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雨一路歌 [一路感动一路歌]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从今年7月起,北京市文联将要举行为期三个月的“首都文艺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边村行”活动,这也是市文联今年的中心工作之一。届时,将由市文联领导率领四支文艺家小分队分赴北京市与河北省及天津市交界处的边村展开活动,要求文艺家与所到边村的乡亲同吃同住10天左右,竭诚帮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7月3日,在延庆县张山营镇举行的启动仪式拉开了活动的帷幕。7月12日、8月1日及日月2日,分别由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陈志强、黎晶及王德新率队的文艺家们奔赴延庆县、密云县及门头沟区,将“边村行”活动切实地向前推进。
  
  
  挥毫泼墨,以笔会友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朱明德被延庆县张山营镇玉渡山美景引得激情满怀,即兴作诗一首:久慕玉渡名/今登玉渡山/清风扑面爽/烟霞紧相伴/丝网布天罗/蛛勤亲眼见/泉水匆匆走/虹鳟悠悠闲/三炷高香起/天地保平安。兴致不减的他立即率领书画家们来到镇文化站挥毫泼墨,不仅为民俗村及农户书写了大量匾额、对联、中堂,还对当地书画爱好者进行指导与交流。
  杜维钧、崔殿义、贾汝骏三位著名书法家都已年逾六旬,他们的弟子也功力不俗,面对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书法基础的爱好者,他们耐心地从一撇一捺讲起。虽然他们的墨宝在市场上“润格”不菲,但他们对前来求字的乡亲们有求必应,凝神于案台前运笔布墨,对记者的提问全然充耳不闻。他们一连站了一天半,连抽烟喝水的功夫都顾不上。吃饭时间,总见他们拿筷子的手在颤抖。即便累成这样,他们自己却引以为乐,铁杆“票友”贾汝骏更不时爽利地吼上几嗓子,可见心情大好。
  
  65岁的刘春如是延庆县西五里营村家喻户晓的漫画家,她的漫画线条简洁生动,想象力丰富,讽刺性很强,将耿直的个性表露无遗。受刘春如的感染,朱明德决定在这个村成立“红地球”漫画创作组。7月18日这天,漫画创作组举行了简单的成立、开班仪式,朱明德与二十多名漫画爱好者进行了现场交流。延庆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艳霞参加了整个仪式后提出了进一步的设想,在这个村设立北京市及延庆县文联漫画创作基地,并将漫画发展成为旅游产品,从而把这个村发展成一个漫画村。
  8月2日,是书画家和门头沟的乡亲们交流的时间,这么多书画家同时献艺还真是罕见,而且当时的条件并不好,几张宣纸、几根毛笔、几盆水。几瓶墨水和几盒颜料,在贺成才、马建民、朱德友等人的合作下,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花鸟作品,与当地美景相得益彰。转天上午,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王献坤等书法家则为柏峪村村民指导书法,并赠送了大量墨宝。
  
  作家与农民诚结文缘
  
  在延庆县,北京作协作家陈一夫。赵群与王愈奇同县镇的文学家姚二林、张义等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朋友式交流,他们从文学的表现形式、文化产业等角度极大地启发了这些有素材有才艺却不懂市场的作者,对镇志《京西第一镇》等书的编写与推向市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表示乐于在润色和策划出版方面出力。同时,他们也感受到文学精神的强韧,并认为如何领导有头脑的农民已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良性问题。参观完古崖居后,陈一夫回到住地即写出了文化散文《古崖居遐思》,赵群则认为应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拔优秀作家深入此地,将古崖居传说创作成小说或其他文艺形式,来提升全镇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知名作家黎晶则率领作家王梓夫、章德宁等为密云县的农民作家奉献了一场题为“作家与农民”的专题讲座。一见黎晶,蒲家景老人就激动地说:“二十年前浩然曾到这里讲学,今天我又有幸亲历首都作家传经送宝啦。”“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固然令黎晶感慨,但更令他深思的是首都与密云、县城与农家距离同为100里左右,为何20年来首都作家在交通很便利的情况下割断了与密云的联系,而今天农民不畏山路坎坷都到齐了呢?“根植农村、面向农民。服务农业”是作家们的心愿,但在文坛日益浮躁,鱼龙混杂,名利之争甚嚣尘上的今天显得格外任重而道远。作家有愧于农民对文学的殷切企盼,也导致自身创作灵感的匮乏,所以20年来全面反映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呈现颓势。今天作家来到这里一是要沉入生活,挖掘素材,激发灵感,力争早日弥补这个遗珠之憾;二是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并无统一的衡量标准,“我们要针对北京农村的实际情况,以传播文化为内核,培养农村骨干为主旨,这一百人就是一百个辐射点,以点带面,让文化真正扎根于农村,这也给‘边村行’活动加入了新的解释”。黎晶的讲座从这个话题切入,立即就深深地揪住了听众的心。随着讲座中“作家是什么”、“作家需要什么”等话题的深入,黎晶为官为文的造诣、诗书《词全面的才情和“责任文学”的自觉追求更是折服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作家王梓夫则针对目前“郊区作家”不敌“城市作家”的现象,真诚地建议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应坚持用擅乏的传统手法进行现实主义的创作,走少而精的路子,力争“作家死了,作品还活着”。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章德宁从资深编辑的角度,将优秀作品应具备的要素温婉细腻并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听众,令急着为作品寻出路的与会者茅塞顿开。讲座结束后,诸位作家将大量书籍签名赠送给与会者。身为中国著名书法家的黎晶欣然提笔,为密云县文联及乡亲们赠送了多幅书法作品,并题字激励作家们要“弘正道悟人生”。
  
  8月2日,“边村行”活动门头沟站的启动仪式上,北京纪事杂志社执行主编陈予一和东方少年杂志社副主编杨玉祥为当地村民赠书,深受村民的欢迎;3日上午,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的图书室里,作家王晓民给村中的小孩上了生动的一课。这20几个小学生和两个中学生便是柏峪村未来全部的希望。由于交通不方便,村里大部分人都移居他处,现在长住户还不到120人。偏远不代表闭塞,王晓民问及他们的志向时,一个戴帽子的小男孩举手说:“我要当F1方程式赛车手!”谈到原因时,他的回答引起哄场大笑:“因为我爸爸是开车的(小面包车)!”事后他告诉我们他崇拜舒马赫。
  
  京城大腕倾情献艺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增瑞,应宁拉开首都文艺家“边村行”活动门头沟站演出的序幕。头发已经全白的李增瑞先生,风采不减当年,底气十足,精神饱满,他们相声中的“一竖一边一点念什么字”直到当天晚上还有村民在讨论.牛骨数来宝表演艺术家孟新带来以“八荣八耻”为主线的新作品,不落俗套的词句,手中翻腾的牛骨,错综复杂的脚步,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幻丰富的表情,使得村民们连连叫好。主持人崔琦也按捺不住,来了个单口相声,讲了杨少华吃烤鸭,能辨别各种鸭子的真实趣事。王文友、李业明两名双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出也博得满堂 彩。最后出场的是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李金斗与“马大姐夫”李建华,一段相声表演完后,应观众强烈要求,两位艺术家又作了返场表演。整场演出由当地民间的秧歌艺术团压轴。
  
  民俗文艺民间香
  
  今年已经68岁高龄的民俗专家王作楫先生,是这次“边村行”队伍中年龄最长者。他从百忙中来到延庆,结合当地特点作了两期发展民俗旅游的讲座,以助实现“请得进、留得住、带得走、回得来”的前景,让民俗经营者们眼前豁然开朗。随后,他又前往门头沟区讲述各地民俗、胡同文化等,村民们也如久旱逢甘霖般聆听着这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王老先生性格内向,在各种场合基本都保持缄默,但一讲起民风民俗来便可谓滔滔不绝,强烈的反差令大家印象深刻。剪纸艺术家孙二林和中国结编织艺术家王宝桂不仅向当地的姐妹赠送了专业书籍和大量作品,还手把手地逐一辅导。孙二林女士还以亲身经历鼓舞姐妹们,上至七旬老太刘玉兰,下至八龄女童吕紫薇,学习热情煞是高昂。当姐妹们高举自己的窗花或中国结作品的时候,屋子里顿时喜庆满溢,笑语喧然。
  
  农家姐妹舞蹁跹
  
  
  前黑龙庙村的葡萄园有上千亩,是延庆县最大的葡萄园村。这个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男人长年在外打工,家里的葡萄园都交给妇女照管,因此这里的葡萄园成了全市闻名的“三八林”,并获顾秀莲亲笔题字“千亩三八葡萄基地”。村党支部委员,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等荣誉的韩书琴就是她们的杰出代表。
  
  66岁的藏族舞蹈家李文瑞下车伊始,便迫不急待地钻进前黑龙庙村的葡萄园里,和姐妹们一起套袋,聊家常。当天晚上,包含了给葡萄套袋、采摘葡萄、品尝葡萄以及给客人赠送葡萄等动作的舞蹈《张山营的葡萄熟了》就成型了,将劳动与收获的喜悦渲染得淋漓尽致,相信会在九月盛大的葡萄采摘节上大放异彩。为了不误农时,李文瑞所有的指导都是在晚间进行的。而要教会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农妇跳《爱我中华》等四支舞蹈谈何容易,每天李文瑞一遍遍示范直到临近午夜,令前来接他回住地的王德新书记等心疼不已,李文瑞却乐此不疲。节目展演这天,姐妹们穿上了李文瑞专程带来的60套民族服装,一时间张山营村的小舞台上流光溢彩,裙袂翩然。演员们还不时为观众献上哈达。水果和香包等,台上台下一片欢腾。延庆县委宣传部部长赵艳霞与王建元镇长当即提议,授予李文瑞张山营镇前黑龙庙村“荣誉村民”称号,李文瑞欣然接受。
  
  专家提升民间技艺
  
  海霞乐队是延庆张山营镇一支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民间乐队,指挥家史国岭给海霞乐队进行了专业的指导,令队员们技艺提高之外,更对音乐的神圣及音乐家的魅力有了空前的感受。他还给乐队赠送了六套演出服,并精心挑选了六支简谱以及伴奏带,令队员们如获至宝。因为为乐谱配器专业性太强.而且费时费力,因此配好乐器的简谱往往价格不菲,有时指挥家之间比的可能就是谁占有独家简谱。
  剧协的两位京剧青衣――梅派的刘亚新和张派的张丽媛来到张山营,乐坏了延庆县的票友们,有两位铁杆戏迷专程从延庆县城驱车赶到演员住宿的东门营村民俗户,和当地的票友一道,就在她们睡觉的炕前学了起来。她们不仅从唱腔、身段作了专业指点,而且对如何运用眼神、水袖表现生气、害羞等不同表情的细节也――传授,一直教到将近凌晨。转天一大早,票友们起床后就又直奔她们的房间。票友对戏曲的痴迷也令两位年轻的戏剧家深受感动。
  这次同行的易国跃、魏刚、张德文等摄影家,除了拍摄当地景观,为他们制作宣传画册外,还开办了摄影知识和实用技巧讲座,令听众获益匪浅。此外他们还无偿为该镇的“三老”――老革命、老党员、老寿星摄影。下营村86岁的老党员刘怀义,水峪村老村支部书记刘明全、小河屯村88岁的老党员赵元海和老革命刘唐等都被――摄入镜头。有着64年党龄的刘怀义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赵元海老人独特的韵味、良好的镜头感让摄影家们喜出望外;刘唐老人看着摄影家易国跃再次专程送去的照片和个几件衣服则感动得无语凝咽。
  
  北京纪事杂志社不仅为镇文化站赠送了刊物,还派出美编宋颖就果品箱包装设计、葡萄采摘节活动方案策划及招商引资宣传册策划等内容对张山营村、前黑龙庙村及下营村等果品大村进行帮助。正值出刊任务繁重之际,宋颖却不负众望,加班加点地完成了任务。
  
  几多欢喜几多愁
  
  在喜不喜欢秧歌戏的讨论中,当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所有孩子齐刷刷大喊“不喜欢”时,我们不由联想到昨晚采访村里秧歌戏团团长陈永禄,他谈到此戏后继无人时的无奈表情。
  秧歌戏是柏峪村独有的特色戏,素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习俗。时至今天,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像众多古文化品种一样,面临失传。
  “我们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没钱啊,没钱谁天天白练啊,还没有场地;第二个就是传下去难啊,没有人学啊,村里的孩子都不愿意学这个,外面的人又不知道这个。”刘团长干脆利落地列出了传承的两条主要困难。
  随着老一代戏迷逐个去世,资金跟不上,秧歌戏马上面临断代失传问题。不过老人对秧歌戏的未来依然怀存信心:“2003年,支部办和村委办让我当(秧歌戏团)团长。我知道外面好多人泼我们冷水,我们不怕,有两个领导班子支持呢。我把戏谱都抄到本上,等我死了,让他们一代一代传下去。我老伴可支持我工作了,只要我去排练,她就说你去吧,家里活儿全归我干.我的儿孙们也都支持我。我们这戏有9腔18调,节奏特激动人心。我希望电视台能播我们的戏,到时候可以轰动全国……”爱戏成痴的他眉飞色舞地讲述着,令我们不忍心打断。
  三地之行暂时结束了,给大家留下的却是深深的感动和回味。文艺家们不计名利、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质疑眼下文艺界的浮躁;乡亲们对文化艺术渴求的眼神让人不忍转身离去;短暂却真挚的亲人般情谊让每个人心里从此又多了几份牵挂――“边村行”活动依然任重而道远。相信有良好的政治气候,有心系乡亲的首都文艺家们,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和北京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有着明朗的未来。
  编辑/任娟

相关热词搜索:感动 一路感动一路歌 感动的歌 最感动的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