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难,上幼儿园更难|幼儿园上学难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搬马扎、支帐篷、搭行军床,排出的队伍近百米……前段时间,某公立幼儿园招生的消息一出,便引来大批家长长达8天8夜的自发排队。由于父母双方上班,几乎都是由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来排,年龄最大者居然已达96岁。此事被广泛报道,唏嘘之余,更多的是对幼儿园教育体制的质疑。
  有网友戏称:外国的“入托难”常常是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进更好的幼儿园而发愁,中国的“入托难”常常是家长为了孩子能不能进幼儿园而发愁。本期,我们深入探访多个民办幼儿园,以及处在烦恼与痛苦中的父母,听听他们的现身说法,也听听专家学者的意见。
  2010年刚刚开始,被称为“10后”的宝宝们一出生,他们的家长便开始为养育培养他们而筹划。作为人生接受公共和集体教育的第一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首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报告显示,“10后”宝宝入园将必须应对目前存在的学前教育机构严重缺额、优质公办园太少等问题。为缓解“10后”宝宝入园难、接受优质教育难等问题,教育专家提出政府应加大办园比例、规范收费标准等政策建议。
  
  体制之痛,公办幼儿园数量奇缺
  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完成的“首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显示,随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市民对于早期教育的需求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正规托幼机构不足,儿童入幼儿园难的问题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的教育难题。
  数据表明,近3年来北京市共有新生儿46万人。如果按幼儿园平均每班30人测算,那么未来3年北京市应有托幼机构班级15333个,而2009年北京市实有托幼机构班级只有8382个,缺额达到6951个,缺额比例为45.3%。
  接受优质、规范的学前教育成为所有家长的期望。北京市的现状却是:“公办幼儿园质优价廉,但总体数量不足,远远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多年来,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扶持示范园或一级一类幼儿园为主,但这些园所仅占北京幼儿园的7.7%。
  朝阳区教委2009年的调查数据表明,90%的家庭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公办园,但朝阳区公办园比例仅为16%。各区县公办园的比例差异也较大:公办园比例最高的是顺义区,达到63.3%;而基础教育全国领先的海淀区公办园的比例最低,仅为2.6%。在北苑家园、天通苑、管庄等人口密集社区,竟然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
  投入不足、师资匮乏让不少幼儿园濒临关门。目前,北京市教委教育专项经费没有设学前教育专项,也没有明确的学前教育的分配比例。从生均公用经费上看,幼儿园与其他阶段教育相比差异很大。以朝阳区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例:幼儿园阶段为220元、义务教育阶段为800元、高中阶段为1000元。
  不仅如此,有限的学前教育经费还分配不公,通常只分给公办园。由于公办园数量少,结果只有少数幼儿园享受政府的经费投入,而一些中小型幼儿园经费不足,难以维持。另外,同样是政府办的街道幼儿园,目前发展也困难重重。“街道幼儿园虽然也属于政府办园,由于政府对街道幼儿园的投入少、编制少、设备不足,街道办事处不愿意背负幼儿园退休职工的庞大医疗费用,街道幼儿园数量逐年减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课题组负责人说,“一些老教师在街道幼儿园工作了二三十年,退休后便失去教师身份了,只能领取低保工资。”
  目前,大多数部门办园采取的“只出不进”的教师编制政策,让学前教育师资面临诸多问题。海淀区由于部门办园比重大,60%以上的教师身份均为聘任制。这些教师虽然学历达标了,但不能享有教师资格、职称等评选资格。政策还规定,外地教师不能在本市申请教师资格,农民身份的教师和外地教师不能参评职称。
  
  体制障碍,
  小区配套幼儿园难收编
  《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第20条规定:“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和建设标准,规划建设配套的学前教育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学前教育设施必须用于发展学前教育事业。配套的学前教育设施竣工验收后,应当在3个月内交付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管理机构举办或者向社会公开招标举办学前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将学前教育设施挪作他用。”
  由于上述《条例》存在的缺陷,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在执行中遇到了困难。
  更让人感到气愤的是,近年来新建小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私下将配套幼儿园交由民办。由于新增婴幼儿逐年递增,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民办园不愁生源,收费居高不下,小区居民反响强烈。但对于办得不好的幼儿园,教育部门也无权将其关闭。
  混乱的局面还直接导致了小区幼儿园整体规划不合理。有些幼儿园建设配置太小,例如海淀区接收的上地锦顺佳园应为6到9个班的规模,但实际只有3个班的规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朝阳区清友苑幼儿园虽然是按照千人建园标准建造,但因为业主以育龄人口为主,仅2009年就有180名生源,而幼儿园最多只能收托80名幼儿。
  
  价格居高,
  私立幼儿园仍炙手可热
  每个月学费1880元,再加上每学期学杂费、伙食费等1000多元,各类服装、教辅、玩具等杂费,以及每门两三百元的兴趣课程费,钢琴、声乐、舞蹈、英语、轮滑、小提琴、美术……五花八门,几乎囊括了你能想象的所有兴趣班。不说每门都报,按只报一门算,一年总费用大概是2.4万元左右,3年下来就是7.2万元。这是张女士的女儿在北京一所还算普通的有4家分支机构的幼儿园上学的大致费用清单。
  而笔者从多位家长那里了解到,3年7.2万元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收费水平。一位家长告诉笔者,经她比较后,发现无论是送孩子上公办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3年的费用都得在10万元上下。“公办幼儿园虽然收费低,但数量极少,要想挤进去,得交2万~4万的赞助费,还得再花一两万元打点关系;而私立幼儿园每个月最低也得两三千元。”她说。这样算来,即使不去比较那些纯外教授课的天价“贵族幼儿园”,以北京3年学前教育的平均水准而论,这笔费用也超过了许多大学生大学4年的总费用。
  不只是费用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稍微好一点儿的幼儿园都很难进。为了能获得入园资格,全家人轮番上阵,排队数个昼夜等名额的情况在全国多个地区都出现过。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志君惊讶于现在上幼儿园都要准备简历了,“从1岁开始起,学过什么,都要一一列举。”
  
  扶持乏力,幼儿园数量急剧下降
  我国0~6岁儿童约有1.3亿,占全世界同龄儿童的五分之一,是学前教育大国。但是,学前教育的法律定位和重视程度远不及义务教育。在市场的推动下,幼儿园收费越来越高,百姓抱怨入园贵、入园难。很多学前教育机构规模小,设施条件差;从教人员待遇低,总体素质不高;功利思想严重,办学水平低;再加上缺乏政策扶持,民办幼儿园生存环境相对较差。
  据介绍,2000年前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单位、集体办园为主,公益性和福利特点明显的学前教育体制被打破,幼儿园纷纷从原有的单位剥离出来,被关、停、并、转,使得全国的幼儿园数量急剧下降。
  教育部资料显示,全国企事业、机关办幼儿园从2000年的1.6万所减少到2007年的5000所,减少了7成,由此造成城市幼儿园总体数量从2000年的3.7万所减少到2007年的3.3万所。
  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教育部门统计,1996年,北京市共有幼儿园3056所;但目前全市合法的幼儿园仅有1266所,总量下降了58.57%。其中公办园只有300余所,其他都是社会力量办园。此外,本市还有1298所未登记注册的“自办”园(俗称“黑园”)。与此同时,有学前教育需求的适龄儿童却在增加。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3岁~5岁的学前适龄儿童共有5240万人,但在园幼儿数仅有2479万人,入园率仅为47.3%。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学前教育投入大概只占到教育经费的1.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更难 幼儿园 上学难 上学难 上幼儿园更难 幼儿园上学难 上学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