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研究 生态系统平衡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论述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关系到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借鉴生态学中的相关知识,从理论上分析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结构、功能与动态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的内容,提出维持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的三点举措:冗余调节、反馈调节与竞合调节。
  [关键词]生态系统 知识生态 知识生态系统 平衡
  [分类号]G350
  
  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也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众多,其结构具有高复杂和高维度的特性。如何确保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匹配,充分发挥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难题。本文借鉴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研究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对于丰富知识生态学的内容,指导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及其平衡
  
  1.1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
  在生态学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在企业中,所有知识主体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其他知识主体而存在,知识主体之间通过这种依赖关系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相对于每一个知识主体来说,生活在其周围的其他知识主体连同知识环境构成了其生存的外部环境,知识主体与其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和知识信息的交换,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整体。我们把这种知识主体与知识环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叫做知识生态系统。具体来说,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是指在企业中知识主体之间以及知识主体与企业知识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知识交流与知识循环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由企业知识与知识主体以及知识环境(包括知识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知识战略等)所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1.2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平衡一词是由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在1949年出版的《生存之路》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指自然环境没有遭受人类严重干扰的天然状态。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认为,生态系统的各部分――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群落与环境,可以看作是处在相互作用中的因素,而在成熟的生态系统中,这些因素接近于平衡状态。我国著名科学家马世骏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及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这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学家曲仲湘认为,生态平衡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食物链营养级结构彼此协调,组合正常,能量和物质的输入率与输出率基本相等,物质贮存量相对恒定;信息传递畅通;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环境与生物群落高度适应,整个系统处于协调和统一状态。曹凑贵等人认为,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
  综合上述有关生态平衡的观点以及知识生态系统的特性,可以认为,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是指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结构优化、功能良好的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
  
  2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的具体内容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是指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主体种类和数量等合理匹配、知识流动畅通高效、相对稳定的状态。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强调的是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虽然包括某些方面、某个子系统的平衡,但更重要的是指整个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
  
  2.1 结构优化、层次分明
  2.1.1 知识主体之间合理匹配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量比关系不同,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功能都会不同。因此,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时,知识主体分工合作,有的充当知识生产者的角色,有的充当知识分解者的角色,有的充当知识消费者的角色。当然,知识主体可以在同一时期充当多种角色,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充当不同的角色,在多种角色中相互转化。例如,从事技术创新的员工个体起初是知识消费者,当其对原有技术知识有所突破、创造出新的技术知识以后,他就转变成为知识生产者。
  2.1.2 知识链与知识网络完备 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呈链状、网络状扩散和流动,拥有知识各个层次的知识主体成为这个链条中的节点和知识源。知识主体因为知识的扩散、流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而且每一个节点都是知识源,它的知识传递制约着下一个节点的知识接收。正是由于知识主体之间生产、分解与消费的明确分工,形成包括知识搜集、加工、整理、组织、传递、共享、创新与提供等环节的比较完备的知识链。知识链规模不断扩大与相互交错,众多的知识链形成庞大的知识网络。
  2.1.3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层次分明 任何系统都是其他系统的亚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由许多亚系统组成的。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层级系统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的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同时,小层次上的非平衡性可以转化为大层次上的平衡性,有利于系统整体的平衡性。根据生态系统层级系统理论,一个完整的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应包含知识个体、知识种群、知识群落及知识生态系统4个层次,如图1所示:
  
  2.2 功能良好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通过由不同层次的知识主体构成的知识链、知识网流动,实现知识转化、转移、共享与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功能良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知识资源丰富 知识资源丰富,是知识流动畅通高效的前提。没有知识资源,就谈不上知识的流动,只有知识资源充足,才能为知识流动提供实体,保证知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里的知识资源,不仅指企业组织内部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还包括企业组织外部(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供应商、经销商、客户与竞争对手)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
  2.2.2 知识交流便捷 知识管理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知识的交流,没有有效的知识交流,知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知识转化也无法实现。知识转化的基本途径是知识在员工之间交流,成为组织的群体知识。因而,要达到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态,必须创造各种有利于知识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使不同层次的知识主体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及手段便捷地进行知识交流。
  2.2.3 知识流动渠道畅通 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程度、丰富程度、易用程度决定着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最终效果。因此,要达到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态,必须加强知识流动渠道的管理,增加知识流动渠道的数量、质量和提高其易用性程度。
  2.2.4 知识转化高效 知识转化普遍存在于不同主 体层次的知识载体中,既可以发生在个人层次、团队层次和组织层次上,也可以发生在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以及团队与组织之间。要达到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态,必须对个人、团队和组织层次的知识转化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改进和提高各个层次组织的知识转化效率及效果,使整个组织的知识转化能够支撑起企业持续的创新和发展。
  2.2.5 知识转移效果明显 知识转移效果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主体范围大小及所转移知识的丰富度,可以用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长度三个维度来衡量。在平衡态的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参与知识交流的知识主体人数众多,所获取的知识种类繁多,内容专门深入,知识转移效果明显。
  2.2.6 知识共享效率显著 没有知识共享,任何形式的组织目标都无法实现,从这个角度说,知识共享决定了企业组织的发展过程。知识共享效率用数学表示为:知识共享效率=现实中知识共享结果/知识共享的最大预期目标结果×100%。知识共享效率,反映了知识共享实际结果与预期目的之间的关系,其结果的大小决定了其知识应用与创新的效率。
  2.2.7 知识创新能力突出 知识流动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知识进而创造新知识。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依赖于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即企业员工在智力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员工知识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各种创新活动顺利开展,也关系到企业持续动态竞争优势的形成。在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态下,企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方法与激励措施使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突出。
  
  2.3 相对的、整体的动态平衡
  从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关系来看,两者是不相等的。因为,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知识创新和知识价值增值。知识创新价值增值的现实表现就是知识向价值的转化,知识创新后得到更新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创新知识转化为价值后,也就实现了知识创新的价值增值。知识向价值的转化有多种方式,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两种途径:知识产业化和知识资本化。知识产业化是指创新知识直接成为知识产品,从而取得价值;知识资本化是指创新知识对物质生产的价值贡献。
  因此,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相对的、整体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时刻在运动和发展之中,是运动着的平衡状态。处于平衡态的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作为开放系统,物质、能量和知识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始终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局部、小范围的破坏或扰动都可以通过系统调控机制进行调节和补偿,局部、小范围的不平衡可转化为整体的平衡,局部的变动或不平衡不影响整体的平衡。
  
  3 如何维持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平衡
  
  3.1 冗余调节
  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冗余种的概念。在生物种群中,若某些物种去除后不会引起生态系统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那么这些物种就是冗余种。
  对于企业知识生态系统而言,冗余度调节就是要使相同特性的知识主体具有一定的冗余,并且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资源也具有较大的冗余。知识主体的“一定冗余”不仅可使系统结构与功能正常,实现系统结构稳定(淘汰一些知识主体,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基本保持不变);还可以造成竞争压力,激励知识创新动力,进而实现系统状态的稳定(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创新动力强劲、有序持久)。因此,要达到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态,应该实现系统内部的一定冗余,使知识主体既有竞争压力而又不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与系统结构的稳定,同时保证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资源较大的冗余,确保环境因素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3.2 反馈调节
  无论是系统输出成分被回送,重新成为同一系统的输入成分,或是系统的输出信息被回送成为同一系统输入的控制信息,都称为反馈。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指使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动方向上被加速的反馈。负反馈是指使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化方向上减速或逆转的反馈。正反馈使种群数量迅速增加,远离原来的水平;负反馈使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使种群数量稳定在平衡点水平。
  在企业的发展初期,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与增强,企业的知识输出(知识产品)随之不断增加,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便拥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而招聘更多的知识个体,那么企业内部具备相似的存在目标、特定的知识能力,并分享生存资源的个体不断增加,由知识个体组成的知识种群规模随之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正反馈现象。正反馈使知识种群数量迅速增加,远离原来的水平,使企业知识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企业内部的知识种群规模较大与个体数量较多,导致知识种群密度过高,超过了企业群落的可容纳量,带来了知识个体的生存压力,知识个体之间为了生存而展开竞争,最后必定会淘汰一部分知识个体,知识个体数量减少,知识种群规模随之减小,从而形成负反馈现象。负反馈使知识种群数量减少,接近原来的水平,使企业知识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
  因此,在企业发展初期,知识种群数量低的情况下,正反馈起主要作用,随着知识种群数量的增长,负反馈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使种群迅速而又稳定地接近企业的容纳量,保持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3 竞合调节
  在群落水平上,生物种间通过相互作用,调节彼此间的种群数量和对比关系,同时又受到共同的最大环境容纳量的制约。群落内物种混活,必然会出现以食物、空间等资源为核心的种间关系,长期进化的结果,又使各种各样的种间关系得以发展和固定,形成有利、有害或无利无害的相互作用。多个物种在一起相生相克,保持系统稳定。
  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内部,由于利益、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既竞争又合作的非线性关系。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知识竞争,它是指知识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由知识的发展、改进和更新以及企业间获取知识能力的不平衡作为主要驱动力的企业间竞争,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主要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依赖性和关联性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链与链、群与群、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面向全价值链、供应链或集群整体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企业共生。另外,由于企业的知识资源分散在不同流程单元、供应链、联盟、集群中,企业需要对内外部知识资源进行重构、整合和优化,使多时点、多主体的知识能够有效集成、互补及共享,以实现有效的知识重用和快速的知识创新,于是知识管理迈向以知识协同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知识协同就是企业通过整合组织的内外部知识资源,使组织学习、利用和创造知识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
  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企业知识群落之间出现以资源、利益等为核心的种间关系,长期发展的结果导致企业之间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企业之间相生相克,共同维持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关热词搜索:生态系统 平衡 知识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平衡研究 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