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社区管理与服务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不同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随之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就业成了大学生首要的压力来源。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看,新增劳动人口将逐渐达到峰值,使近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扩大就业是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一、 存在的问题
  1.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一是大学生就业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大。比如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增大, 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二是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地位已经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三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是区域结构性矛盾。受到地区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则是缺乏人才、留不住人才,经济发展缓慢。二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专业结构性矛盾。从计划经济“统包统分”到市场经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演变,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问题暴露出来,如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
  3.就业市场尚不完善。目前,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比如,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尚未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方面
  1.就业政策灵活性差,造成毕业生就业思想障碍。由于就业政策相对保守,没有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择业,有些保护人才外流的举措,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作用,“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如在贫困地区,采取一些手段对所聘毕业生加以种种限制,有些单位在和毕业生签约的同时收取高额保证金和违约金,这种不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产生的结果却恰恰相反,造成人才工作的恶性循环。
  2.就业市场容量不足。一是国有企业改制改革,造成下岗失业的人数增多。二是产业化、机械化进程的加快,使各类企业的工作流程减少,工作岗位随之减少。三是企业突出生产经营效益和效率,用人的宗旨变化。
  3.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比如,许多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本科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大学生,这也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自己的身份丧失,望而却步。
  4.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毕业生跨区域就业。各地引进人才机制的工作不平衡,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某些地方还存在就业上的“地方保护主义”、通过户籍等限制人才跨地区就业。对于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上区别对待,就业权的不平等,形成了以排斥外地人为主要内容的地域歧视。如一些地方政府明文规定“非本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除一些紧缺专业和规定的院校之外不允许落户”,造成外地毕业生就业空间受到限制和人才资源浪费。
  5.社会舆论的影响。要重视家长、亲戚、朋友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城市上学就是城市人了,再回家乡是丢人的事情”,有些家长普遍认为,“在大城市工作就是好的工作”,“能够在大城市找到工作,几代人的脸上都有光”。现实是,城市容量虽大但也有饱和的时候,形成了“无业可就”,相反的,一些小城镇却形成了“有业不就”的奇怪现象。
  6.从业待遇差别造成就业地区差异。很多大学毕业生迫切希望到东部发展,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而落后地区、工资待遇较差的地方,即便是对毕业生有许多的优惠承诺,却很少有人应聘,毕业生的流向呈现“城市优于地县,河东优于河西,城镇优于农村”。
  (二)主观方面
  1.就业观念导致就业取向出现偏差。据调查,近乎一半或者超过一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个人化倾向严重,就业观念相对落后、就业期望值过高,表现为私欲过重、好逸恶劳、盲目随从、好高骛远等不良倾向。一是就业多倾向于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省区的毕业生需求量也较大,但其艰苦、落后的工作、生活环境使毕业生大多不愿在中西部地区就业。二是就业期望值偏高。
  2.用人单位存在观念错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片面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由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要由硕士生做,造成了人才的高消费和浪费,也给毕业生造成了学历“门槛”。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大学生的培训上。
  3.社会对大学生定位出现偏差。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失业是正常现象,如果大学生长期找不到工作,只能证明他的能力出了问题。在我国,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处在从精英需求向大众需求转变中。
  4.毕业生就业途径出现偏差。毕业生就业的途径有许多种,首先是靠亲友推荐,其次是人才网站招聘、社会性的招聘会、学校“双选”洽谈会、学校推荐等。由于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取向明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靠社会关系通过走后门、托关系、送礼金等手段参与竞争,既有失公平,也易使毕业生产生“关系第一,能力第二”的认识,不利于培养勤恳实干、执著认真的职业素养和进取心,以至偏失人生的方向。
  5.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一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差别。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增多,质量下降,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二是自身能力欠缺。有些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相对薄弱,有的属于信息渠道狭窄、对岗位期望值过高、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功底不扎实等。三是求职技巧欠佳。大学生的就业逐渐市场化,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必然要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由于缺乏基本的技巧,在面试的过程中表现过分紧张,从而显得不自信,甚至有些学生弄虚作假,虚构各种资历、经验和能力,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
  三、对策和建议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国家政府部门应主抓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社会企业、团体、组织应积极配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学校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责任落实。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及时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早定工作岗位。
  1.完善、落实各项就业政策。一是国家要加大对甘肃人才工作的扶持。二是要加快建立市县两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构,推进各项政策深入落实。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学生对国情、省情、民情的了解。
  3.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水平,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其公益性和主渠道作用。一是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二是实现学生实习、见习、实践、志愿服务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就业机会。三是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创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四是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实现招聘活动的日常化,建立用人单位的资料库。
  4.开阔视野,鼓励多样化就业。一是鼓励大学生开阔视野,不局限于一次性就业,如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考取研究生等缓解就业压力。二是施行奖励措施,切实规范奖励制度,加大奖励力度,如对到国家级贫困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更多奖励,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去支援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三是关注毕业生今后的工作状况,及时给予最有力的帮助。
  5.帮助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一是继续加大对家庭困难、残疾、民族学生的就业扶持力度。二是对于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要实施失业登记制度,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政策优惠和各种免费服务。享受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等服务。
  6.提高毕业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鉴于目前许多毕业生由于自身原因而不能就业,呼吁大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就业素质。
  7.引导、鼓励、支持、扶助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加大对自主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作者单位:兰州市妇幼保健院)

相关热词搜索:对策 就业形势 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指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