,香港电影需要在与内地文化内地市场的融合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①石琪:《香港电影新浪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②石竹青,《香港电影文化生态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③列孚,《1997至2007香港电影漫谈》[J].《当代电影》,2007(3)
  ④邵培仁,《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2006(1)
  ⑤王海洲,《以合拍创制华语新电影》[J].《电影艺术》,2004(6)
  ⑥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⑦朱家昆:《闲话香港电影》[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系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语境 浅析 香港电影 浅析CEPA语境下的香港电影传播生态 cepa语境下的香港电影 浅析香港电影中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