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的报刊思想及其舆论观_思想舆论领域三个地带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杨度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他为了君主立宪的梦想半生奔波,为追求强国富民而苦苦探索。杨度早年通过阅读维新报刊,开始用近代化的思想关注世界,两度留学日本,他创办的《游学译编》、《中国新报》,在当时的中国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以《杨度集》为基础,试图梳理杨度对待报刊的观点,总结舆论观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位置。
  【关键词】杨度 报刊思想 《游学译编》 《中国新报》
  
  杨度原名杨承瓒,字皙子,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顼虎,是我国近代知名学者,著名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杨度出生于闭塞的湖南湘潭的农村,当时的湖南以保守闻名全国,广大湖南绅士受传统思想影响深刻,对外来文化思想长期采取固斥坚拒的态度,早年的杨度也同样沉睡于天朝上国的酣梦之中。1894年杨度中举,次年师从著名儒家王?运,“学剑学书相杂半”,追求“帝王之学”。此时的杨度日常接触的书籍是诸如《春秋》、《诗经》等传统的经史子集,来客来访和书信成为他同外界社会接触的主要途径。1897年4月,杨度在长沙购买洋书数种,五月下旬第一次翻阅了《时务报》,他一改往日的三言两语,而是将报刊中的内容大段大段摘录到日记中。通过学习西学,杨度渐渐摆脱了天朝乡绅的藩篱,站在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前列。
  
  一、杨度的两次办报经历
  
  (一)办《游学译编》,传播西学知识
  1902年4月,杨度东渡日本游学,为期六个月。他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研习政治经济学。当时,留日学生日益增多,随着他们对西学的认识加深,都迫切希望在国内大力传播文明思想,因而掀起了一股留日学生创办杂志的热潮。1903年,杨度同一些湖南留日学生一起组成湖南同乡会,创办了《游学译编》,该刊同《浙江潮》、《湖北学生界》、《江苏》等刊一起,成为创刊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留日学生刊物。该刊资金除了报刊销售及广告收入外,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各省同乡会成员入股,二是社会各界的捐赠筹款。《游学译编》的发行渠道,是通过上海的总代派处流入国内,并在北京、福建、四川、广东、南京、湖南、湖北七省设有代派处。其传播范围覆盖了中国大部。
  杨度写完《游学译编序》后,大约于1902年11月5日后起程返国,到达上海后,杨度察请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道袁树勋为《游学译编》立案,希望该刊能发行内地,供学者参考,为防止“坊贾射利,任意翻刻,夕斗错遗漏,至滋遗误”、“请求在官府立案,示禁翻刻”。
  (二)办《中国新报》,宣扬宪政救国
  1905年9月,清政府正式发布预备立宪上谕后,杨度大受鼓舞,立即上书清廷,要求速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在与梁启超等人商讨组织政党之时,他深感舆论鼓吹的重要性,于是1907年1月,杨度与熊范舆、方表、薛大可和胡茂如等人,在东京联合发起创办《中国新报》,由杨度总理此事。杨度自谓创刊动机是:“因国事危迫,举世无一定之方针,欲对国民有所陈说,特组织中国新报。”《中国新报》每期内容分为图画、论说、时评、和译件等,以论说为主,每期发行页数170页左右,共发行了9期,总页数有1528页(不含广告)。其中杨度的文章有454页,约占全部的百分之三十,如扣除第八号17页的专件和第九号加页的两篇来稿,将近三分之一为杨度的文字,主要有《金铁主义说》(十二万字)、《国会与旗人》(三万字)和《中国新报叙》等。
  据《中国新报》第一号所载,该刊的总发行所设在日本东京游艺社,分售处另有日本东京的中国书林、普及书局、留学生会馆、早稻田书店四处,国内有上海的有广书局和有正书局,湖南长沙的潇湘馆,自第五期起,增加了北京、天津等国内发行处。《中国新报》发刊之初定为每月一期,每期发行数约千余份。自第六期开始,因杨度生病、回国奔丧等因,该刊出版受到影响,如第六、七两期出版时间相隔三个月,而第八期和第九期则同出版于1908年l月,此后不再出版。1918年6月,杨度与薛大可等在京筹办《唯一报》,出版时间短,影响较小。
  
  二、杨度的新闻思想
  
  杨度以宪政成名,晚年又潜心于佛学研究,并无其他关于报刊思想的专门论著,而他的政治思想都是通过报刊得以传播。其两次办报从业经历都深刻烙下了时代的印记,一是留日学生办报,一是政治活动家办报,在同时期的同类报刊中都有较大影响。
  (一)《游学译编》中体现的新闻思想
  1902年开始,中国留日学生激增,他们以同省同乡为集体组织创办刊物,包括《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直说》、《江苏》等,都是白报纸印刷,西式装订的月刊,并且借鉴了日本的工艺手法。甲午之败激励了这些留学生报国图强的决心,身处日本的留学生们刻苦学习西方知识,报刊在留日学生间相互传递,然后通过上海传播到中国其他地区。传播西学是这一时期此类报刊的主要目的。
  1、传播西学,追求实用
  《游学译编》办刊目的,就是在于“扩充本国见闻,增益国民智识。”该刊中新闻时论所占的比例不过十分之一,主要的篇幅在于介绍西方的“学术、教育、军事、经济、内政、外交、历史、地理”,相对报刊,更像是一本西学教科书。本着以教育国民为目的,杨度在序文中,叙述了《游学译编》的办报特色:
  (1)曰不著论说
  非仅以己言不如人言之足以相警。既非报纸,无取多言也;抑以今日言之而为新论,明日言之而已为常谈,一稿未终旋将自笑。且论说必取材于他书,是于译述无异也,如之何其不迳译也。夫过渡时代之言论固如此也。
  (2)杂采书报
  非仅以读书知古,读报知今,欲使阅者收二种之利益也。抑以现在之书即为过去之报,现在之报即为将来之书。去者不知其所穷,来者不知其所极,无往而非历史,即无往而非新闻,未可区别也。夫过渡之时代事实固如此也。
  (3)曰不美装潢
  非仅以成本轻、邮寄便、购求广、见闻扩固也。
  2、与读者互动,重视民意民情
  他在序言中指出“以为译者与阅者同为中国之一国民,游者与不游者同为过渡时代中国之一国民。人人自励、人人自兢,先使一身之学术,无一年、无一月、无一日、无一时而不有其进步,无不为其一身之过渡时代。译者与阅者日以学术相切磋而同进一寸,斯国民增一寸之热度矣。游学者与不游学者日以学术相责望,而同进一尺,斯国民增一尺之涨力矣。举国国民之学术既进,然后群起而谋其国,使一国之政事亦无一年无一月无一日无一时而不有其进步。……而后一跃而与日本齐,再跃而与西洋各国齐。”①
  “吾不暇问今日之中国于时论之价值为何如,吾特以中国之价值,必由我国民自评之而自定之。如以为犹可存也,则中国斯存矣;若以为将遂亡也,则中国斯亡矣,其存其亡,争此一时,国民、国民,能不努力?居今日而犹欲有所待,则吾恐数年之后,国事之坏败,愈益不可收拾。”②
  (二)《中国新报》与杨度的舆论观
  1、杨度宪政体系中“言论及集会自由”
  杨度的长篇论述《金铁主义说》连载于《中国新报》第一至第五号,集中表达了杨度的君宪思想体系。杨度认为经济的军国主义才能改变紊乱腐败的国内政治,拯救中国。对这种经济的军国主义,杨度创造了一个新名词“金铁主义”并对其进行概括:金者黄金,铁者黑铁;金者金钱,铁者铁炮;金者经济,铁者军事。欲以中国为金国,为铁国,变言之即为经济国、军事国,合为经济战争国。③
  他认为,只有通过政党的形式获得言论集会的自由,才能为开国会做好准备工作。“至于惧专政之国无结会、言论之自由,政党颇有难成之势,次诚不能不谓之重要问题。然结会、言论之自由,欲以何术而得之乎?谓政府无故而将以此畀我,此事之所必无者。然则非有政党之势力以迫政府,即言论、结会之自由,亦必不可得矣。”④
  2、杨度宪政体系中的舆论观
  (1)舆论的特点
  从建立政党到广开国会,杨度认为起根本作用的不是国际局势的变动,而是民声民意。“若夫吾党则不然,不恃国际法而恃舆论,但使举国之议论,不为人民程度说所惑,而一致主张进行之,将见无几何时,而开国会之声呼?于全国,呼?于无可如何,不得不降之于国民之下,故舆论即武力也。”杨度认为只要开国会成为“举国之议论”,清政府必然将赋予国民以公民权利。在比较国家变革依赖国际法还是舆论时,杨度阐述了舆论的一些特点:“舆论有一定之实质。” “国内舆论而主张开国会乎,则舆论之实质即开国会也,因而要求君主以从舆论,国会遂开矣。”“国民舆论者乃以群求孤。”“一国之中,君主仅一人,而余外皆国民也。若国民之意皆欲开国会,而谓君主一人能抗之,必无是理,故舆论即为势力。”⑤他还肯定了舆论的监督作用,“腐败者,经数次之磨练,加以全国舆论随议其后,当即渐知监督政府之方。”
  (2)舆论在政治体系中的功能
  他认为“故吾党之武力,虽有舆论、武力二种,而其始终专恃舆论成功,不恃武力成功则一。故吴吾论武力而已舆论为主要,以兵力为附加者此也。然而今日者开国会之舆论,尚未起于社会,要求之事尚无可言,国民与政府尚未为一度之相接,则专恃舆论成功与否,犹不可知。则不仅无急某兵力之必要,且兵力亦由舆论而生。舆论尚无,更何所得兵力?”由此可见,杨度政治理想中的政党以舆论为主要手段从而改造政府,君主立宪党的兵力只不过是制造舆论的工具。所谓“故兵力可败,而兵力愈败则舆论欲烈,政府倒台也欲速。方能奏功。”杨度主张建立虚君共和制的君主立宪政体,认为运用舆论的力量,可以把放任专制的清政府改造为负责任的宪政政府。他还提出以开国会为号召的舆论鼓吹办法,在政治实践上,杨度也多次组织国会请愿运动。报刊成为杨度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①刘晴波 编:《游学译编序》,《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第74-76页
  ②刘晴波 编:《游学译编序》,《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第90页
  ③④刘晴波 编:《游学译编序》,《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第226-228页
  ⑤刘晴波 编:《游学译编序》.《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5-360页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实习编辑:汪冬冬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舆论 报刊 思想 杨度的报刊思想及其舆论观 杨度立宪思想研究pdf 杨度立宪思想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