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硕士60多次求职遭拒绝的背后 表白巨蟹女遭拒绝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2005年9月10日,26岁的女硕士李勃玲开始了她的第61次求职,可最终还是失败了。“女硕士60多次求职遭遇拒绝!”消息一传来,社会一片哗然。女硕士为何60多次求职遭遇拒绝?这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缺憾?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
  
  61次求职的心酸
  
  2005年10月23日中午,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五星乡兆峰村一农家小院。26岁的李勃玲在家里一边掰包谷粒,一边默默为男同学杨希祈祷。此刻,杨希正在由四川开往广州的火车上,他要去那里一所民办大学应聘。与李勃玲一样,杨希也是残疾人,没有右胳膊,没有右腿。想起假肢,李勃玲就会为他担心,担心的想法缘自今年3月,李勃玲本人的第一次求职,她去的是河南安阳应聘教师,颠簸了十几个小时,招聘方见她依靠双拐,没有试讲就婉拒。
  
  此后,求职几乎在徒劳中进行,但李勃玲没有放弃。李勃玲告诉记者,半年中,她至少向200余家企事业单位投递了求职简历,60余家回信婉拒,其中32家为社会企业单位,16家为教育单位,另外10余家是服务行业。在投递了大约150余份简历,没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李勃玲开始失望,再投简历时,她已不再仔细查看专业,工资福利待遇,感觉合适她就投,徒劳地投递。
  第61次求职发生在2005年9月10日,教师节。
  这天与往常一样,李勃玲继续在人才网上寻找机会。翻看西安高新人才网时,一家合资公司招聘翻译的启事引起了她的注意,遂发送了简历。
  等待,漫长的等待……半个月后,这家合资公司终于给李勃玲回信,信很短:“擅长哪方面的翻译?”“学的是什么专业?”
  看罢,李勃玲感觉有些冷。实际上,这些问题在李勃玲简历中已经有了说明,考虑到这是一次机会,她还是回了信,但结果仍旧是石沉大海。
  李勃玲没有放弃最后的希望,数天后,她又给这家合资公司打了电话,问答依旧简单:“我是残疾人。”“哦!”语气有些惊诧。“你们招不招翻译?”“招。”“能不能见一下我?”“不需要,发简历即可。”“几天会有结果?”“到时通知你。”对话就此结束。
  对于李勃玲来说,寻找工作的半年多时间里,第61次求职就这样结束了,满怀的希望也随电话中“嘟!嘟!”的挂机声而结束。
  
  女硕士是全村人的骄傲
  
  知识改变命运。在农村,这一点几乎被看作是真理。李勃玲患有先天性股脊膜膨出症,因脊柱压迫神经,从小她就不能像常人一般行走。父亲文化并不高,但渴望孩子有出息的想法却始终没变。父亲的眼里,读书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李勃玲自然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不变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不仅激励她读完中学、大学,而且还攻读了硕士研究生,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
  这一过程长达19年!一家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村口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李勃玲说,农闲时,父亲总要去那里等待别人的挑选,或去做搬运工,或去做农活,来换取报酬。
  积劳成疾。2005年6月28日,李勃玲回家的当天,患病的父亲不幸离开了人世。父亲是中午1时病逝的,李勃玲赶回来的时间是下午2时,一小时,父亲没有等来孩子,孩子也没有看到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过,父亲也算是含笑九泉。父亲病逝不久,李勃玲就领到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颁发的硕士研究生证书。此前,她早已精通英语、日语,并获得了英语专业8级证书。
  这一成就使李勃玲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不容忽视的一群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促使众多学生把命运押在考学这一独木桥上,但桥的另一端所在的就业环境,却并不令人乐观,甚至有些残酷。这一点,残疾学生体会更为深刻。
  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综合性特教学校,来自四川的杨希、黑龙江的钟向东、吉林的宋永燕以及西安市临潼区的田英东等,因为身体残疾,与李勃玲成为同学,成为相互鼓励并肩完成学业的朋友。
  现在,他们的情况跟李勃玲一样,不容乐观。寻求一份职业对他们来说似乎比战胜疾病更为困难。尽管他们付出了常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获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但是,一次次的求职遭拒,让他们体味到的是现实的残酷。记者电话联系他们,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叹息和无奈。从即将毕业到现在,李勃玲的4位同学只有一位找到工作,而且工资较低。
  父亲的病逝,不仅使李勃玲一家失去了生活的脊梁,而且家境日渐贫寒,这使李勃玲对职业的渴望日益强烈。每天,双拐支撑下的李勃玲都要想办法上网,向一些她认为可能会录用自己的公司投放求职简历,心里实在太着急时,她会拖着双腿,到院子里晒太阳,呼吸着新鲜空气,或者帮母亲掰包谷粒。
  李勃玲等5位残疾同学的求职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全国残疾知识青年就业现状的缩影。他们经历了风雨,却很难见到属于他们的彩虹。
  问题的核心不仅仅在于部分企业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残疾人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调查时,记者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部分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找不到职业,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寻找不到合适的残疾职工。
  调查发现,找不到职业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信息渠道不畅,残疾人不方便直接参加招聘,部分残疾人就像李勃玲一样,只能通过网络获得招聘信息;二是就业环境有限,身体的缺陷导致他们选择工种的范围缩小,而企业找不到合适残疾职工的主要原因则是,企业所能提供的工种有限,岗位要求较高,比如包装工,身体健壮条件通过了,但是残疾职工如有视力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放弃。当然,劳动强度也是企业找不到残疾职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2005年5月,长安区残联组织了一次“残疾人与区内企业供求见面会”,有32名残疾技工和6家企业报名参加。残联包了两辆车,拉着残疾技工参观了企业,最后,一家包装厂聘用了15名残疾技工。
  但是,半个月后,情况却令长安区残联大失所望,相当一些残疾技工因承受不了压力而辞职,留下的不到招聘的零头。
  长安区残联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小虎较为关注李勃玲的就业问题,他在多次上门鼓励的同时,尽可能为李勃玲寻找适合的工作。“李勃玲是我们区残疾学生中学历最高的一个,她是我们的骄傲!”
  王小虎说,整个长安区拥有大专学历的残疾人约为100人,相对来说,他们比较好找工作,但一些残疾程度较重的人,也存在困难,这就需要社会帮助和支持。靠坚强获得知识的残疾人还应该受到政府的格外关注,他们是西安近35万残疾人的榜样,当他们遭到不平等待遇时,影响的是整个群体。
  实际上,透过李勃玲60余次求职遭拒现象,我们的相关部门应该有了深刻认识,为他们创造怎样的就业环境?企业又怎样履行义务?政府如何监管?法律和相关规定该如何修正,这些都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尽快去研究去解决。
  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正在修改中。相信更加完善的法律条文,将真正成为我们残疾朋友的保护伞。
  采访后记:残疾女硕士李勃玲60多次应聘遭拒的消息经媒体连续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30多家用人单位闻讯纷纷表示愿意聘用李勃玲。就在本文发稿时,记者获悉,李勃玲已与西安西京大学谈好意向,准备去该校工作。这所高校的人事处相关负责人肯定地表示:工作意向已经确定,学校将接李勃玲到校谈论具体问题,然后安排其正式上班。

相关热词搜索:遭拒 求职 女硕士 女硕士60多次求职遭拒绝的背后 北大女硕士求职记 残疾女硕士40次求职遭拒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