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_图书馆学本土化基本理论管窥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认为图书馆学本土化研究还缺乏一种有效的理论整合,对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合理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提出本土化是一个西方图书馆学中的合理成分同本土图书馆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图书馆学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和在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创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极为复杂的过程。本土化涉及到的深层次理论问题是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与完整统一,以激发、释放中国图书馆学创新求真的力量和潜能是本土化的本质。
  [关键词]图书馆学本土化复杂性
  [分类号]G250
  
  图书馆学本土化(简称:本土化)研究引起了图书馆界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以刘兹恒教授的贡献最大。但目前还只是初级阶段,存在一些缺陷或疏漏,缺乏一种有效的理论整合,对本土化必要性和必然性、合理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深度与广度都有待于深化,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国际图书馆界的认同,给予借鉴和利用。确有必要对本土化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需要声明的是,以有限篇幅讨论,难免挂一漏万,甚至以偏概全。
  
  1 本土化内涵
  
  刘兹恒教授认为:图书馆学本土化是使来源于西方图书馆学中的合理成分同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图书馆学对本土图书馆现象的认识和在本土图书馆实践中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的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但这一定义较为科学。它暗含着的假设前提是:图书馆学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研究方法也应不同;本土化是一种观念、思维方式。中西方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不同,前者“弱势”,后者“强势”;西方图书馆学是一种能够为我们认识、理解与接受的“对象化”存在,并且我们有认识、分析的能力;本土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历史过程。理解此定义除刘兹恒教授强调的三点外,还应注意:①学术活动有广义(本文指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创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狭义是指理论创新所进行的科学行为,包括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著、访问和进修、学术交流和对话、成果的评定等。西方图书馆学合理成分(简称:合理成分)是指西方图书馆学中科学的世界认同部分。必须明确:到目前为止,西方每一个国家都还不存在“一般”的图书馆学。②图书馆学本土化与图书馆实践本土化不同。图书馆学本土化与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严格地讲,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主体是图书馆具体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和图书馆文化等,客体是合理成分;后者主体是中国图书馆界的实践者、学者、专家及国外一些学者,前者偏重于学科体系建设,后者偏重于方法论建设。当我们相对于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时,主要是讲图书馆学本土化,当我们具体论述、研究图书馆学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如何本土化时,两者就重合成一个问题。③提倡本土化,不同学者有不同含义和目的。在这些诉求中,既可能真本土化(发展和繁荣图书馆学),也可能伪本土化(为某个学术圈子实际利益,以本土化为名有意贬低国际学术规范、准则,来夺取或捍卫学术资源和话语权)。本土化是出于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是出于学术帮派和群体的利益之争。不是图书馆学研究区域化,或发展后拿来与西方图书馆学相抗衡。掌握本土化背后的这种话语权竞争的实质,有积极意义。④本土化是创建图书馆学知识体系。合理成分同中国图书馆实际相结合只是初级层次,只是两个相关对象,没有创造性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创建世界范围共同认同的图书馆学知识体系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结合只是两者互动的过程,而创建才是质的飞跃。
  笔者十分赞成刘兹恒教授创建论的观点。创建是中国图书馆实际与合理成分(思想文化和观点)通过有机的整合,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界共同创建大家共同认同的图书馆学的过程。创建实质就是要创造中国的“思想自我”,创建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是我们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是实践要求和理论命题本质)。它是对中国已有理论、思想和文化的反思,对中国实际国情、馆情和中国传统文化、图书馆文化的认知和领悟。创建论包括:创建重心应强调以“立”为主,立足中国现实实践(发展的不平衡性、曲折性、长期性)。创建主体是图书馆界理论研究者和馆员、读者,确立我们的主体地位,树立主体意识(反思批判、责任、竞争发展),消除对西方图书馆学的依赖性以及由此而来产生的自卑心理。创建主体对本土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应掌握本土的经验知识、哲学知识、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强化独立自主、大胆创新的理论自觉和献身精神;创建要求破除一切教条与迷信,解放思想,以“向前看”的创新为取向,以创新来寻找方向和出路。要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形态,破除教条的束缚。建立主体性认知,并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研究思路、视角、理论、概念、方法等)。必须认识到,合理成分虽然揭示了图书馆学中的某些真理或规律,具有西方本土性,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西方学者发展出的学术规范、分析框架、学术标准是否适合中国国情,都要做出深刻反思与分析,实现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建主体不能限于理论研究者和馆员、读者,而要落实到广大参与人。本土化一个深层次问题(中国图书馆的性质和特点),至今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中国图书馆不是为少数文化贵族和社会精英服务,而是为全体民众的普遍平等服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理论研究者和馆员、读者究竟是图书馆建设、本土化创建的主体,还是接受本土化启蒙和教育的对象的问题。
  本土化内涵相当丰富。从研究内容看,本土化有两个深层的涵义。图书馆学知识体系在中国的建立,这涉及到科学性、规范性的问题(积极层面);它是针对外来西方图书馆学知识体系的反省和批判(消极层面)。故本土化既是问题的选择,又是理论架构、概念、研究方法、工具的确定,尤其重要的是创建特有的人文取向的典范。从研究形式看,本土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其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在实践中不断有新的提法和概括,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进一步论证和阐发本土化,开拓新境界。这些与本土化密切联系,内在关联的表述主要有:①“西方图书馆学中的合理成分同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主要强调结合(实践性);②“用发展的西方图书馆学指导新的实践”,强调发展;③“用现代西方图书馆学合理成分指导我们的实践”,强调与时俱进;④“创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强调创新;⑤“吸收西方图书馆学最新理论”,强调当代性;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方法的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强调中国特色。第②、③、④提法强调本土化发展创新和时代性,强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运用、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第⑤、⑥提法强调是本土化的民族性,把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使之具 有不可或缺的中国特点、作风、气派。故本土化的精神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与完整统一,具有多元化取向。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完整统一是激发、释放中国图书馆求真的力量和潜能,这是本土化的本质,其灵魂是创新。李满花认为“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实质上是中国海派学者和本土学者对西方理论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问题”。笔者认为,“据外律中、食土不化”在图书馆界确实存在,但也不是海派学者所认为的西方理论都是先进的都是真理。往往海派学者通过中西对比,更能发现两者各自合理和不足之处;本土化是研究主体对西方图书馆学的认识、评价,以期找出合理部分,并使它与中国图书馆实际结合、创新。
  
  2 本土化研究的内容
  
  本土化研究要体现“外来”和“内化”两个方面:相对于中国而言,图书馆学显然是一个“外来物”;相对于图书馆学研究而言,本土化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体现为外来的合理成分在内化的本土化进程中所达到的与中国图书馆发展实际相适应的程度。“外来”和“内化”在本土化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故本土化研究应个性、共性同时兼顾。有人说:把中国图书馆界的现实问题解决好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这与本土化研究应个胜、共性同时兼顾相矛盾。笔者认为,解决好中国图书馆的现实问题,可以促进图书馆实践的发展,进而为世界图书馆学研究提供中国语境下的研究假设、概念、理论、方法、思路、视角下形成的知识体系,丰富和促进世界各国图书馆学的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本土化研究只考虑个性的问题,故两者并不矛盾。相反,本土化个性、共性同时兼顾能促使中国图书馆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这一结论是针对现阶段而言的,本土化终极是要建立世界认同的图书馆学体系,建立共性。
  本土化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基础理论。如什么是本土化?本土化的“化”作何解释?本土化和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创新、读者和文献信息资源、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关系?合理成分的效度以及效度边界。②合理成分与中国实际结合过程。如本土化“化”出了什么独特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如何得来的?是怎么在中国图书馆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和证实的?哪些是根据中国的情况和经验发展了西方图书馆学的思想?哪些不符合中国实际,使中国图书馆招致损失?③创建内涵。研究中国图书馆现实是图书馆学本土化的资源和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图书馆文化)与合理成分结合是本土化过程的缩影。因为图书馆学发展,不能看成独立事件,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接受西化的过程,故本土化应从中国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本质谈起。④方法论。探讨实现合理成分与中国图书馆实际结合的方法。
  
  3 本土化过程
  
  3.1 本土化过程
  本土化过程包括本土需要、认识(语言转换)、引进(传播普及)、吸收(理解转换、发现问题)、结合(验证)、创建(证伪、知识体系)。本土需要是前提,认识、引进是不可或缺的。引进阶段中,对西方图书馆学理论进行移植是必要的,但不能为引进而移植,否则那只是外来理论的本土化。从吸收到创建是本土化的基本阶段,主要体现了学科需要、实践需要的紧迫和理论转换过程功能发育的不健全。这种不健全的现象,表现一是教条刻板地运用或移植外来的理论,把相对性的经验实体化,而不是仅仅当作分析参照的工具;二是对本土社会的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解。经验向理论转化、本土图书馆学发育是否充分的叙述顺序也体现了这两个问题发生的时间顺序。笔者以为,当前话语下的本土化,正值由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过渡的时期。结合这一阶段是西方图书馆学与中国图书馆具体实践的互动是本土化全过程的关键,这种双向互动的两个方面,应用西方图书馆学理论改造中国(实践过程)和从中国实际出发丰富和发展西方图书馆学理论(认识过程)。
  本土化过程是多阶段的,存在着多层次不确定因素,人们难以完全正确认识每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同时,图书馆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内部有许多影响因素具有多层次不确定性;创建本土化主体(人)是一个复杂体,人的认识有限,以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发展的图书馆学,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迄今,我们并没有完全正确认识图书馆学及图书馆学发展现状。本土化也涉及到如何认识、评判西方图书馆学的问题,但评判的价值取向却是多元化的,难以达到认同,故本土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复杂性,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任何想在短期内实现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功利化的、错误的。本土化学术研究也十分复杂难度较大,不是一两个学者就能胜任的,需要共同努力,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3.2 本土化认识过程内容
  本土化要求图书馆界(特别是研究者)有自觉反省的意愿与能力,对中西方的学术有更为贴切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故本土化应从彻底学习认识西方学术精髓着手,挖掘存在于西方图书馆学背后的预设与认识论,这是我们学习和理解西方图书馆学知识的必要基础。本土化认识主体是中国图书馆实践者、学者、专家、国外一些研究者的统一体。在本土化过程中,有人认为认识客体是合理成分。笔者认为,对于现代中国图书馆来说,西方图书馆学的存在不只是一个历史的经验事实,更是我们基于这种经验事实基础上的理解与认同;对西方图书馆学认知不是简单的客观对象的认知,而是对在中国传播、普及和研究历史的“对象”的反思。故本土化提出的首要任务不是怎样认识西方图书馆学,而是怎样认识中国实际。从认识方式看,我们既要考虑现在,又要兼顾过去和未来。中国图书馆历史和具体实践是中国实际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两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今天的图书馆学是历史的一个发展。不搞清楚历史,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今天的图书馆学;另一方面,缺乏对现在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样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历史。预测未来也是为了丰富、完善现在的研究,故本土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那么,本土化研究逻辑出发点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笔者认为,应该是现在。现在是连接过去、未来的桥梁,更重要的是研究本土化的资源和现实问题发生在现在。这又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①中国图书馆学与西方图书馆学研究各自评价、两者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图书馆学研究不是绝对的西方个性化学说,它与中国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是同一的(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源性;创建图书馆学的新形态、新特色、新气派的同目的性)、互补的(西方的科学还原方法、中国的整体思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②西方图书馆学研究同样也具有实践品格,它源自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如美国的数字资源典藏、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和信息空间都是实践在前,理论随后。从两者的共性、互补性角度也可以看出,本土化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4 实现本土化的条件
  
  第一,丰富的图书馆实践是本土化的必要条件,实践越丰富,发现的问题越多,越有可能为本土化提供生长土壤环境,而中国具备这个条件。可以预料,中国图书馆实践在21世纪将会有新的变化,而所有中国图书馆实践都将成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实践基础,都将推动着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我们有充分的中外图书馆学学术资源,这为本土化提供了必要前提。新理论的建构往往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总是有赖于一定的学术资源。我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馆学思想理论资源,更有中国自己的思想资源。中国数百年的图书馆管理实践和丰富的图书馆管理思想,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至于西方图书馆学理论资源,那就更不用提及。这两个条件是本土化实现的必备的客观条件。第三,采用科学方法,把中外图书馆学理论资源运用到中国图书馆实践中,得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这是实现本土化和构建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的关键。当前,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挖掘中国传统图书馆思想资源,对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的理解和整合;二是图书馆理论研究要面对现实,特别注意图书馆创新,这是主观条件。
  
  5 几个深层次理论问题
  
  以本土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或立场,来研究本土图书馆现实现象或存在问题为什么就较能获得真相?中国专家学者为什么就能比较真实地研究中国图书馆学?这实质是本土化问题。本土化研究对象的本体是什么?谁才能够逼真地研究这种对象的本体?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论,也涉及到所追求的知识性质(知识论)。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三论)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我们在研究本土化过程中,要构建一个不同学派的知识体系,必然涉及到解释研究对象利用什么样的知识?知识标准是什么?本土化研究是对研究对象进行中西的两次诠释?还是保持原来的本体面貌等知识论问题。当然,也涉及到本土化到底是首先与中国图书馆现实结合,还是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等方法论问题。在本土化研究中,我们不能不采用西方图书馆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并用严谨的学术标准来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能不能发展自己的知识论和方法论,并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标准?答案是肯定的。但到现在我们还未建立起这样三论统一的知识体系。本土化要有进展,应有三个层次的突破:哲学的反思、理论建构、实证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图书馆学 管窥 本土化 图书馆学本土化基本理论管窥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设管窥 图书馆学研究本土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