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逆袭之路【北京的绿色GDP之路】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作为2006年全国唯一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任务的地区,北京市以不到7%的能耗增加支撑起12%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帮助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适度、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消耗降低、民生改善”的态势。
  来自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4.3亿元,同比增长12.1%,而万元GDP能耗在去年下降5.2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态势。准备迎接奥运会的东方古都正在踏上一条“绿色GDP”之途。
  
  北京的必然选择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一至三季度,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为4315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为0.78吨标煤,同比下降6.9%,预计全年可以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
  2006年北京市水资源消费量为34.3亿立方米,万元GDP水耗为44.4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1.2%。
  2006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41天,好天率达到66%。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55万吨,比2005年降低约7.9%。化学需氧量为10.99万吨,比2005年降低约5.2%。
  一组醒目的数字,为北京市2006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所有努力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2000年以来,北京市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由此也带动了能源消耗以每年6%的速度增加。但同时,北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匮乏的城市,100%的天然气、100%的石油、95%的煤炭、64%的电力以及60%的成品油都要从外部调入,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
  高能耗意味着高排放,能源消耗的增加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北京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有鉴于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明确了北京的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工认为,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由自身的资源禀赋和面临的压力挑战决定的。北京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然选择。
  
  “轻些,再轻些”
  产业结构决定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也决定城市形象和竞争实力。要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而言,就是把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得“轻些,再轻些”。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所为,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能源资源消耗水平低的高端产业,如软件、金融、研发、咨询、信息服务、新媒体、动漫、移动通讯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有所不为,就是要坚决调整淘汰与首都功能不相符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如造纸、炼焦、纺织、化工、印染、水泥、电镀等行业。
  “十五”期间,北京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5∶32.7∶64.8变化为2005年的1.4∶29.5∶69.1。北京市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1.31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0.8吨标准煤,下降了38.9%。搬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44家,27种高耗能、高污染传统工业产品退出生产。
  为此,北京市政府算了一笔环境账,首钢搬出北京后每年可减少用水5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25个昆明湖,可减少1.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北京焦化厂去年全面停产后,每年减少用煤量300万吨,减少烟粉尘排放7300多吨、二氧化硫排放7500多吨。
  伴随而来的是,北京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带动全市综合能耗下降。2006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GDP比重达到70%,比2005年末提高了0.9个百分点。一至三季度服务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4吨标煤,是全市万元GDP能耗水平的一半,不到工业的三分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增长较快,带动了北京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显著下降。目前工业能耗仍是全市能耗的主体,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6.5%。2006年一至三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8%,降幅居全国第一,对北京市能耗下降的贡献率约为65%,是北京市总能耗下降的主要动因。
  同时,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效应明显,成为节能降耗的示范区。2006年一至三季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元GDP能耗仅为0.16吨标煤,为全市最低,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0.5%;高技术产业密集的海淀区,万元GDP能耗仅为0.42吨标煤。
  从2004年到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67.8%提升到70%,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30.6%下降到28.7%。正是在这一升一降、一轻一重的换位中,北京实现了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的“双赢”。
  
  节能减排,北京敢为中国先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唯一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任务的地区,并非偶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北京市开创了不少全国第一。
  2004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将万元产值能耗和水耗、空气质量达标率、水环境质量等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环境保护的指标,列入政府工作的主要调控目标。
  2005年,率先结合区县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的绩效考评标准,分别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评价指标。在全国,率先将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水耗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主要指标,将都市型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水耗、大气环境质量指标等列入生态涵养区的主要指标。
  2005年12月31日起,北京市率先执行机动车国III排放标准,根据相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轻型车新车型核准自2007年7月1日起执行国III标准,北京市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半实施。
  2006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国以季度公报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各区县的能耗和水耗情况。目前,北京市18个区县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已经签订节能目标分解责任书,下一步准备将能耗指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评价考核体系。
  此外,率先出台《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着手建立节能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依法开展节能监察和执法。率先执行居住建筑65%的节能设计标准,严把准入关,推动建筑节能。
  
  政府机构带头节能
  自2006年6月起,北京市直机关工委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大楼的电梯都将停运一天,所有工作人员上下楼需要走楼梯。
  节能降耗“从政府机构开始”,源于2005年的一次能耗调查。当时的调查结果让北京市政府大感意外。
  调查显示,北京市政府机构人均能耗、人均用电分别是城市居民的5倍和6倍,单位面积能耗、单位面积用电分别是城市居民家庭的2.6倍和3.6倍。数据清楚地表明政府机构能耗高,节能潜力巨大。
  很快,“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被北京市列入2005年政府重点工作之一。这项工程启动后,采取了三大措施:对北京市54家政府机构开展能源消耗状况调查;北京市政府与54家政府机构签订“政府机构节能责任书”,下达节能8%的目标;选定10个试点政府机构,开展节能改造。
  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的配电室,20多只新安装的电能表,将这里电梯用电、照明用电、厨房用电的数据显示得清清楚楚。监狱管理局行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用这些新式电表代替原来的老表之后,每天用多少度电、哪部分用电多、存在节能潜力就一目了然了。
  根据最新的节能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政府部门和机构实现了8%的节能目标。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节能10%以上,北京市监狱管理局节能15%。
  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张燕友说:“政府机构带头节能,不仅降低了能耗,节约了行政费用,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表率作用,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进而推动了全市的节能工作。”
  据统计,北京市已有47家政府机构完成用电计量系统改造,新装表计1061块,实现了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动力系统三大系统分类计量。据估算,47家政府机构一年可以节电约140万度,可节省电费约100万元。
  
  节能进入市民家庭
  “您这磨砂灯罩虽然好看,可是透光率差,会影响采光效果。”一走进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一区3号院3号楼,不穿白大褂、不拿听诊器的“节能医生”翟克俊就开始给孙大妈支招。
  “那您看看我这马桶怎么办呢?”由于安装较早,家中的抽水马桶不是节水型的。“节能医生”翟克俊经过一番“诊断”后,开出了“药方”:“您甭担心,找个大饮料瓶,装满水,搁在水箱里。把水箱容积变小了,就能节水了。”
  “节能医生”又提醒说:“电视即使待机也会耗电,要是不看的话,一定要记得关掉电源。如果不关电源,待机功率都有8瓦呢,高的甚至还能达到13瓦。”
  这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节能医生进家庭”公益活动中出现的一个场景。“节能医生进家庭”活动聘请节能专家走进普通市民家庭,对市民的节能行为、节能方法进行指导,达到“以点带面、全民参与”的效果,构建长效机制。
  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北京市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开始使用高效节能的“绿色照明”产品。自2004年启动“北京市绿色照明工程”以来,按照政府出资、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180万盏节能灯在首都亮起,“绿色照明”覆盖了北京的城市乡村。
  “北京市绿色照明工程”最初是从50多家政府机构全部换上节能灯开始。从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安装的近24万只高效照明产品及98台照明节电器,年累计节电约2050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1640万元。
   随后一部分宾馆、商厦、医院、高等院校更换了节能灯;紧接着北京市地铁全线70座车站,114公里隧道全部实现了“绿色照明”;二环路内的1263座公共厕所改造后,全部使用节能灯;2000多所中小学校全部更换了高效照明光源……
  北京市政府把绿色照明工程确定为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节能项目,投入引导资金2000万元,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要求和向农村倾斜、向公共事业倾斜的导向作用。
  使用“绿色照明”后,节能效果明显。北京百盛商场以前户外照明轮廓灯为15瓦的白炽灯,亮度不够,更换量大,每周更换100只左右。更换节能灯后,亮度提高,更换频率大为降低。解放军总医院原来用于照明产品的采购总价为47万元,参加“北京市绿色照明工程”后,光源采购总价降低至22万元,节约了成本。
  根据节能监测测算,180万盏节能灯一年可节约用电3900万千瓦时,节约电费28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38700吨、二氧化硫1164吨、氮氧化物1700吨。
  
  清洁的能源
  对于正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而言,多使用清洁、绿色的能源是对世界的承诺。
  为此,北京市加大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制定鼓励政策,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根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力争到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4%。
  北京市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根据测算,全市全年可接收的太阳能辐射总量约为30亿吨标准煤,是现有能源消费总量的60倍。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已达255万平方米(按集热器面积计算),太阳能温室大棚达27万亩,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约为700千瓦,其中7座并网发电系统总容量为640千瓦。
  据了解,首都博物馆新馆成为我国第一家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满足日常用电需求的博物馆。屋顶安装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有5100平方米,太阳能板峰值发电300千瓦,产生的电量可以基本满足馆内部分日常照明需求及安全设施的不间断用电需求。
  北京市财政2006年投入7.5亿元专项资金,在农村推广秸秆燃气、生物质炉具、吊炕、水循环利用等新技术、新设备。目前,京郊10万户农民用上清洁能源,相当于为北京市每年节约标准煤1万吨,减少固定颗粒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量300吨。这让北京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在被誉为“中国生态第一村”的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建起了一套以沼气为中心的农业循环系统。鸡、奶牛、生猪等动物粪便为沼气生产提供原料,每天产出300立方米沼气满足全村251户的需要,同时产生的沼渣、沼液为全村580亩有机蔬菜提供了有机肥,村里仅卖菜一项,年收入达上千万元。
  
  科技的力量
  目前,北京市能源消耗总量已达5200万吨,人均能耗为3.44吨标准煤,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26倍。北京市垃圾排放总量达到495万吨,填埋方式却占88.5%,资源化利用程度很低。北京市污水排放总量为12.79亿立方米,处理率仅为53.9%。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杨伟光表示,资源供需矛盾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制约因素。因此,北京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在原始创新方面,北京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溶液除湿空调,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空调能耗、调节湿度,还可杀菌、消毒、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自主研发的垃圾填埋气高效利用技术可解决我国垃圾填埋气综合利用的难题,目前已经在北神树垃圾填埋场进行技术示范,比国外同类技术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太阳能电池的开发上,正在进行的铜铟硒太阳能薄膜电池研发也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其性价比要远远高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较大的成本优势将有利于太阳能光电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集成创新方面,北京实施了国内首个太阳能光电、光热新能源科技示范项目,集成了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热泵、围护结构节能等技术,大大降低了示范建筑的常规能源消耗,实现了太阳能与建筑的较好结合。
  在引进吸收再创新方面,中美合作能源项目氢能燃料电池公交车已在北京试运行,为氢燃料车未来的商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绿色奥运
  对于世人瞩目的奥运之城,绿色是最基本的调子。
  被称为“水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等标志性建筑、区域通过实施IPV6数字化网络照明控制系统、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将节约景观照明能源达70%,照明灯具使用寿命延长数十倍。
  北京奥运场馆通过大量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和地源热泵等提供绿色能源供应共计约每年6450万度,在奥运工程总建筑面积199.7万平方米中,有50多万平方米将使用绿色能源,比例达到26.9%,实现奥运工程绿色能源供应超过20%的目标,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万吨。
  在7个奥运场馆建成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480多千瓦,每年的发电量达到58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384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13吨,同时利用太阳能可为90%的奥运场馆草坪灯、路灯提供照明,为奥运村提供全部生活热水供应。
  北京市首个大型风力发电场――北京官厅风电场,2007年年底将完成装机容量5万千瓦,将向北京市提供1亿度绿电。到2008年,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还将建成56个风力发电厂,形成年发电量达到32亿度的风电供应能力。
  
  2007,北京继续迈步绿色GDP之路上
  北京市确定的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是,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下降5%、单位GDP水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3%、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下降10%。
  为确保年度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实现,北京市将重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政府机构节能、大型公建节能、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污染减排与环境建设等10大工程。
  北京市今年将力争实现7项调控指标:市区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标率达到67%,城八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城八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林木覆盖率达到51.6%,城市绿化覆盖率42.7%。
  编辑/任 娟

相关热词搜索:之路 北京 GDP 北京的绿色GDP之路 上海gdp 广州gdp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