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代领袖的退休生活]汽车人第三代领袖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召开。以江泽民、李鹏、朱?基、李瑞环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三代领袖退出中央,完成了中共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交接班”。2003年3月,在十届人大和十届政协一次会议上,李鹏、朱?基、李瑞环分别结束了自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的任期,把权力棒交到了他们的继任者手中。2004年9月和2005年3月,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江泽民获准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职务。至此,中国第三代领袖实现了他们彻底退休的夙愿,并为此建立起了中国党、政、军高层领导新老交替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新体制。
  中国第三代领袖在位时,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理想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开拓奋进,国人通过各种媒体和各种渠道,都能真切感受。那么,中国第三代领袖退休以后,他们的生活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过去,这曾经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而今天,领袖们的退休生活已逐渐过得像我们的邻居一样。同时,透过第三代领袖的退休生活,我们还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江泽民的退休生活
  
  “从江泽民退休那天起,一个时代就载入了历史……”2005年1月,在江泽民完全退休前夕,一本由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所著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顿时风靡中国,并连续数月排在中国畅销书的榜首,国人由此全方位地了解了发生在一位中国“一号领袖”身上的国事家事天下事和爱情亲情朋友情。
  本来,江泽民在任上海市委书记时,已经过了60岁。他那时的设想是,不准备卸下市委书记的重任后去北京担任传统上为他们这样的高级干部准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职务,“他想成为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而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来取得”。可1989年的那场风波,让他没有了这种选择。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一肩挑起了中国党政军的领导重担,成了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主政中国13年之后,又留任两年军委主席,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功绩。
  2005年3月后,江泽民终于完全退休。退休后,江泽民依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非正式地到全国各地走走看看,或者了却他在任时未了的心愿,一路奔忙,一路精彩。2005年5月,江泽民来到江苏南京参观旅游,先后参观了原国民党的总统府、阅江楼、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云锦研究所、玄武湖公园和夫子庙等地。在参观南京之前,江泽民还曾率家人到其故乡扬州江都祭祖。据目击者说,退休后的江泽民,身体更显健康,精神更加轻松饱满;细心的人甚至注意到,79岁的江泽民上下楼梯时只是偶尔才让人搀扶一下,行动颇为敏捷,而且原来身形略胖,穿裤子每每不能在腰间束皮带,因而要特别定做及胸的裤子,而现在他的身形变“苗条”了,裤子可以于腰间束皮带,看起来“潇洒多了”。
  2005年9月,江泽民来到天津南开大学。他在与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胡定国交谈时,说:“我是来还愿的。”原来,在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倡议下,一座由他在任时批示兴建、耗资1.3亿元、面积2万平方米的“省身楼”已经建成,他曾经答应陈先生要来看看的,现在陈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他更是不得不来。
  
  “江喜欢美食,特别是扬州和上海的家常便饭,但他不得不注意自己的体重。他喝酒适度,这一点与毛不同;他讨厌抽烟,这与烟不离手的邓完全相反。”库恩在《江泽民传》中这样描述江泽民的饮食生活习惯。退休后,江泽民依然保持着这样的饮食生活习惯,并加强了身体锻炼。他家的厨师彭高发介绍说,江泽民虽然最喜欢吃口味清淡、肥而不腻的淮阳菜,但他却特平易近人,从不挑食。所以他退休后体重减轻了,体质增强了。他还经常与儿孙们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江泽民完全退休时,已是79岁高龄,到母校“当教授”的愿望只能放弃了。没能在母校当上教授,可退休后,江泽民对母校仍然十分关心十分眷恋。2006年4月6日,江泽民在母校110周年校庆之际,再次高兴地回到上海交大,与同学校友团聚,看望母校师生。他在与师生们座谈时,以一个80高龄学长的身份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现在好多教授已经不屑上课,那不行。你既然是教授,这个课还是要上的……”
  
  李鹏的退休生活
  
  
  “巍巍昆仑,不尽长江,滚滚东流。望巴山蜀水,沃野千里,人杰地灵,满天星斗。夔门天险,巫峡奇峰,山川壮丽冠九州。出西陵,看大江南北,繁荣锦绣。却惜无情风雨,滔滔洪水,万姓悲愁。众志绘宏图,截断波涛,高峡平湖,驯服龙虬。巨轮飞转,威力无穷,功在当代利千秋。展宏图,恰逢新时代,万丈潮头。”
  这是1994年12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之际,写下的《大江曲》。李鹏在诗中直抒胸臆,表现出新时期中国领袖的万丈豪情。2003年3月,李鹏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岗位上卸任后,即着手准备撰写回忆录。李鹏计划以日记体的形式分成几本完成。在写回忆录的过程中,他曾先后到湖北、浙江、广东、江苏等地考察、度假,在杭州还与时任香港特首的董建华巧遇。2003年10月,他在与来华访问的日本前众议院议长绵贯民辅会谈时透露,他“正在写回忆录。卸任后终于有时间做自己的事了”。到2005年年底止,他已出版了两本回忆录,都是以我国新时期的电力建设为专题,第一本就用《大江曲》中的诗句作书名,叫《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第二本叫《起步到发展――李鹏核电日记》。
  退休三年,就写作、出版了两本书,李鹏的退休生活可谓相当充实。李鹏的两本书都以电力建设为专题,特别是对三峡情有独钟,这与李鹏的人生经历和专业背景不无关系。李鹏在《众志绘宏图》的前言中首次谈到了自己的生平:“1948年9月,党中央从东北解放区选派21位青年人到苏联学习,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到1949年8月,我们将进入大学,究竟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成为我们这些留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当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同志正在苏联养病,我们派代表去向他请示。他说:‘你们的专业由你们自己选择,但不要选择学政治,应该选择工科或经济。’之后,我和其他几位同学选择了水力发电专业。这样选择主要受到两点启发:一点就是列宁说的,‘苏维埃加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另一点就是我知道中国有一个大的水电工程设想,即三峡工程。当时,我从报上得知萨凡奇修建三峡水电站的计划,一时炒得很热,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李鹏还在前言中回顾了自己与三峡工程决策和建设的有关情况:“我从苏联学成回国,分配到吉林省丰满发电厂工作,在那里前后工作了6年,参加了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水电工程的施工、维修、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后来我到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工作,也参加了若干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1981年,我担任电力工业部部长,主持了全国电力工业规划工作。当时的规划认为,中国有三大水电‘富矿’,即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以及红水河流域,都可以建若干梯级电站,是开发的重点。对这三个流域的若干水电站,我参与了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工作。1983年6月,我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主管大型基本建设工作,担任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以后对三峡工程的重大问题和重庆直辖市的建立,都参与了决策和组织工作。从1982年第一次考察三峡至2002年参加三峡工程的二次截流,我共到三峡工地及库区进行了15次考察。在这里,我特别怀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是他们提出了建设三峡的设想,并主持了初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邓小平同志对建设三峡工程做出了重大决策。江泽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三峡坝址。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江泽民同志主持制定的,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1998年朱?基总理任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以来,对三峡二期工程及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退休之后撰写回忆录几成惯例,但李鹏退休之后撰写回忆录,却是中国最高领导人中的第一人。李鹏的两本回忆录出版发行后十分畅销,李鹏由此得到了数目不菲的稿费。2006年3月30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成立。这个基金会的宗旨是,向海内外广泛募集资金,开展经常性的全国助学、助教及其他相关活动,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支持一些贫困地区解决在发展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基金会成立当天,李鹏就将自己的300万元稿费慷慨地捐赠给了基金会。李鹏的义举和高风亮节,又一次赢得了海内外的一片赞誉。
  
  朱?基的退休生活
  
  朱?基退休后,多数时间住在北京和上海,主要时间花在读书上。
  2003年5月,朱?基因眼病入住上海瑞金医院,检查身体时发现脖子上有一个小疖,当时怕是恶性肿瘤,朱?基的夫人劳安甚感不安,其他知情者也很紧张。后来排除了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家都非常欣慰和高兴,劳安还激动得流下热泪。朱?基是湖南长沙人。朱?基在任时,其故乡长沙县安沙镇棠坡村的村干部想方设法邀请他回乡下老家看一看,还建了一个漂亮的村委会招待所,但他一直没有回去;朱?基退休后,村干部再一次力邀,他推辞不下,可临行时又赶上下雨,最终又推托没回。朱?基17岁那年从长沙回棠坡一次,此后再未回乡。虽然无意还乡,但退休后,朱?基与亲属们的聚会比在职时还是多了些。2003年9月9日,是朱?基的堂兄朱经冶(族名朱?墨)90大寿。朱经冶20岁离开湖南,先后就读复旦大学和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长期在上海工作,虽有当总理的堂弟,但老两口一直住着上海虹口区的老式石库门楼房,在那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朱?基当上海市长时,朱经冶曾与朱?基开玩笑说:“小时候我没有欺负你吧?”朱?基听后哈哈大笑。那时朱经冶就有一个愿望,要堂弟为他写一幅字。直到十几年后90大寿这天,朱?基在卸去了共和国总理的大任后才满足了堂兄的要求,挥笔写下两副对联:“诚信传家经风雨,廉洁为人冶新人”和“儿孙满堂万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欢”。朱?基把祖传的家训、自己的为人和堂兄的名字巧妙地嵌入联中,让朱经冶老人喜不自禁。
  2004年12月7日,淡出人们视线已久的朱?基突然走入人们的视野。这一天,德国中小企业联盟在北京举行仪式,授予朱?基欧洲中小企业奖。朱?基说:“去年3月我从总理的岗位上退下来,从此以后,我几乎没有在公众场合和电视媒体上露面。只有一次,那就是邓小平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这是第二次。”欧洲中小企业奖每5年颁发一次。到目前为此,该奖项只有两人获得,一个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个是中国前总理朱?基。朱?基荣获此奖,还获得10万美元奖金。朱?基当场向外界宣布,将10万美元奖金捐赠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基对坐在台下的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顾校长,这个钱是你的了……”朱?基的捐赠和幽默,赢得了与会者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一时传为佳话。
  2005年,朱?基除了在北京和上海的家中读书、休养之外,也偶尔外出旅游。这一年,他去过一次江苏,并坚持自己的事先承诺,以参观旅游景点为主,不考察企业,不对当地和国家事务发表意见。他在位时坚持不题词,但江苏之行,这一原则已稍有松动。不过,他的题词仍然保持固有特色,即不对所到的地方表达褒贬之意。譬如,他在无锡城内参观晚清外交官薛福成故居后,应故居管理处之邀,写下了“薛福成故居朱?基”几个字;而在无锡著名佛教文化景点灵山大佛参观后,他的题词也是“灵山朱?基”几个字。这一年,他还偕夫人到过一次广州。他们夫妇住在有“南国钓鱼台”之称的鸣泉居度假村。朱?基对前来看望他的广东省领导说:“我是闲人,你们是忙人,不必陪我。”朱?基对戏曲情有独钟,尤好京剧,能拉一手不错的二胡。音乐是相通的,因此朱?基对粤曲也颇为欣赏。在广州期间,朱?基还专门去听过粤曲。
  清华大学是朱?基的母校,他曾经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达17年之久。在总理任上时,他曾想卸任后“回清华当教授”,最后未能遂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任院长赵纯均说,回顾发展,大家永远不能忘记首任院长朱?基教授无与伦比的贡献,“更不能忘记,在2001年他辞去院长的大会上,师生们的惜别泪水……”
  
  李瑞环的退休生活
  
  李瑞环在中国第三代领袖中个性最为鲜明。他退休后,除了必不可少的公共活动需要参加外,始终在闭门著书。2005年9月,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书发布会,推出他的第三本著作《学哲学用哲学》。他的前两本书早在1989年和1990年就出版发行了,叫《城市建设随谈》和《为人民办实事随谈》,皆为随笔。在当时,像李瑞环这样的高官出版著作,是极为罕见的。李瑞环说:“我这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问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所以李瑞环对自己的第三本书《学哲学用哲学》非常重视。从他退休开始,光是前期的资料整理工作就费时一年之久;从动手整理、写作到讨论、杀青,历时两年多。《学哲学用哲学》的书名是李瑞环自己定下的,认为简单通俗,很能概括全书内容。全书55万字,分上下两册,涵盖面极其广泛,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工程设计,几乎包括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宗教、科教、统战、宣传等等,凡是李瑞环主管过的工作或是他感兴趣的工作,都有涉及。这本书既不是回忆录,也不是讲话集,更不是专业书籍,而是一部严谨的理论著作。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读了此书后说:“很突出的一点是该书提倡讲新话、讲短话、不讲无用的话。”
  李瑞环主政天津期间,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具有良好口碑,国人对李瑞环的诸多政绩耳熟能详。然而,李瑞环十年如一日的助学行为,人们大多并不知晓内情。直到他退休3年后,天津媒体才让这位助学“无名英雄”浮出水面,国人因此对他再添敬意。那是1996年春,李瑞环回到天津探亲,特意委托他的老部下方放,要他每年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一部分钱来,给天津市委教卫工委,让他们分给家庭经济困难的一些大学生,但不能对任何人透露这是他给的。当年,方放便从由他经手的李瑞环的稿费中拿出5万元,交给了天津市委教卫工委,发给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12名学生。12名学生突然收到一笔助学金,感到很纳闷:谁给的?是学校,还是教委?信息反馈到方放那里,方放征求李瑞环的意见,李瑞环说:“一定要替我严守秘密。若实在推不过去,就说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就这样,10年来,李瑞环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资助了148名贫困大学生。
  2004年10月21日,李瑞环应邀与部分受助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座谈,敞开心扉谈了自己助学的动机和资金来源。他说:“我个人之所以要这样做,因为我本人对上学、教育和人才有一点亲身的特殊的感受。”大家知道,李瑞环自幼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共有7人,上不起学。他本人12岁时就开始织布,后来靠自学成才,成了哲学家,成了“当代鲁班”,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在谈到助学资金的来源时,向同学们解释说:“这个钱不多,来源有几个部分,我要说一下,要不然容易造成误解。这么大的官弄点钱还不容易?像那些贪官一弄就弄几千万。第一,我写过两本《为人民办实事随谈》、两本《城市建设随谈》,还有一本《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的册子,我还发表了若干篇文章和讲话,还有给京剧团改过若干个剧本,我得到的稿费就是这个钱的主要来源。”第二是工资。李瑞环说,在中国公务员里他算是工资最高的。他每年从工资里拿出固定部分来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他老伴的工资也拿出一半用在这里。第三是生日寿礼。他说,他的两个儿子及儿媳的工作还可以,每年他生日时都想尽孝,逢年过节都要给他送点礼,“我就找他们正式谈判,你们想送我东西,值多少钱,都变成现钱,收入好的,每人一万;收入差的,每人五千”。原来,李瑞环就是用“稿费+工资+寿礼”来助学的。学子们听了深受感动。
  然而,更令人感动的是,2006年初,李瑞环又捐出一笔稿费并委托天津市教委在3年内每年再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后,公布了他1998年向天津市委立下的遗嘱:逝世后将遗产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他的老部下方放当时曾问他:“你只有60多岁,身体又非常好,急着立遗嘱干什么?”他说:“不少人的遗嘱都是在弥留之际立的,很难真实体现本人的意愿。我现在头脑清醒,天津熟悉我的人也都在位,正好把我的心愿告诉他们,如实记录在案。”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领袖 退休 中国第三代领袖的退休生活 中国主席退休后的生活 中国主席退休后住哪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