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短文两篇》教案篇一: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

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

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

4.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

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

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

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5. 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

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

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②背景介绍: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章抒

《短文两篇》教案

发内心情感。

2.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

希望、光明和胜利。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

3.这时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哪些事物也应用了这样写作手法?

象征手法;飞蛾 夸父 日

五、体验作者情感

赞美了哪些为了追求光、热及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六、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月》

1.学生示范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词与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寒、冷、死的月光。

教师:所以我们读《月》时,多用一个低沉的情感基调。文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体会出来了?

学生: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的确,月光冷得很。

五、深入分析课文

1.本文描写月的感觉和我们以前熟悉描写月的诗句有些不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以上诗句以“月”表达了“相思”之意,可以说“月”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很深的文化积淀。

2.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把月亮写得如此之“寒、冷、死”呢?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学生:用月的“寒、冷、死”来反映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黑暗(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这也是象征手法。

1. 作者对“月”真的感到失望,死心了吗?姮娥奔月的故事说明了呢?

学生: 没有。姮娥奔月是想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在这里“姮娥”象征着作者的理想的化身,更加衬托出作者对光与热的渴望与追求。

七、总结课文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象征手法

飞蛾 夸父 “日”(光和热) 赞美为了追求光明和胜利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渴望 追求(反衬)

姮娥 “月”(寒、冷、死)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二、 教学重难点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方法导学法

四、 课前准备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2、了解巴金的创作3、了解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此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意蕴悠远的诗篇,除此之外,同学对“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 古代神话传都耳熟能详,但是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对日和月却赋予了另外的深意。(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3、 默读全文 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把握好停顿,音调。

4、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

(4)、分组朗读全文

三、 探讨交流,

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课文,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4)、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五、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文本细读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凰涅槃般地超脱。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式的从容洒脱。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姮娥出现了,那么作者引用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汉人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但这些文章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嫔?”一说,却道出了姮娥奔月的根本原因。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姮娥为了爱情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但是在羿与河伯妻子洛嫔(宓妃)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姮娥便忍无可忍了。诚然,姮娥是很爱羿的,想当年“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嫦娥倾心。但恰如霍尔巴赫所说“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羿背叛了当年和姮娥的纯真感情(至少姮娥是这样认为的)后,姮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她要成仙,她要摆脱她更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管前景如何,不管月宫冷寒,也要找寻到真正爱着自己的“某某人”,可以说巴金的《月》赋予姮娥奔月恰如其分的诠释。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篇文章,两种基调,却有着同个元素,同片情怀——不论是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还是姮娥奔月,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路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其实,联系文章的创作年代我们更可以看出巴金笔下那份追求深刻意蕴了,因为他一直都认为: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面。也许这就是追日和奔月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吧。

《短文两篇》教案篇二:22、短文两篇教案

22、 短 文 两 篇

主备人: 张喜凤 审核人:李金华 任芳 定稿时间:9.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翻译背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了解“铭”“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3、感悟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体会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了解“铭”“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听到同学们真挚的祝福,我感到无比欣慰,也深感责任的重大,所以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我的座右铭。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

生:-----------

师:真好,座右铭是用来鼓舞激励我们不断拼搏奋进的,那大家知道什么是“铭:吗?”

文体简介: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铭文——《陋室铭》。

二、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字注音。

陋室铭( ) 德馨( )鸿儒 ( )案牍( )

2、翻译字句。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划分节奏。

2、学生齐读,读出韵味。

3、明确:

(1)文章写的是什么?

(2)文章从什么写起?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合作探究

1、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交往之人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情趣高雅。

3、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陋室” 在作者眼中并不陋,甚至作者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这样的一个人?

4、写法探究

文章是如何表现作者志趣的?

(本文夹叙夹议,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教室铭》赏析探讨

六、归纳总结

刘禹锡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赏美景,交雅士,调素琴,阅金经,但愿同学们也能像他一样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高举道德的大旗行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

七、作业设计

仿照《陋室铭》的写法给我们的教室或家写一篇铭文。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展示莲花图片,要求学生谈谈感想。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是怎样赞美他们的?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

① 示范诵读课文, 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2、译一译: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短文,注意重点字词句:

可爱 蕃 亵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合作探究

(一)名句赏析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二)问题探究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争名逐利。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4、对三种生活态度作者有何看法?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四、文体补充

说:

五、作业设计

1、翻译字词

名: 德馨:乱: 濯: 妖:鲜: 宜: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陋室铭》中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表明环境优雅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揭示咏莲原因的句子是--------------,文章的主旨句是-----------------。

板书设计: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

山-------------陋室-------------

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案篇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课文感知

《夸父逐日》

1.词语积累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4.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5. 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6. 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 ·北山经》

★★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8.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

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3.感知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训练:

1.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五、有关资料:夸父神话究竟隐藏着先人对于哪种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

解释一: 夸父族,揭开昼夜交替之谜,不断向西迁移。看看太阳到底降落到什么地方。 [清]郝懿行 夸父族聚居于 河南灵宝县东南,与陕西太华山相连。

解释二:月神

台湾 杜而未:月与日的竞赛,“入日”—日蚀。成功后即死亡。新月三天后仍出来,以“弃其仗,化为邓林”—邓林为繁星。

解释三:茅盾《神话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夸父:地下阴间神

①夸父行迹巨伟多力,如希腊和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族(提坛),闭居于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罗司)。夸父为后土的后裔,后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②从北方成都载天山出发,逐日一周后又回到此山。北-东-南-西(禺谷)-北

神话之本质:以夸父为代表的阴间势力与天神争霸,被天神所征服。

解释四:水神

吕思勉,王孝廉:夸父神话的“夸父逐日”和“夸父之死”水神与火神之争,而作为火神光明神胜利的神话象征。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状如夸父而彘(zhì)(猪)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课后反思】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教案 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