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亡于管理制度滞后:秦朝的管理制度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曾经的管理神话:打造过一个纯法制王国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西北,就有过一个比较理想的纯法制国家:秦。   证据:来自一份考察报告,报告名称为《苟子?强国篇》。
  考察者:儒家人物荀子教授,考察时间不详,但可以定位在战国末期。
  考察过程描述:歌厅里没有靡靡之音,大街上没有奇装异服,老百姓很顺从管理层,而管理层“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进入首都,观察京官们朝九晚五干些啥:早上出家门去上班,下午出办公室回家,其间没有一个在网上炒股聊天的,也没有一个半路跑出去喝茶泡吧的,大家规规矩矩上班。“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办事效率如何呢?处理政事听取诉讼等活动,没有任何延滞拖沓的:“百事不留”,部门之间不踢皮球,监狱里没有收押超期的嫌犯。
  考察评语一:治之至也。也就是说达到了管理的最高境界。
  考察评语二:民有古风,官有公心。最重要的是“公心”,以公为心,就是以国家法令规章为心,不以私人利益为心。
  依法唱歌,依法穿衣,依法上班,依法办事,这是一个法制典范。
  一个强大的集团,必定是一个管理良好的集团。所以,靠着严格有效的管理,秦统一天下,从秦国变成秦朝,可谓以管理取胜。
  
  先进管理不被接受:六国人早就抗拒秦的制度
  
  不过,对于专家的话,老百姓不一定信。荀子将秦国的管理说得天花乱坠,六国的百姓却不太接受。看下面一个案例:
  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被秦军孤立,上党的老百姓纷纷往赵国跑,却不往秦国去。为什么?因为“不乐为秦”上党人就不乐意当秦国人。而且天下人都“不乐为秦之日久矣”,也就是说我不想当秦国人已经很久了。你管理好怎么啦?我六国人不稀罕。因为没有人情味,个个要考核,家家要牵连,这样没有人情味的国度,人生有什么乐趣呢?
  西北的百姓吃苦耐劳,杜甫说:“况复秦兵耐苦战。”那种整齐划一,严酷无情的管理比较奏效,但移到东方就未必。
  这个在统一前就暴露出来的管理的人性化、差异化问题,并没有引起秦国管理者的重视。
  从秦始皇到秦二世,一直实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楼堂馆所建设,边防建设,陵墓建设,将天下男子都视为苦力,将天下女子都视为农业生产主力。全天下2000万人口,有400万在修长城,修骊山陵,修阿房宫,或者从事战争。
  我们试想一下,那些娇滴滴的中山地区女子,本来是娱乐界超女的不二人选,你却叫她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去插秧收割;齐国的男子喜欢耍耍剑,正经的时候做点盐生意,你却叫他挽起袖子去搬砖头修长城;再如刘邦哥,就喜欢喝喝酒,泡泡美眉,然后说点大话,你却叫他带着斗笠,穿着蓑衣去押送苦力。
  天下人不喜欢什么,你偏要天下人干什么;天下人喜欢什么,你偏不准天下人干什么。尽让人干不乐意的事。
  哪有这样的管理制度?
  最拙劣的管理方法就是让大家觉得不自在,不爽,严重违背人的天性,贾谊在《过秦论》里说“仁义不施”。
  什么是仁义?就是恰如其分的管理方法,就是具有人性化的管理风格。严格而不严酷,肃穆而不肃杀。过去处于攻的态势,你可以不仁义;现在处于守的管理地位,你不得不仁义。可该仁义了你不仁义,就是管理制度滞后。
  管理滞后造成很大的管理问题。
  
  管理滞后带来的后果:法制过分严苛导致司法腐败
  
  人人说秦施行暴政,暴政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是一种不自信的管理心态。管理者由于对自己的智慧没有信心,他们会采取一种粗暴的管理办法,这样会省去很多耐心细致而辛苦的工作。秦的管理者顾虑到管理范围扩大,人员更复杂,自己却没有耐心和智慧去打造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制度,于是干脆一刀切,一律以严酷的态度来对待,正如樊哙所说:“杀人如不能举”,杀人生怕不能杀光。
  
  两次迟到改变秦朝
  
  过分严苛的法制并不能有效地管理,相反的,倒是方便了那些操作法制的官吏。掌握人民生死大权的他们,找到了徇私舞弊的机会。秦朝的法制终于走向腐败的一面。
  案例一:项羽的叔父项梁,曾经在栎阳县犯法入狱,但他通过熟人写信,让栎阳县司法官吏司马欣人为地及早结束案件,让自己没事出狱。项梁出狱,又杀人,也没被逮着,带着项羽逃到吴中。
  案例二:又是项羽的叔父――项伯,也曾经杀人,结果被张良想办法救出。
  从这两桩民间刑事案件来看,嫌疑犯和刑事犯罪分子可通过一封信摆脱司法程序,犯有杀人罪可以逃避惩罚,秦朝的司法也够烂的了。
  司法的腐败导致治安恶化,下面的案例最具有说服力:
  公元前217年某夜,秦始皇带了四个武士微服私访,在兰池,他们碰到了民间武装,“逢盗兰池”。这帮势力居然让秦始皇“见窘”。一度陷入窘态,可见治安的状况有多么糟糕,而且还是在天子脚下。
  在严苛的法制下,项梁、项伯这样的江洋大盗没事,遵纪守法的老百姓却遭殃。往前线服兵役,如果迟到就要处斩。这条管理措施明显不符合统一后的事实。钱穆认为,七国时期,各国地域狭小,限定服役人员短期内赶到边关是现实的,但统一后疆域扩大,再这么限时要求就不现实了。
  人对遵守不了的制度和达不到的要求是会反弹的。既然我赶不到,我干脆迟到好了;既然迟到要处死,那我干脆推翻这套管理体制好了。于是,两次著名的迟到事件改写了秦帝国的历史:陈胜、吴广迟到,刘邦迟到。
  
  管理者心态变化:秦始皇或想改变方法秦二世却跟不上了
  
  赢政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他的心态有没有过变化?我们且从碑刻里找蛛丝马迹。
  从秦始皇的碑刻看秦始皇的政治理想。
  从碑文看,秦始皇还是很有民生观念的。他并不忌讳“仁义”,而且想要老百姓(黔首)富起来,让男人在田里乐呵呵地劳动(男乐其畴),让女人安分守己地纺纱织布(女修其业)。
  秦始皇的心态也在变化。公元前211年,使者在华阴收到一块玉璧,还捎上一句话:“祖龙今年死。”祖龙,即秦始皇。剥去这个事件的神话外衣,其实它是民间信息的反馈,民间在诅咒秦始皇快点死。秦始皇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勃然大怒,搜捕传言人,而是“默然良久”。他似乎在反思。
  接下来他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次巡游,一路上他在想什么?不得而知,但是临死前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让长子扶苏回来主持丧事。”
  这道遗旨,按照赵高推论,就是继承皇位。而长子扶苏当初就是因为反对父亲的暴力路线而贬谪去守长城的,秦始皇的决定,透露出一个重要风向:他希望通过仁义的扶苏改变管理制度。
  然而,历史已不给秦帝国易辙的机会。一场阴谋让胡亥登基了,而仁义路线的可能执行人扶苏被害。
  国民还是寄托了很大期望给秦二世的。贾谊说:“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天下人拉长脖子等他改变。然而秦二世对自己很没有信心,他最怕的是百官看见他在管理上的无能。赵高揪住了他的缺点说:“皇上您公开处理政务,万一被臣下看见短处,‘示群臣短也’,岂不是损坏您的威信吗?”秦二世于是干脆做沙漠里的鸵鸟,躲在深宫不见百官。
  一个心智都很弱的管理者,当然没有自信心去改变管理方法,只有将原有的严酷管理方法强化下去,“用法益刻深”,让懦弱无能的自己保持一种神秘感、肃杀感,他这样才有安全感。这个时候的秦二世,其实已经患上自闭症。
  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管理者,连员工都不敢见,这家公司还能发展到哪里去?当然是破产崩溃。

相关热词搜索:秦朝 滞后 管理制度 秦朝亡于管理制度滞后 秦朝亡于谁之手 秦朝李斯怎么死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