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民国时期中国警察警服变迁史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我国政局动荡、战火连绵,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事业跌宕起伏,大量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数据、资料毁于战火。文章研究民国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变迁情况,重点探讨此次变迁的阶段性、时空性、层次性和突变性的特点,并分析此时期图书馆事业变迁的原因。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事业 民国 变迁
  [分类号]G250.9
  
  1 民国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总体变迁情况
  
  根据《中国近六十年代来图书馆大事记》等数据来源,笔者统计了1911-1936年我国图书馆数量的变化,见表1。
  清末民初,公共图书馆只有20余所,多为省立图书馆,到1921年初达到356所,省立图书馆大都建立于此时期。藏书多来自旧式藏书楼,如京师图书馆,初建时所藏书取自国子监南学和内阁大库残存的宋、元旧刻与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藏书,还采进敦煌石室藏唐人写经本8000卷以及一些私人藏书,总计不到10万册。江南图书馆初建时所藏书为清政府以7 300两白银购得丁立成兄弟的60万卷藏书。
  19世纪20年代,因全国市(县)图书馆在此时期建立较多,数量上发展很快,到1928年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642所。但国内军阀混战,许多市(县)立图书馆虽然建立起来,但经营短缺,藏书量少,运营困难。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局相对稳定,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开始发展,文化事业也开始恢复、发展。省级公共图书馆和市县图书馆几经波折后纷纷开馆,购买藏书,充实馆藏,馆舍也得到改善。数量上从1928年的642所上升到1936年的2 840所,如江苏建立了3所省立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431 825册,经费为每年79000元,共有77名工作人员,图书馆研究活动频繁。省级公共图书馆也开始出版自己的刊物,据统计,公共图书馆出版的刊物共19种,其中,省级的11种,地市级的8中。虽然创刊工作较为热闹,但寿命都不长,一般只出版了2-3期,即停刊。
  抗日战争期问,日军通过焚烧、盗卖、掠夺等方式给我国新生的图书馆事业造成了重创。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共损失图书馆2118所,民众教育馆835所,损失藏书总数在1000万册以上。其中,南京遭到破坏的图书馆43所,损失藏书290万册。1938年,日军第三次轰炸长沙,湖南图书馆中弹,所藏书籍和30多种版片全部被毁。
  
  2 民国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变迁的特点
  
  2.1曲折反复、艰难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从整体上看,民国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曲折反复、艰难发展,呈现阶段型特点。
  2.1.1公共图书馆群体性产生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产生具有群体性。随着清末政府开办图书馆条例的颁布,各省图书馆纷纷成立。前期,一些省份自发创办图书馆,1906年后由于政府条例的颁布,更多的省份开始创办公共图书馆,并由此演变成清末公共图书馆运动。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我国拥有近20所省级公共图书馆。
  2.1.2民国初期,公共图书馆事业举步维艰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却并没有彻底改变我国的性质,我国依然战火四起、军阀割据统治。政治上的混乱导致我国经济难以发展,人民生活困苦,文化事业发展缺少必须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县区发展的阶段,地方财政对这项事业支持力度不够。大量的县区公共图书馆每年只能定几份报纸,馆藏非常有限,服务内容也不能有效展开。
  2.1.320世纪30年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比较重视教育,特别是通俗教育。学校教育难以服务到普通的大众,社会教育大量开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①肯定了国家图书馆北平图书馆的重要地位;②在南京筹建南京国立图书馆,并通过了《图书馆章程》、《通俗图书馆章程》等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在图书馆馆藏、服务管理等方面予以指导。公共图书馆纷纷充实馆藏,服务手段也开始多元,纷纷开展培训、扫盲等教育,开展学会文库等。
  2.1.4抗日战争爆发,大量图书馆服务停滞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进犯华中和华南地区。这两个地区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开展较好的区域,大量图书馆不得不终止服务,转移馆藏。
  
  2.2快慢不均、区域失衡的时空性特点
  政治和经济的动荡状况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时快时慢。清末公共图书馆运动时期发展较快,省立公共图书馆群体性诞生。20世纪初10年,伴随我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发展,各省纷纷建馆,我国这项事业开始起步,实现了公共图书馆事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仅1909年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就建立了10所,到清末为20所左右。但是,这些图书馆管理方式是传统的藏书楼管理,馆藏数量大多为旧时书籍,开放程度上也有所保留。民国初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继续展开,各省纷纷建馆,有条件的市县也开始筹备建馆事宜。由于历史原因,各个地区发展较慢。直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我国图书馆数量达到1500所,在此后10年间,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场所,公共图书馆发展很快,如图1所示:
  我国幅员辽阔,政治、经济区域失衡严重。这样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不可能均衡发展。从区域上看,华中和华北发展较快,这与历史上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就比较快的事实相吻合,见图2。
  
  
  
  2.3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的层次性特点
  民国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公立图书馆(包括国立、省立、市立、县立)、通俗图书馆、儿童图书馆、部分机构附设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图书馆)。公立图书馆是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的主体,民国后,省立图书馆开始大量出现,名称大多冠以“公立”,主事人通常聘请知识丰富的社会名流,管理上设董事局,分股管理:如流通股、阅览股等。通俗图书馆是国民政府提倡通俗教育的产物,1915年民国政府颁布《通俗图书馆规程》,通俗图书馆伴随着民国时期图书馆法规的颁布、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新图书馆运动的推动等而得以快速发展,促进了当时民众的文化繁荣,普及了大众文化,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儿童图书馆包括独立设置的儿童图书馆和在一些公共图书馆设立的儿童分馆或儿童阅览室及服务部,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1914年在北京建立的京师通俗图书馆儿童阅览室,是中国公共图书馆首次创建的儿童阅览室,随后,吉林、上海、浙江、天津也先后设立了儿童图书馆。
  在服务手段上,从传统的阅览功能扩充到扫盲、通俗教育等,服务手段多样。如设立巡回文库、报纸杂志阅览室、放映、讲座等。
  
  2.4十年“辉煌”、因战而毁的突变性特点
  1927年至1937年是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最快的10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立、省立、(市)县 立公共图书馆三级体系,开展了较为多样的图书阅览服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图书馆政策和管理制度。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包括2所国家级的公共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和国立中央图书馆,40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和800所左右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此外还有阅报牌、乡村教育阅览室、教育馆附设图书室等。
  ?开展了比较多样的服务。在传统的阅览服务外,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纷纷开展扫盲教育,改善国民基本文化素质,进行科学知识讲座,提高普通民众的生产技能,建立流动读书车、巡回文库,扩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等。
  ?具有较为完整的图书馆政策。该体系包括民国初年,民国政府颁布的1915年及1930年的《图书馆规程》、1932年至1933年先后颁布的《教育部修正各司分科规程》和《修正教育部组织法》、1910年颁布《私立图书馆办法》,1932年颁布《民总教育馆暂行规程》、《私立民众教育馆立案手续参照图书馆规程办理》等:
  ?较完善的公共图书馆内部管理。按照公共图书馆的部门设置,一般的图书馆都建立了规章制度,包括:图书馆组织设立、经费分配、赠书处理、馆藏管理、分类与编目、借阅规则等。
  1937年,抗战爆发,华北和华东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各个图书馆纷纷转移馆藏,图书馆事业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即便如此,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还是蒙受了巨大损失,大量的图书和图书馆毁于日军的炮火中,被劫掠者不计其数。
  
  3 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变迁的原因
  
  3.1民众信息需求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民国成立后,政局混乱、军阀割据,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政府采纳了蔡元培重视图书馆的思想。1917年,沈祖荣等留美归国人士看到当时民众求知的艰难,而传统封闭藏书思想不能适应民众信息要求,他们积极宣传新式的图书馆思想,积极运用宣讲、放映等多种手短,并由此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图书馆运动,改变了图书馆“重藏轻用”的格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局相对稳定,民众的素质函带提高。民众对于新思想和新理论、新实用知识渴求,民国政府发展各项文化事业,提倡民众教育,普及通俗图书馆。总之,从公共思想的传播、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诞生,直至20世纪30年代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形成,民众的信息需求是推动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3.2开明士绅、知识分子、图书馆学家直接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
  从清末公共图书馆思想在我国传播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体系形成,开明士绅、知识分子、图书馆学家等是这项事业的直接推动着。
  清末的洋务派、改良派及进步思想先驱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两方面:①对于西方图书馆开放思想的介绍,将西方的图书馆情况、作用、藏书等介绍到中国来,为我国之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开启提供了借鉴;②对于旧式藏书楼封闭的批判,在古代藏书向现代图书馆转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7年,沈祖荣、戴志骞、胡庆生等陆续从美国留学归来,他们携带各种影片、模型、统计图等,在全国各地大力宣传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思想和观念,同时抨击我国旧式藏书楼的陋习,倡导建立我国新式的、效仿美国的图书馆事业,这是我国“新”图书馆运动开始的标志。正是由于这些图书馆界人士的大力宣传,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形成了以武汉、北京、南京为中心,辐射到各个地区的新图书馆运动高潮。
  
  3.3政治、经济是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变迁的决定性原因
  公共图书馆事业是一项文化事业,其发展深受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制约。清末的政治经济局势使得财政税收等都用来赔付战争赔款,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开始起步,主要的来源是私人资助。军阀混战时期,农业生产力和产量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被中断。经济的衰败使得我国文化各项事业难以发展,大量的公共图书馆有名无实,每年的经费只够日常开销,馆藏得不到充实,服务也受限制。图书馆数量增长缓慢,馆藏难以增加,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经济的较快发展、政治的相对稳定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其发展较快。
  
  3.4国际图书馆事业为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诞生、发展深受西方的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把他们的资本主义思想带进了中国,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出现了所谓“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先进的图书馆思想和建立图书馆的模式以及图书馆的理论和方法,也开始在中国国内传播开来。这就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也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了学习的方法和模样。我国有识之士和知识界的人士,宣传着西方的图书馆,倡导改建各省原有的“藏书楼”(我国古代的图书馆)之设施,并设为省立图书馆。
  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理论的奠基人是一批留学英国、美国的青年学子,他们在归国之前,世界公共图书馆理论正处在“社会教育”阶段。在当时中国社会教育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他们很自然地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宣扬西方图书馆的人文思想,推动了新式图书馆的发展。
  
  [作者简介]杨志永,男,1981年生,助理馆员,主任,硕士,发表论文5篇。

相关热词搜索:变迁 民国时期 原因 民国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变迁特点及原因分析 2016年公共图书馆数量 公共图书馆数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