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输液八瓶背后 [中国人均输液8瓶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0-02-2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年产量:11年增长四倍   中国的输液产品虽然量大,但出口比例极低,绝大多数用在国内患者身上。   据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秘书长顾维军介绍,1998年中国化学药品工业协会统计的输液生产数量是19亿瓶,加上医院自制输液四五亿瓶,总共不过24亿瓶,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不到两瓶。当时企业的目标是通过扩大生产和降低价格,以求赶上国外平均水平(2到3瓶),满足国内患者需要。
  结果自那之后,中国输液用量突飞猛进,年均增长率近20%,输液成为与抗生素、针剂、片剂等并列的医药行业五大制剂之一。
  自1998年到2009年,短短11年间,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4倍多,人均水平超出国外两倍以上。
  除了输液产品本身,输液还拉动了若干相关产业。据顾维军介绍,中国除了有407家输液生产企业,还有几十家输液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几十家装备生产企业,上百家输液器生产企业,上百家与输液配合使用的粉针剂生产企业。而输液产品的任何“技术改进”――哪怕换一个瓶塞――均意味着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场。
  
  充满风险的给药方式
  风险几乎存在于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
  2010年11月28日晚,“人均8瓶”新闻曝出之前不到一个月,5岁患儿夏臣森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时出现异常,后在抢救过程中死亡。
  经专家调查,夏臣森的输液异常很可能因药物配伍禁忌引起――有两种药本不可同时加入到盐水中。
  夏臣森是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10天内第二起患者输液后死亡病例。11月19日,一位53岁的患者在该医院输液后,刚走出医院即突然倒地死亡。
  上海医生陈晓兰说,风险几乎存在于输液过程的所有环节,除了可能带来诸多药品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之外,对于病人而言,医务人员的操作(穿刺过程、滴速和用量),盐水(糖水)的质量,输液器及注射器的质量,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一旦出现问题,又很少对同批次的输液器和液体进行检测。
  与单纯的盐水或糖水相比,一些治疗性输液产品可能蕴含着更大风险。2006年发生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事件是其中的典型,这种治疗性输液制品造成了11名患者死亡,后经国家药监局认定,该药没有按当初批准的工艺生产。
  然而,对于中国大部分患者而言,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并不难懂的风险。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输液好得快。
  
  医生个个成“一瓶”
  输液“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
  “输液好得快”,为什么中国人头脑中会有如此奇怪的观念?它们是何时,通过何种途径被置入患者的头脑的?
  在输液问题上,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顾维军则将输液视为“社会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的浮躁心理造成了“输液好得快”的认识误区。
  卫生法学者卓小勤认为,将输液问题归咎于患者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医患关系中,患方总体而言是被动的,没有医务人员的误导,患者不会形成对输液的认识误区,而即使是有少数病人坚持不必要的输液,也只能说明医务人员没有尽到职责,未就输液的风险作出说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医学伦理专家邱仁宗认为,输液过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部分原因是患者的认识问题,但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追逐利益造成的。
  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被普遍认为是造成输液过度的制度性因素。著名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孙忠实认为,作为医院,给病人输液的目的并不在于输液本身,而是在于联合用药。孙忠实估计,与若干年前不同,当前输液中已经极少有单纯的盐水、糖水,90%以上是联合用药,其中抗菌素占到相当比例。
  陈晓兰则将输液形容为“搭起了一个收费平台”,不仅可以通过加药收取药费,还可收观察费、注射费、输液费等。
  据上海某中医院主任医师马华(化名)透露,其所在医院的输液与药品回扣和奖金提成直接相关。对医生而言,输液很少是单纯输盐水和糖水,大都跟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大剂量地使用抗菌素,后者的回扣往往很高。
  陈晓兰对此深有体会,据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她在某医院进修时,发现该院一名医生因为常给病人输液,被同事们讥笑为“一瓶”。然而10年后,陈晓兰发现,大部分医生都成了“一瓶”。陈晓兰担心,在现在环境下,如果限制输液,一些医生已经不会用药了。
  
  输不输液谁说了算?
  随着输液量急剧加大和输液安全问题频发,以上海为主的部分医院纷纷成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主要内容是在医院内部成立独立机构,在药师参与下集中配药,以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推行此项做法的医院,多是由企业出资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新疆的几所医院在实施这项改革中,出现了这种现象:医院曾与企业签订合同,后者资助前者建立配药中心,前者则必须使用该企业生产的输液产品,而且要达到一定数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认为,这一做法,暗合了医药市场的一种特有现象:不是需求决定生产,而是生产决定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和监管,企业生产多少瓶(输液),医务人员就得用多少瓶,老百姓就得输多少瓶。”该人士说。
  这种做法被部分业内专家视为企业和医院的“双赢”,但批评者担心,输家将是患者和国家。
  (摘自《南方周末》2011.01.21,有删节)

相关热词搜索:输液 中国 中国人均输液8瓶的背后 中国人均输液量 中国人均输液8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