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令人心痛的农村孝道缺失调查]社会孝道的缺失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深入43个村庄,探访2000多个家庭,调查1186位老人 ―― 一个孝文化的发祥地,一次关于老有所养的调查,3名大学生历时两个月向人们提交――       调查范围:山东曲阜南辛镇43个村庄。
  调查样本:2000多个家庭中1186位65岁以上的老人。
  调查结果:老人与儿女分居者占72.2%,三餐不饱者占5.6%,衣着破旧者占85%,生活必需品不全者占90%……
  调查的执行者:田景军、付玄、王彪,3人均是黑龙江鸡西大学的学生。除田景军现在已毕业外,另外两人都在读。
  
  起因:希望通过调查让更多人重拾“百善孝为先”
  
  2009年2月20日,黑龙江省鸡西大学学生田景军、付玄、王彪,以“中华孝道调查”之名开始了山东曲阜之行。资助他们调查的是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多年关注和倡导孝道的翟玉和。
  2006年秋,翟玉和在鸡西大学演讲《中国部分农村老人生存现状调查报告》,这是他2005年自己做的一份调查。翟玉和所讲的事例,触动了台下的田景军,他想起了家乡贵州铜仁的邻居老太太。老太太有二子二女,因老人将宅基地给了小儿子,引起大儿子不满,因此大儿子不准自己的6个儿女接近老人。
  从被深深触动到亲身调查,田景军历经两年半的时间。两年半里,他反复掂量自己的选择,最终促使他坚定付诸行动的原因是――“对方方面面都有益”。
  因调查工作繁杂,田景军找了两个同行者――在校生付玄、王彪,两人爽快地答应了。之所以如此爽快,是因为他们也有着孝道蒙难的亲历。
  付玄的家在安徽阜阳太和县,他们村里有一位独居的偏瘫老太太。有一次,老太太为找吃的,不幸掉入沟里,村民发现后赶紧将老太太救了上来,但闻声赶来的儿子却对乡亲们说:“如果不是怕你们笑话,我早把她药死了。”不久后老人去世,死因众说纷纭。
  王彪也来自安徽省阜阳农村,童年的一段经历至今还在他心中留有阴影。当时,他大伯的养子把大伯的树砍了卖钱,还把家当拉走。王彪的父亲看不过去,上前拦阻,竟被其用利器划伤。王彪兄弟上前保护父亲,结果被对方踹开……
  田景军、付玄、王彪决心通过调查,让更多的人重拾“百善孝为先”。翟玉和则表示,之所以资助他们,是因为2005年他做的调查只是“走马观花”,他希望这3名学子能“下马看花”。而之所以把调查地点选在山东曲阜南辛镇,是因为这里既是孔子的诞生地,也是孝文化发祥地。
  从2009年2月20日到4月20日的两个月里,3人的调查方法是问卷、个别访谈和进户查看,而问卷涉及自然情况、居住、饮食、衣着、生活设施、医疗、经济收入、劳动和生活自理、儿女尽孝等9大项40余小项。
  
  子女不孝,老人晚景凄凉
  
  据统计,在曲阜南辛镇43个村庄1186名65岁以上老人的受调查者中,老人与儿女分居者占72.2%,三餐不饱者占5.6%,衣着破旧者占85%,生活必需品不全者占90%。受调查的300多个子女中,56%的人认为孝与不孝与经济有关,13%认为与经济无关,31%认为父母无冻馁之虞就算尽孝。
  2009年6月份,田景军整理出调查报告,将“不肖子孙”分为如下类型――家庭积怨型(房屋、田地分配不均)、情感麻木型、身不由己型、无理取闹型、有利可图型、怕老婆型、甩包袱型、教育失当型。
  田景军、付玄、王彪说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西龙泉村的一位老人有3个儿子,其中二儿子是教师。老人曾赴镇上告发3个儿子不尽孝,二儿媳认为老人“成心丢儿女的脸”,将老人的窗户砸了,还扬言放火烧屋。而那是2月下旬,夜晚零下十几度。
  屯里村村民熟知“村中一景”:每日中饭、晚饭时,一位88岁的老太太,便准时坐在儿子家门前的石墩上乞食。据邻居说,“给不给饭,全凭儿媳妇高兴。”有时,儿子斗胆开门递给母亲饭碗,愠怒的儿媳妇便开骂“自己都吃不上饭了……”有时,老人讨不到饭,就怏怏离去,用麦粒换煎饼吃。
  在1186位接受调查的老人中,真正愿意说出自己遭遇的并不多,许多老人面对采访都守口如瓶。田景军他们认为,老人们一是不敢说,担心子女知道;二是不能说,怕家丑外扬;三是不想说,认为说了也白说。有老人就直白地问田景军,“说了管用吗?”
  走遍43个村,调查者还发现:每个村的村外树林或空旷处,都有“躲儿庄”――三五户、五六户甚至十几户不等的老人群体。老人们“躲儿”的原因不一,有的是被赶出家门,有的是为“躲清静”、“眼不见心不烦”。
  对1186位老人的子孙的问卷调查显示:不肖子孙、孝子皆属少数,大多数游走于两者之间,即与父母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关系人称“冷暴力”或“软折磨”。但也有尽孝的子女给调查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苏家村里就有一个大孝子,他母亲虽已97岁,但老人衣衫整洁、神情安泰。面对村人的称赞,老人的儿子说,“就是借钱也要把母亲伺候好。”
  
  为什么过去曾一人养8人,现在8人难养一人
  
  调查组从调查对象的生存状态中总结出如下共性――
  如果家有不肖子孙,老人必定躲不过“三最”――吃的最差、穿的最破,住的最旧。一位老人冬天的蔬菜是一缸腌制的胡萝卜,另一位老人几乎日日馒头泡白开水。“有钱我是他爹,没钱他是我爹。”一位老人以无奈口吻表达对子孙的不满,“过去我一个能养七八个,如今七八个养不了我一个。”
  大多数女儿对娘家全心全意,对婆家则别样面孔。多为文盲半文盲的她们,眼里只有小家、孩子、娘家,而视公婆为眼中钉。东魏村一名妇女就挑衅般地对调查组说:“我活不养,死不葬。”相比儿女对老人的言行,老人对儿女则“掏心窝子”,即使恨极也是欲言又止。
  不孝原因何在?调查初期,田景军他们认为不孝与四要素互为因果――教育、经济、精力、时间。此次调查中的不孝者多为青壮年,其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或初中。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因精力有限,本性致使他们情感向儿女倾斜;而经济负担重致使年迈多病的父母成为他们顾及的盲点。有被访者就曾明确告诉调查组,“等经济好点,时间多点再尽孝不迟”。被调查者中的多数人也认同这四要素,少数人则否定,认为“只要有心,即使没钱没文化没时间,嘘寒问暖,送碗开水也算尽孝”。
  调查后期,田景军3人用苏家村孝子的那句“就是借钱也要把母亲侍候好”,否定了四要素判断。他们认为,这位孝子传达出的信息是:他虽不宽裕,但铁心尽孝。出身寒门、小学文化的翟玉和认同此说――“孝与不孝,全凭一颗心”。翟玉和认为这颗心与教育程度无关,而与受怎样的教育有关。
  针对不孝之事,调查组调查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预状况,干部们却直言不便插手――“清官难断家务事”。村干部感慨:“过去孝道写在心上,如今孝道写在纸上,就是写在纸上也没用。”
  那么作为孝文化发祥地的南辛,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就曲阜的“躲儿庄”,当地人视为“风俗习惯”,学者定义为“曲阜现象”,该现象即“穷家富屋”。有儿子的人家若娶亲,哪怕举债,房子一定要修漂亮,否则成家难,即使娶妻生子,也拴不住媳妇的心。所以,没钱盖新房的人家,父母必将老屋腾给儿子,而自己另觅栖身之所。
  上述不孝原因,主体无疑为子女。而透视不肖子孙的成长土壤,必能翻捡出父母种下的种子。可是调查组发现,尽管一些老人多哀戚老运不济,却少有人反思对子女道德教育的缺失。
  《孝经》言:“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一名村干部却坦承,“孝经在当代是一本难念的经”。
  
  调查归来:不愿再向父母要钱了
  
  田景军说,调查归来后,他们3个人都在变。
  变化一,付玄至今没跟土里刨食的父母要钱,而此前,一个月一次电话催逼“妈,没钱了”。那么,眼下拒绝家庭支援的付玄怎么生活?他说,“省、挣、扛”。在学校,一人日均10元伙食费,为省钱,田景军、付玄、王彪3人搭伙,日均10元。当仨人共吃一盘菜时,他们无视同学奇怪的目光,而此前,付玄承认“难为情”。在见识了馒头泡水的老人后,他们用餐时“一点不觉得寒碜”。
  变化二,3人以前无视剩菜剩饭,如今对浪费行为愤怒又惋惜。付玄感慨,“对那些老人来说,倒掉的就是他们梦想的美食”。
  变化三,省下伙食费的同时,电话费却在增加。付玄隔三差五问候爹娘,“不调查不知父母恩”,付玄说这是他曲阜之行的最大收获。王彪跟付玄一样,至今没跟患糖尿病的母亲张口要钱,他说,“家中抽屉里几乎都是药”。现已毕业的田景军,说他更没有理由向父母伸手,应该让父母享福才对。
  题头照片:“别提了!”面对田景军的调查,一个老人无奈摆手。

相关热词搜索:孝道 缺失 心痛 一份令人心痛的农村孝道缺失调查 农村家庭孝道问题调查报告 家庭孝道状况调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