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媒体形象分析] 城管形象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浪网对“城管”的形象构建。研究方式为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城管”是面向社会时常被媒体监督的政府公权力的一种,相关新闻大部分以负面为主,“暴力执法”成为“城管”的主要形象。媒体有妖魔化“城管”的倾向。
  【关键词】“城管” 暴力执法 媒体形象 妖魔化
  
  城管,全称城市管理,是在我国当前法制体制下,为避免从前多头执法造成的重复执法而产生的综合执法机关。
  城管包括三种:一种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或者事业单位考试,同时通过执法资格考试的正规编制城管队员,行话叫做“行政执法队员”,有管理,疏导,取证,审批,暂扣等法律赋予城管部门的全部权力,并承担相关责任。第二种是街道城管办事处为协助正规城管工作而聘请的临时“社区进站人员”。第三种是由企业职工,机关干部,学生等在一些重要节日等特殊时期,经过有组织或者自发的临时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人员。
  本研究探讨的“城管”,主要指有执法权的正规城管和招聘的协管员。媒体和百姓并不能在其执法过程中对专职和“兼职”做出区分,但其代表整个“城管”的形象,因此将二者作为一体进行探讨。
  一、研究动机与问题
  在大众媒体充斥的年代,个体大多透过大众传媒获得资讯,因此,媒体对于社会现象、某组织形象的描述,对于生活在媒体社会中的个体具有强烈的影响力。而国内媒体所呈现的关于“城管”的新闻,明显充斥单调与刻板印象。
  对无证摊贩占道经营的处理是城市道路执法过程中最容易引发公共冲突方面的事件。由于无证摊贩多是农民或者无业人员,作为弱势群体容易受到群众的同情。如果“城管”在执法过程中行为粗暴,甚至出现推搡殴打行为,就会受到众人谴责和媒体讨伐。媒体对执法机构的形象再现,在扩大大众对其的认知的同时也左右了社会大众对执法机构的特定形象认知。
  现代社会人们依赖媒介获取资讯,依赖于媒体反映的“真实”。媒体的报道是否客观中立,媒体反映的“城管”形象是否能代表“城管”的整体形象,大众对“城管”的认知是媒体“妖魔化”的结果吗?
  因此,本研究所欲探究的问题如下:
  1、媒体报道呈现出哪些“城管”的形象?
  2、媒体报道如何描述“城管”?
  3、媒体再现“城管”形象是否公正客观?
  4、媒体是否妖魔化“城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为量化取向之内容分析法。透过类目分析,统整出“城管”报道的各种类目数量与比例,如“城管”报道则数、“城管”报道的正负面标题、“城管”新闻表现方式等。
  三、资料分析
  1、“城管”报道则数
  从新浪网新闻网页,按标题搜索“城管”相关新闻,检索出的条目为26969条;按全文搜索“城管”相关新闻,检索出相关条目189314条;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31日,标题中含有“城管”的新闻就有210条。
  2、“城管”报道新闻来源
  由于新浪网的新闻来源是各种传统报纸的网络电子版或者其他互联网,如东方网-文汇报、中国广播网、半岛网-半岛都市报、大众网-大众日报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国内媒体,最少能代表国内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一般情况。
  3、研究样本
  本研究以新浪网新闻专题网页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以“城管”为标题的所有报道为总样本,每月随机抽取5篇报道,总数为30则新闻报道作为样本纳入分析。
  四、“城管”相关新闻的媒体再现
  1、正负面新闻比例
   在“城管”相关报道中,以负面新闻报道为第一(15则),占50%;另外中立报道有10则(占16.7%);正面报道为10则(占33%)。
  2、新闻表现形式
  消息是“城管”相关新闻中最常使用的新闻方式,有20则,占总数的66.7%;评论有2则,只占总数的6.7%。此发现显示,“城管”相关报道以具“时效性”的新闻为主,也有相关时评,缺乏深度评论,与“城管”相关的新闻深度不足。
  3、新闻类型
  “城管”相关新闻中,最常出现的版面为社会版,有18则(占60%);政治版,为7则,占23.3%;经济版有3则。关于“城管”执法不当引发社会冲突的社会新闻比重最大,而政治新闻主要是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规范,规范约束“城管”的执法行为,而与经济相关的商业新闻不多,缺乏与经济切实相关的信息量。
  4、标题呈现方式
  在30则新闻当中,理性标题是“城管”相关报道中最常被使用的方式,有11则,占总数的36.7%;另外,恐怖标题为第二名,有6则,占全数的20%;反讽标题有5则,占所有新闻的16.6%。尽管理性标题占了很大比重,但并不说明媒体对“城管报道”的标题呈现方式是正面的。因为,若将恐怖标题、反讽标题、质疑标题等具有负面情绪的类目相加,数量为14则,占总数的46.7%,大大超过了理性标题的数量。
  5、正负面的新闻标题
  在“城管”报道中,反面标题为最常使用的方式,有17则,占所有新闻的56.7%;而正面标题仅有2则,占所有新闻的6.7%。若将正面与中立标题相加,称为“非负面标题”,则有13则,仍然与反面标题数量有很大差距。所以媒体呈现“城管”时所采用的标题,以“负面标题”为主。
  五、“城管”形象之媒体呈现
  媒体报道呈现出哪些“城管”的形象,媒体报道如何描述“城管”,是研究“城管”形象媒介再现的关键问题。
  1、“城管”的负面形象
  (1)“城管”的“受害者”形象。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容易与违规商贩和围观群众发生冲突。冲突中难免身体接触,在媒体报道中“城管”遭遇商贩暴力抗法,以“受害者”形象出现并不少见。如以抓扯、推搡为主要手段的攻击,出现8次;咬伤、打伤、刺伤等流血住院情况出现5次,执法车被群众推翻出现2次。
  (2)“城管”的“伤害者”形象。 “城管”执法过程中,发生冲突争执8次,争吵1次,骂人1次,殴打和暴打商贩等动作各8次。
  (3)“城管”的负面形象。不仅是媒体,连有关政府部门下达的“红头文件”中也将“城管”的执法问题定性为“野蛮执法”或者“暴力执法”。除了暴力事件,“城管”还有其他不文明执法行为。在30个样本中,“暴力(野蛮)执法”出现11次,不文明执法与违规执法各2次,“城管”擅离职守1次。在30篇报道中有关“城管”的负面形象总计出现16次。
  2、“城管”的非负面形象
  城管执法中的非负面行为中,清除垃圾、拆除违章建筑、保障道路环境清洁安静和对未成年乞讨救助各1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次。在30篇报道中“城管”非负面形象总计出现8次。
  所谓 “非负面形象”是指“城管”相关的正面报道中,清除垃圾、保障环境、拆除违建等行为都是城管的职责,“城管”依法行使其职责是职业道德,是其份内的工作,因此在本研究中被列为“非负面”形象再现。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样本中有关“城管”的负面形象,出现16次,非负面形象有8次。媒体对“城管”以负面的“暴力执法”的形象再现为主。
  六、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新浪网较关注“城管”相关报道。
  (2)“城管”相关报道中,以负面新闻报道为主。
  (3)“城管”报道缺乏深度评论。
  (4)“城管”相关新闻中以社会版为主。
  (5)“城管”报道中,反面标题为最常使用的方式。
  (6)媒体对“城管”以负面的“暴力执法”的形象再现为主。
  2、研究建议
  本研究仅以新浪网新闻专题网的相关报道为样本,在客观性上有所欠缺。
  媒体对“城管”以“暴力执法”的形象再现为主。媒体是否无意中妖魔化了“城管”呢?媒体报道中城管的暴力行为并非凭空杜撰的,城管执法过程中确实存在部分的不文明行为。媒体有权利对城管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但是过分渲染“暴力”细节,在报道数量和频率上进行媒介设置,妖魔化“城管”,对大众形成城管“暴力执法”的负面印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城管“野蛮执法”,违规商贩“暴力抗法”,当媒介站在不同角度,对冲突事件就是不同的解读和呈现。城管执法需要监督,但是“柔性执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小摊小贩占道经营,是生计不是制度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对临时占道摊位,将按“不影响市容市貌、不影响消防安全、不影响道路交通、不影响市民生活”的原则,相对集中规范设置,为摊贩保留在城市的生存空间。要为这些摊贩解决后顾之忧,给他们造饭碗、找饭碗,才是保障弱势群体、保证环境整洁,文明执法的金钥匙。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城管 形象 媒体 “城管”媒体形象分析 城管的媒体形象能好转吗 城管媒体形象分析 财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