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凹地效应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指在阅读过程申副中央凹处词语(通常是注视词右侧的词)的特性对中央凹处词语的注视时间产生的影响,主要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进展:(1)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类型: 同向效应、反向效应和不确定效应;(2)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范式:边界范式、句子正常阅读范式和词对阅读范式;(3)分析序列加工模型和平行加工模型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认识;(4)探讨词n+1特性、词n的特,?以及误差眼跳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需要从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进行研究。
  关键词 副中央凹呻央凹效应;眼动;序列加工;平行加工
  分类号 B842
  
  1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及其类型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parafoveal-on-fovealeffects)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处词语(通常是注视词右侧的词)的特性对中央凹处词语加工的影响(Risse,Engbe,&Kleigl,2008)。在阅读过程中,视角为1至2的中央凹处(fovea)的视敏度最高,周围是副中央凹处(parafovea),随着与中央凹的距离的增大,视敏度显著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显著降低,
  按照词n+1加工的难易程度与词n加工效率的关系,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分为两种:同向效应,指词n+1的加工难度和词n的加工时间呈正比,词n+1加工越难,词n的加工时间变长;反向效应。指词n+1的加工难度和词n的加工时间呈反比。词n+1加工越难,词n的加工时间变短。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不确定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即是否存在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及其方向性还不确定(Hy6na&Bertram,2004),
  在阅读过程中,知觉广度内的信息能否被同时提取,是每一个眼动控制理论都关注的问题,开展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关于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成为阅读眼动研究的热点,主要是不同的眼动控制理论对该效应是否存在及其方向性的解释和预测出现分歧。而按照阅读中有关注意的假设,眼动控制模型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对立的理论假设:序列加工假设和平行加工假设,序列加工假设认为词语加工是序列的过程,注意资源一次只能加工一个词(词n),加工完成后再转向下一个词(词n+1)进行加工,这样,词n+1的特性对词n的加工没有影响,不应该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平行加工假设认为注意资源可以同时加工知觉广度内的词语,即词n和词n+1是同时被加工的,词n+1的特性可以影响词n的加工,会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据此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可以作为序列加工假设或平行加工假设的相关证据,对知觉广度内的词语加工和注意资源利用有更充分的了解,有利于为眼动控制模型分辨出正确的基本假设。
  
  2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范式
  
  从实验范式来看,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研究分为3类:边界范式、句子正常阅读和词对阅读。
  第一,边界范式,采用边界范式(Rayner,1975;Yang,Wang,Xu,&Rayner,2009),在句中目标词(词n+1位置)之前设立一个隐形边界,当阅读者的注视点经过边界之前目标词被另一个词或非词代替(预视词),注视点经过边界之后目标词出现,阅读者无法察觉出目标词的变化过程,具体见图1所示,
  这一范式假定,如果阅读者在注视词n时可以从词n+1位置获取信息(即产生副中央凹加工),那么预视词与目标词之间的差异会影响阅读。运用边界范式研究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优点在于无需考虑目标词出现前的预视词与实验句的关系。根据研究需要。可以设置多个因素和多个水平的自变量。研究词n+1的各种特性对词n的影响,边界范式也存在一定缺陷,虽然在分析时只保留没有意识到材料变化的数据,但与正常的阅读行为还是有一定差别。
  
  
  
  
  第二,正常句子阅读范式。采用正常的句子阅读材料(Hy6n~i&Bertram,2004;自学军,胡笑羽,闫国利,2009a;2009b),在实验中按照研究目的将词n+1分组,每组含有各种特性的词n+1并造句,每一组实验句中词n+1之前的内容完全一致,具体见表Ⅱ所示。
  正常句子阅读研究不加入任何范式变化,观察正常阅读下的眼动行为。但其缺点在于受到实验句特点的影响,一组词n+1的数量不能过多。如果要研究多个因素多个水平的词n+1特性所引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将其放在同一组实验句中的难度相对较大。
  第三,词对阅读范式。采用词对材料(Kennedy,2000;Kennedy,Pynte,&Ducrot,2002),给被试呈现两个词组成的词对,词n和词n+1,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进行探讨。运用词对材料的关键在于要保证对词对的注视始于词n位置,研究者通常在每个词对之前呈现“+”,当被试注视点落在该处后,在其后呈现词对,词对材料不受范式影响,对研究中的词n+1的因素水平没有限定,但其结果能否推广到正常的句子阅读中还存在争论。事实上,词对材料研究中所得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似乎有所扩大。
  近来还有一些研究者用语料库里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Kennedy&Pynte,2005;Kliegl,Nuthmarm,&Engbert,2006;Kennedy,2008)。这一种分析方法样本大,数据多,且词n+1的特性水平不受限制。但它毕竟不是一个实验设计,所分析的数据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所采集的,另外词n的同质性也比不上实验研究中的材料,所以语料库研究的结果还需要实验研究的支持。
  无论使用的材料是哪一种,眼动指标都为词n第一遍阅读的相关数据。即注视点第一次离开词n之前,对词n的所有注视点的眼动数据。因为当词n相同时,其第一遍阅读的眼动行为的差异便可以看作是词n+1之间的差异引发的,是副中央凹预视加工的结果,是一种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3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解释模型
  
  关于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研究者更多关注副中央凹处词汇的高水平加工发生在何时,即副中央凹处词汇的高水平特性是否会影响中央凹处的加工。这是由于对这一问题存在理论争论。在阅读眼动研究中主要有两个眼动控制模型:序列注意转换(sequential attention shift,SAS)模型和梯度注意指引(guidance by attentional gradient,GAG)模型(Engbert,Longtin,&Kliegl,2002),
  第一,梯度注意指引模型,该模型主张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存在的,而且是一种同向效 应。GAG模型是一类以平行加工假设为基础的眼动控制模型,认为注意分布是围绕注视点梯度递减的,在知觉广度之内的词语加工是同时进行。其中较为典型的SWIF丁模型认为知觉广度下的词汇是被分布式加工的(distributed processing),注意资源呈梯度分布在以知觉广度为范围的窗口内,中央凹处由于视敏度最高,词汇激活水平
  (1)知觉广度假设最高。随着与中央凹距离的增大,其视敏度逐渐降低,注意资源呈梯度下降趋势,词汇激活水平也随之降低(Engert et a1。,2002;刘丽萍,刘海健胡笑羽,2006;陈庆荣,邓铸,2006),SWIFT模型认为当词n+1词汇加工困难时,会占用更多的注意资源,从而使词n加工变慢,出现同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对于该效应SWIF7模型有两种假设,见图2(Kliegl et a1,。2006)。
  实验室研究和语料库研究中发现词n+1的视觉特性(词长、与词n的正字法相似度)和词汇语义特性(词频、与词n语义关联程度和相对频率)引发同向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Murray,1998;Vim,Brysbaert,&Lancelin,2004)。这些实验结果支持了GAG模型的假设,
  第二,吸引者假说。该假说在平行加工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当词n+1加工变难时,会吸引注意,使得读者更早地计划下一次眼跳。从而导致中央凹加工时间变短(Kennedy,Murray,&Boissiere,2004),支持反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有研究发现在词n+1更难加工的情况下(低频、长词),词n的加工时间越短(Drl,e2hc,Rayner,&Pollatsek,2008),表现为反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限定在短的词n+1情况下),在吸引者假说基础上,研究者又提出可视性假说(visibilityhypothesis),强调知觉广度内词汇的互相影响,假设在词汇加工过程中有一个专门负责调节相邻词汇加工的因素,调整眼动系统指向这一组词汇的最佳可视位置,进行一系列词内和词间眼跳,在词n为短词时,对词n+1可视化程度高,可以受到其词汇特性影响;而当词n为长词时,对词n+1可视化程度低,此时词n+1的亚词汇特性影响词。的加工(Pynte&Kennedy,2006)。
  第三,序列注意转换模型主张副中央凹处的词语特性对中央凹处加工没有影响,即副中央凹一中央凹效应是不确定的。SAS模型认为存在一个内部注意转换机制,注意是从一个词到下一个词有序转换的,词汇的语义加工是序列的过程,读者每次只加工一个词,先加工词n再加工词n+1,典型的SAS模型E-Z阅读者模型主张,相邻两个词汇的视觉信息可以被同时加工,而词汇通达阶段则是序列加工的过程,词n+1的词汇加工发生在词n加工完成之后(Reiehle,Pollatsek,&Rayner,2006;胡笑羽,刘海健,刘丽萍,臧传丽,白学军,2007),E-Z阅读者模型认为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可分为两类:(1)词n+1被跳读时,即在注视词。时词n+1己被识别出,那么跳读前词n的注视时间会因为新的眼跳计划而被延长,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2)词n+1没有被跳读时,其语义加工不会影响词n的加工,不会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具体见图3所示(Rayner,Fischer,&Pollatsek,1998),词。到词n+1的眼眺潜伏期
  有研究发现词n+1的词频对于词n的注视时间并没有影响。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方向性还不确定,在同一实验中既发现了同向效应,又发现了反向效应(Hy6na&Bertram,2004;Pynte&Kennedy,2006;Kennedy&Pyrite,2005;Kliegl ct a1,,2006)。对此,Reichle等认为这一结果说明词n+1的预视对于词。加工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有可能是误差眼跳的结果。
  综上所述,眼动控制模型的两种基本理论一一序列加工理论和平行加工理论对于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根本分歧在于,词n+1的词汇和语义特性是否会引发该效应。近年来阅读眼动研究者非常关注阅读中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原因在于该效应能很好的验证这两种理论的假设。
  
  4 影响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因素
  
  411 词n+1的词汇特性
  有人将词汇特性分为低水平和高水平两种:低水平特性是指词汇的视觉空间的非语言学信息,与词的词汇表征有关,如词长、词间间隔等:高水平特性是指词汇的认知驱动的语言学信息,不局限于词的词汇表征,如词频、预测性等(Rayne~White,Kambe,Miller,&Liversedze,2003)。另外,词的正字法特征介于低水平特性和高水平特性之间,与视觉特征与词频都有高相关。而关于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争论集中于词n+1的高水平特性是否可以影响词n的加工。
  41111 词n+1的低水平特性和正字法特征
  有研究发现词n+1的视敏度和词长特性影响词n的加工,表现为反向的副中央凹冲央凹效应。Dfighe等采用句子阅读的材料,在词n和词n+1中加入空格,结果发现词。后有两个空格的比一个空格的阅读时间更短;词n+1为长词时词n注视时间更短(Dfieghe,Brysbae~,&Desmet,2005)。有研究发现当词n+1为长词时,词n的凝视时间变短(Pynte&Kennedy,2006)。这是由于,词n+1的视敏度和词长特性对眼跳目标和眼跳登陆位置的选取非常重要,当词n+1的这些信息难以提取时(变难),会触发眼跳的提早发生。
  Vitu等(2004)在类似正常阅读的控制条件下,发现在阅读一对词n和词n+1时,当词n与词n+1有相似的正字法特征时,凝视时间和单独注视时间比两个词不相似时短。词n+1的正字法视觉特性与眼跳计划时间有关,这种同向的副中央凹一中央凹效应证明词n+1的视觉特征可以和词n同时提取。但是,由于正字法熟悉性与词频特性有着高相关。近来有研究提出操纵正字法熟悉性这一特性需要控制其词频(White,2008)。
  在中文阅读中,白学军等(2009a)的研究发现,双字词n+1的笔画数和词频特性共同影响双字词n的加工。在单一注视指标中,即词n较容易加工时,词n+1的词频在多笔画数条件下影响着词。的加工,表现为同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在少笔画词n+1条件下,词n+1的词频影响着词n的再注视率。表现为同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Yang等(2009)采用边界范式,发现单字加工受右侧字/词预视的影响,结果发现了同向的副中央凹冲央凹效应效应。同时研究者指出虽然结果一定程度上支持平行模型的假设,但到底该效 应是由对注视点右侧字/词的词汇加工导致还是正字法加工还不确定,也有可能是误差注视所引起,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对平行加工模型和序列加工模型的假设进行验证。
  41112 词n+1的高水平特性
  针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词n+1的词频、语义和语境对词n加工的影响。Kennedy发现(2000)当词n+Ⅱ为低频时,词n的凝视时间变短,引发反向效应。而Pynte等(2006)的研究发现词n+1词频引发同向的副中央凹一中央凹效应。Inhoff等关于副中央凹语义效应的研究表明,识别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时,对意义相关词的识别时间短于不相关的。引发同向效应(]nhoff,Radaeh。&Starr,2000a),另外Kliegl,Risse和Laubrock研究发现词n+1的词性对词n加工有影响,表现为词n+1为功能词时词n的加工时间更长,引发反向效应(2007)。还有研究操纵词n+1的可预视性(正常词与非词),发现词。的注视时间增加。Murray(1998)利用词语比较任务发现,若词n+1不能够使得读者对句子的理解趋于合理,那么对词n的注视时间会有所增加,引发同向效应,Kliegl等(2006)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发现词n+1预测性对词n加工有影响,表现为预测性越高,词n加工时间越长,引发反向效应。对此,Kliegl认为这是记忆提取线索的作用,正常阅读中,前文语义信息不断增加,成为预测后文的记忆线索,词n+1为高预测性的条件下,读者提取词n+1的记忆线索不光来自于记忆中,还大量来自前文,所以可以停留在当前的词n处;而词n+1为低预测条件下,由于前文缺少提取线索,使得读者更快的移动到词n+1处,出现反向效应。另外,HyOna等(2004)的实验中操纵了词n+1的首词素频率,对词n的第一遍阅读眼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为反向的(4/5)。表现为词n+1的首词素为低频的情况下,词n的凝视时间更短,跳读率更高,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选取的复合词为长词。
  也有研究没有发现词n+1的词频对词n加工的影响(Inhoffet a[,。2000a;Kliegl ct a1。,2006)。另外还有人指出Kennedy(2000)和Murray的实验类似视觉搜索,而非正常阅读条件(Rayner et a1。,2003)。另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结果还需实验室实验的支持,事实上,关于词n+1的词汇特性是否引发副中央凹冲央凹效应还不确定,也有研究表明这种效应是由于误差眼跳引发的(在4,3中提及),且方向性还不确定。事实上,Hy6n~和Bertram(2004)针对句子阅读中词n+1词频对词n注视时间的影响作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即发现同向效应也发现反向效应,
  在中文阅读中,白学军等(2009a)的研究中发现在正常阅读中双字词n+1的词频对中频双字词n的加工有影响,表现为同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另外有研究(白学军等,2009b)采用句子阅读材料,考察双字词n+1的语义透明度特性对双字词o(高频、低频)加工的影响。结果没有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412 词n+1的亚词汇特,?
  有研究发现注视词右侧词汇的首三个字母的正字法合理性会影响注视词的加工。结果显示词n+1的首三个字母正字法不合理情况下,词n的注视时间要更长,表现出同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nhoff,Starr,&Shindler,2000b),
  Pynte等(2006)的研究发现法语中,词n的加工受到词n+1的首三个字母信息度(initial trigraminformativeness)的影响。信息度特性类似于构词能力,信息度越高。同享首三个字母的词语数目越少,研究发现法语中词n+1信息度越高,词n的注视时间更长,但在英语中,没有发现词n+1首三个字母信息度影响词n加工。这是由于法语词长普遍长于英语,即词n相对较长,这种情况下大多词n+1的整词信息无法全部在副中央凹处提取,而只能提取前几个字母信息,词。加工受前几个字母信息度影响,而且其效应为反向。
  
  413 词n的加工负荷
  Kennedy等人(2002)发现,中央凹词汇的词长因素影响该效应。当注视词为短词的情况下,右侧非注视词若为短词、低频且头几个字母不常见时,对注视词的注视时间会减少(反向效应);但长的词n条件下、这种副中央凹处的加工难度引发的效应有质的不同,词n的注视时间会增加(同向效应)。Kennedy等人(2004)还用接近正常阅读的眼动数据语料库为实验材料,结果发现:词n+1的词频特性会影响短的词n的加工时间,引发反向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而长的词n的加工时间不受词n+1词汇特性的影响,但受词n+1首字母特性的限定(如词语限定信息或正字法熟悉度)的影响。另外还有研究考察词n的词频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影响。Vitu等人(2004)发现当词n与词n+1有相似的正字法特征时,词n加工时间变短。同时该效应还受词n与词n+1的相对频率的影响。当低频词n与高频词n+1词搭配出现时,会对该效应有抑制作用。而Drighe等人(2008)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高频和低频词n两种条件下,副中央凹处正字法合理性对词n加工的影响是一致的。
  
  414 误差眼跳
  通过比较眼跳落点位于词。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时的眼动行为,考察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否由误差眼跳所引起,目前结果仍有争论,研究者认为如果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由误差眼跳所引起,则该效应在眼跳落点为词n的后半部分的情况下更为明显,是由目标为词n+1的未及眼跳所导致,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在注视词n(后半部分)时,实际上注意加工的是词n+1,所以这些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针对n+1的,而非对词n的,即副中央凹处词汇特性影响的并非词n的加工,而是词n+1的加工(Rayner et al。,2003)。
  有研究操纵副中央凹处正字法预视条件,分析通过边界之前的注视时间和眼跳发射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指向词n+1的眼跳发射点在词n4个字母之前时,没有发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而如果在词。词末1-3个字母起跳,则出现同向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Rayner,1975)。
  另外Drighe等(2008)用边界范式考察词n+1正字法合理性预视对高低词频的词n加工的影响以考察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否由误差眼跳所引发。结果发现:(1)在高频和低频词n条件下,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都没有出现;(2)在词n单次注视的情况下,眼跳落点位于词n的最后一个字母时,出现明显的同向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表现为词n的单次注视时间在词n+1正字法不合理预 视条件下显著大于词n+1正字法合理预视条件;(3)落及词n后半部的眼跳距离和副中央凹冲央凹效应有关,表现为只在眼跳距离较长的条件下存在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由于未及眼跳往往导致较长的眼跳距离,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由于目标为副中央凹词但实际落于词n处的误差眼跳――未及眼跳所导致。
  对于Drighe等的实验结果,有研究者指出质疑,首先大多数的数据来源于单次注视时间,另外,误差眼跳对眼动行为的影响呈正态分布,这种影响随着与副中央凹词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据此两点,无法断定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由于误差眼跳引发(Kennedy,2008)。
  
  5 总结和展望
  
  阅读的眼动研究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其中争议性较大的有以下三点(starr&Rayner,2001):(1)低水平的视动因素和高水平的认知加工分别对眼动行为有哪些影响?(2)注视点右侧能够提取多少信息?(3)读者是否能同时加工一个以上的词语?对于第三个问题,研究者主要利用副中央凹冲央凹效应进行探讨。
  除了探讨影响该效应的因素,大多数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眼动控制理论的基本假设作出验证。今后的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是:
  第一,选取可以验证眼动控制理论基本假设的变量。在E-Z阅读者模型9中,新加入了知觉广度内词的视觉低水平信息可以平行加工这一因素,以后的研究中,只有关于词n+1的高水平特性所引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才能最有效的对两大模型进行验证。事实上,近年来有数个研究已证实副中央凹预视可以提取中文字和双字词词素的语义信息(Yen,Tsai,Tzeng,&Hung,2008;Yen,Radach,Tzeng,Hung,&了sai,2009;Yah,,Richter,Shu,&Kliegl,2009;Yang ct a1。,2009)。这也为相应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打下基础。另外在中文中,约有60%-70%的词是双字词,而在视觉单位上词无边界,单字的边界明显。有大量研究发现副中央凹词的视觉特征可以被加工(Rayner,1998)。所以在中文阅读中,词n+1的词素因素对词。的影响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也许会比以词为视觉切分单位的英文(词间空格)更为明显。
  第二,在副中央凹处词汇和中央凹处词汇之间设置适合的距离。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操纵中央凹词汇的词长的方法。近期研究者开始关注词n+2的预视效应和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Kliegl ct a1,,2007;Rayner,Juhasz,&Brown,2007;Angele,Slattery,Yang,Kliegl,&Rayner,2008;5fang ct a1,,2009),研究结果同样存在分歧。在此需要注意两点:首先,设定距离的一个关键在于如何保证较远距离条件下副中央凹词汇还处于知觉广度之内,以及较近距离条件下副中央凹词汇不是位于中央凹处被加工;其次,由于该距离既和序列加工假设下的眼跳误差强度有关,也与平行加工假设下可能产生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有关,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变量来考察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第三,利用多种实验范式进行深入的研究。虽然边界范式对副中央凹加工的相关研究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否会受这种非正常阅读形式的影响还存在争议。按照E-Z阅读者模型,该效应是一种误差眼跳。在边界范式中存在词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否会增强误差眼跳的概率?另外采用边界范式的实验会流失大量的眼动数据。所以在今后采用边界范式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分析结果和误差眼跳的关系,还需要利用正常句子阅读范式进行结果的验证支持。
  第四,排除溢出效应对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影响。近来有实验通过采用高频形容词作为词n―l。排除词n前面的词语对其的影响(Driegheet a1,,2008)。另外,关于词n+1和词n+2的副中央凹加工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这些实验都操纵了词n、词n+1和词n+2的特性。今后研究的材料设计中也应注意这一点。
  第五,用多项眼动指标进行结果分析,目前关于该效应的眼动研究中主要选取的是词n的第一遍阅读时间的相关指标。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研究目的可以采用更加多样的指标。例如,对离词n+1距离不同的词n上的首次注视点的眼动指标进行分析,及对离词n+1距离不同的指向词n+1的首次眼跳起点的眼动指标进行分析,都可以对平行加工模型的假设进行进一步验证。

相关热词搜索:中央 展望 现状及 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央凹效应的研究 副中央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