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华龄映和谐等]和谐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七彩”借用“七色彩虹”之意,寓意人生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华龄”之涵义为“科学已经证明,人生百岁已成普遍现象,60岁应是正当年,属于风华正茂的年龄”。   “七彩华龄”表示要摆脱视老年群体为“夕阳”、“晚霞”等陈旧的社会观念,在积极健康老龄化理念的引导下,大力提倡树立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追赶时代潮流,追求生活时尚,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创造出“七彩华龄”般的美好人生。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发展老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青岛市老年人口有11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5.75%,在中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18万之多,百岁寿星则达640多人。预计到2035年,青岛市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35%以上。高度关注老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改善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龄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在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努力下,青岛市以“六个老有”为目标,不断推进老龄工作取得新的进步,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尊老敬老系“为政之德”
  青岛市各级领导将做好老龄工作作为“常修为政之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并率先垂范关爱老年人,在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之风。
  2006年春节,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在走访老年公寓时题词:“奉敬老人是人类的基本之德”。每逢节日,市领导带头走访慰问老年人已成为惯例。
  今年老人节,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在人民会堂隆重召开了庆祝老人节暨老龄工作“双先”表彰大会,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长聚,市政协主席张旭升以及市委副书记、市老龄委主任王文华,市委常委、秘书长张泽忠等出席了会议。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同时出席老人节庆祝大会,这在青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杜世成书记、夏耕市长联名发了贺信向全市老年人祝贺节日并要求全社会关注老龄问题,关心关爱老年人,贺信在《青岛日报》等媒体全文刊发。
  近日,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分别到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李沧区调研了破旧楼院改造、社会化养老和冬季居民取暖等问题,并深入四方区海琴社区、李沧区永青苑社区实地了解了社区建设情况。在四方区前哨康乐老年爱心护理院和李沧区社会福利院,夏耕市长与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情况,向工作人员询问了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设施状况。夏耕说,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面临的问题,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和养老保险体制将产生深刻影响,也使传统养老方式和老年服务面临挑战和机遇。解决好老龄问题,要求我们从经济、社会、家庭、制度、文化等方面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保障体系,努力满足老年人在生活、健康、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有关部门要加快发展老龄事业,让老人们安享晚年。在冬季来临之际,要想方设法努力解决好群众的供暖问题,尤其是对一些特困家庭和老年家庭,有关方面要研究帮助措施,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中共青岛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书坚在主持一次会议时强调,今后组织部门在对干部的提拔、任免、考核中要增加对尊老敬老情况的考核。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与之交往;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吸收入党;不重视老龄工作的干部也不能重用提拔……掷地有声唤起千层孝义。
  
  七彩华龄显“和谐共享”
  致力于老年人的“共享”与“和谐”,以实现“六个老有”为目标,青岛市老龄办在精心培育“七彩华龄”公益品牌的同时,努力打造“主动维权”创新机制,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条件。
  2005年7月,青岛市老龄办推出了老龄公益品牌――“七彩华龄”。青岛市老龄办主任李雪华给这个品牌做了一个精辟的注解:“七彩”借用“七色彩虹”之意,寓意人生和生活的丰富多彩。“华龄”之涵义为“科学已经证明,人生百岁已成普遍现象,60岁应是正当年,属于风华正茂的年龄”。“七彩华龄”表示要摆脱视老年群体为“夕阳”、“晚霞”等陈旧的社会观念,在积极健康老龄化理念的引导下,大力提倡树立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追赶时代潮流,追求生活时尚,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创造出“七彩华龄”般的美好人生。藉此,青岛市老龄办成立了以“弘扬正气,倡导新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的“七彩华龄志愿服务团”,它是借助“七彩华龄”这个老年公益事业服务品牌,为广大老年人参与社会发挥光和热而搭建的一个服务平台。
  “七彩华龄志愿服务团”在青岛市创建文明城市、迎接奥运系列活动中,配合青岛市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发挥了老年志愿者的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称赞。创城期间,华龄志愿者活跃在青岛的大街小巷、海滨山间,清洁卫生、疏导交通、宣传创城、劝戒陋习、保护环境、植树造林……发挥了光和热,展示了华龄风采。2006年国际帆船比赛期间,十二名奥帆赛华龄志愿者冒着炎炎酷暑在帆船基地潜心服务,用汗水和微笑诠释了华龄志愿者奉献的精神和亮丽的风采,用行动展示了华龄志愿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受到帆船赛志愿者管理部门的高度赞扬,也为青岛老年人老有所为做出了榜样。
  
  志愿团还充分发挥退休知识分子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很多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市民月期间,志愿团的老人们积极献计献策,为青岛的发展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其中王桂云老人的《用历史品牌铸造精品中山路》建议、《关于栈桥的亮化、美化、净化建议》被纳入了城市改造的规划之中。叶知余老人的“为高龄老年人免费体检”建议在今年已经变成了一项8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补助制度,每年从福彩拿出3000多万元给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每人150元的体检补助金,今年的补助金已在老人节前后陆续发放到了老人手中。同时华龄志愿者们还利用节假日,在社区、老年大学和老年服务中心开展了大量的活动,进行法律咨询、医疗保健、营养卫生、子女教育、书画摄影、剪纸艺术等知识的传授。青岛市检察院一位领导同志退休后,带领十几名高级法官组成法律咨询服务队,设立咨询电话,坚持维权咨询日制度,接待了上百人次的来访,耐心解释有关法律问题,提出法律意见,有力地推动了老年维权。
  2005年,“七彩华龄志愿服务团”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志愿服务品牌和青岛市十佳志愿者服务队。
  
  和谐从“精神关爱”开始
  2005年的最后一天,青岛市老 龄办主任李雪华做客“行风在线”节目,接到一位空巢老人的电话,发现了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精神关爱的缺失。随后,青岛市老龄办与市文明办等8家单位联合发出了“关注老年人精神家园,呼唤全社会爱心奉献”的倡议,真情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献出一分关爱、一分呵护,对老年人做到“每天有人问候,每月有人探望,每年有人走访”,时时把老年人的需求放在心上。
  2006年1月17日,“关爱”活动正式启动,青岛市老龄办成员单位、企业界代表、社区工作者、青年志愿者、“七彩华龄”志愿者、巾帼文明队纷纷行动起来,在市老龄办等部门的协调下,与空巢老人结对、陪老年人聊天、爱心敲门、元宵节送团圆……一系列爱心助老活动,让老人们心中洒满七彩阳光。同时“牵挂你的人是我”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开播,逐步作为固定节目,“牵挂”延续至今,搭建了老年人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元宵节“牵挂你的人是我――岛城志愿者与老年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上,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王文华与老年人一起过节同欢乐,掀起了关爱的高潮。青岛市老年服务中心成立助老服务部,为老年人提供旅游、保健、婚介、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还建立了“华龄之友――刘真骅聊天室”,中国老年人形象大使刘真骅为老年人排解烦忧,关爱逐步深化。老人节期间,市老龄办联合有关单位为单身老人在石老人观光园和百雀林生态园同时举行了两场大型相亲联谊会,1500多名独身老人参加了联谊活动,千名老人集体相亲是在青岛市历史上没有过,在中国也不多见的创举,为老人们勇敢走出家门寻找幸福搭建了平台,开通新渠道,在推动社会、子女对老年人再婚的认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组织了两批近300位老年人参加的“中韩老年人手拉手文化交流”旅游活动,让老年人走出国门,看看国外老年人的生活,感受异域生活情趣,突破了青岛市市民集体出境旅游的历史记录,也开辟了青岛市老年旅游市场的新局面。由此“关爱”活动进一步深入到了老年人生活和心理。随着一系列关爱活动的开展,关爱的不断深化,关爱长效机制逐渐建立。
  
  随着老龄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青岛市城乡养老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医疗保险水平不断提高,养老设施建设持续提速,60岁以上老人享受优惠免费乘车、免费游园;百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并领有每月200元的长寿补贴;从今年起,青岛市又向全市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50元体检补助……老年人在青岛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幸福。
  
  打造一个养老品牌 创建一片养老乐土
  ――访青岛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主任王增先
  金 琰
  
  2006年10月27日,青岛市举行了80岁以上老人体检补助卡发放仪式,从今年起,青岛市福彩中心将每年投入3000多万元福彩公益金为青岛市18.3万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体检补助费,这是青岛市福彩中心建立20多年来对老人集中资助最大的一次。近年来,青岛市福彩中心一次又一次在老年公益事业上投入大手笔。
  福彩镇江路老年公寓、福彩南昌路老年公寓、福彩南九水路长者休养中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青岛爱心护理院、福彩艺术学院、福彩东部爱心护理院、福彩隆德路南山敬老院……从2001年10月开始着手创办第一所老年公寓,到现在总资产达1.2亿元,建筑面积达33500平方米,拥有1000多张床位,集养老、休养、康复、学习、娱乐、爱心护理于一体,提供高品质环境和服务的知名养老品牌――福彩养老集团,是国家民政部“星光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爱心护理工程”首批八个试点单位之一。
  当福彩构建的养老事业大厦越来越高、团队越来越壮大、福彩养老品牌越来越响亮时,福彩养老集团的灵魂人物――青岛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主任、青岛福彩养老集团总裁王增先进入我们的眼帘。“福彩养老亲情一家”、“待老人胜亲人”服务理念的提出,劳模精神、劳模团队的养老服务品牌的建立,不拒绝每一位老人、一站式养老的人性化服务,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平台的搭建……都是他独特创新的养老理念,都倾注了他拳拳的扶老心。
  近日,记者带着有关福彩养老的话题采访了青岛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主任、青岛福彩养老集团总裁王增先。
  
  记者:众所周知,青岛福彩中心作为全国福彩系统的排头兵,连续6年位居全国同等城市销量冠军,历年销售各类彩票50亿元,筹集公益金17亿元,资助社会公益项目5000多个,是青岛市民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公益品牌。请问福彩中心是出于什么想法把这个公益品牌做到了养老事业上来?
  王增先:中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事业作为解决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适应了老龄化发展的形势,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共产党亲民爱民的理念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从2001年10月起,青岛福彩中心在积极践行民政部“星光计划”的同时,秉承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适时实施了青岛福彩品牌延伸战略,高标准、高起点组建了青岛福彩养老集团。
  
  记者:您提出福彩养老集团要引领21世纪养老的新概念,这个养老新概念是指那些方面?
  王增先:我曾先后考察过国内一些名气较大的养老院,但实际状况让人失望,现在亟需建立全新的养老产业,也针对一些人认为养老就是简单地为老人找一个住处的错误观点,因此,福彩养老要树立21世纪养老的新概念,即养的概念,要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发展;养的原则,要从经验养生到科学养生发展;养的目标,要从追求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化;养的意义,要从安身立命之本向情感心理依托转变。
  
  记者:本着这个养老的新概念,福彩养老集团又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王增先:面对日益扩大的社会化养老需求,我认为应当有星级宾馆、星级服务的养老公寓,也应有适合普通老人的养老公寓。于是,我们将养老市场细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需求层次,先后建设了龙德路福彩南山敬老院、镇江路福彩老年公寓和南昌路福彩老年公寓、青岛福彩爱心护理院、青岛福彩南九水路长者休养中心、东部爱心护理院等养老机构,构筑青岛养老高中低档的多元化、全方位经营格局,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老人的需求。现在人们看到的福彩养老集团是一个管理规范化、结构多元化的综合养老机构。
  
  记者:现在青岛福彩养老集团的品牌越来越响亮,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认可,成为青岛福彩中心又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公益品牌,福彩养老的品牌是如何做起的?
  王增先:养老的品牌要靠服务来打造,没有服务的养老品牌是做不到理念的。福彩养老集团在成立之初,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服务品牌“待老人如亲人”。但我们发现“待老人如亲人”离真正的血缘亲情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情感上的细小差距就会带来实际服务上的巨大差距。 于是我们又提出“待老人胜亲人”,要求对老人的关爱要超越血缘亲情,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但是人到老年,身体、心理和性格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必须以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包容老人们“怪僻”的行为和脾气,于是有了福彩养老服务理念的更高层次的提升――“亲情无限”。“无限”毕竟是一个略有模糊的概念,因此福彩养老集团的服务品牌最终确定为“福彩养老亲情一家”。
  “亲情一家”意味着福彩养老集团就是老人的家,老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做到亲情一家人,不仅要将老人像父母一样看待,还要不是儿女胜似儿女,让老人在福彩养老集团里既享受到家的温暖、儿女的孝心,还要不存在家的烦恼与纠纷,过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现在,老人们从不愿意住老年公寓,到不愿意离开,甚至过年仍有3/4的老人愿意留在福彩养老公寓过,子女想接都接不走。有的老人除夕夜吃完年夜饭,不顾儿女的劝阻,自己打车跑回来,有的干脆表示以后过年过节就在公寓过,哪里也不去。几乎所有的儿女都搞不明白,福彩养老怎么会有这么大魅力,公寓里真比家里更温馨、更让老人留恋?
  
  记者:除了拥有一流的服务之外,福彩养老在硬件方面又为老年人做了哪些人性化的服务?
  王增先:老年人的入住应该是无障碍工程,这就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究竟适合什么样的硬件服务。福彩养老集团遵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和配置硬件设施,无处不体现着对老人的关爱,将对老人的无限亲情融入到为老人建造的环境中,为老人在养老集团的衣、食、住行打造一个无障碍空间。
  青岛福彩养老集团注重在硬件设施上投资,房间宽敞明亮,装潢装修高档雅致,集中供热、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等各种设施齐全完备,堪称一流。但是硬件的高档化首先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迎合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只有如此,高档化才是不过时不落伍的,否则高档化就失去了意义。对于老年公寓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是一句话那样简单,而是要按照老年人的特定需求点点滴滴来打造,我们的团队为这点点滴滴动足了脑筋,倾注了最深切的情感,人性化设计的各项设施使老年人生活在一个无障碍的空间里。
  
  记者:您认为养老工程要不拒绝每一位老人,养老院要实行一站式养老,福彩养老集团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做的?
  王增先:养老院不仅要接收能自理的老人,还要接收不能自理的老人,也要接收临终老人,福彩养老集团要办成这样的一站式养老,不拒收那些不能自理的老人,更不能让老人在不能自理后再迁出养老院。一方面,要为健康老人提供生理、心理、健康、娱乐的需求服务,另一方面要为患病老人或肢体、器官功能障碍的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福彩养老院为入住的老人建立爱好档案,一对一投其所好地进行照顾,最大程度上使得老人不再孤独,远离对医院的恐惧,充分享受家的温暖和最佳的护理康复理疗。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福彩养老院在环境布置上细致到了每一个细节,除考虑到配套服务外,还考虑到了与老人的充分接触、感情交流,从精神上给老人慰藉。使老人在人生剩余的旅途中提高生命质量,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生命的尊严。
  
  记者:青岛福彩养老集团在中国养老行业中第一家引进劳模精神、造就劳模团队,这种劳模精神、劳模服务对于打造福彩养老的服务品牌以及在福彩养老的老人晚年生活有哪些影响?
  王增先:青岛福彩养老劳模服务的承诺:让每一位老人都享受一个受人尊重的晚年。成立四年的青岛福彩养老集团,对养老服务的打造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实践,引进劳模精神创造更好地为老人服务的氛围,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以老人为本的服务,在亲情化服务上更好地打造福彩养老的品牌――福彩养老亲情一家。而亲情化服务不是一句空话,是由无数个用心良苦的细节服务编织而成的。让劳模为老人服务,让老人在晚年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这是福彩养老的心愿。
  青岛福彩养老集团已经引进了省级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们将劳模精神带到养老事业中,通过劳模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影响员工,以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影响大家,以细致入微的服务去感动老人。福彩劳模服务的发展方向绝不仅仅是请劳模加入福彩养老,更要借此培养福彩养老自己的劳模梯队,劳模服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吸收劳模优秀的劳动奉献精神的精髓来打造青岛福彩养老集团自己的劳模队伍,是将“福彩养老亲情一家”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和拓展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福彩养老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个有力保障。
  
  记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福彩养老集团成长、发展的历程,最后请您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福彩养老集团未来的规划。
  王增先:对于未来,福彩养老最大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多建几家养老院,而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在于营造一种风尚。养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难题,需要营造一种全社会都关爱老人的氛围,不要把老人当作包袱,而是当成财富,因为人人都要老,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样的意识一旦蔚然成风,就会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家庭道德观,就会使得养老更加和谐。忧老年人之所忧,就是忧社会之所忧。青岛福彩养老集团的未来将更深入、更开阔、更富有创造性地发展,要把福彩养老的品牌做大,成为青岛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优秀养老集团,而它的突出贡献在于打造一个品牌,打造一个样板,传播一种优秀的经验,传播一种良好的社会效应,唤醒全社会的爱老敬老意识,使人们都来关爱老人,使老人安度晚年。
  另外,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伙伴城市,正在构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框架的青岛,2008年将以“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的崭新面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焦点。青岛在经济、文化、体育、旅游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增强,青岛福彩养老事业的发展如果能与国际相接轨,必然蕴藏着巨大的契机,也将奠定福彩养老事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的基石。虽然国内外制度不同,但是老龄化问题都是相同的,养老事业发展可以兼容并蓄、互相借鉴,打造养老品牌永无止境,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找差距,在缩小差距中才能早日与国际水平接轨,福彩养老事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在福彩养老集团的发展规划中,达到星级标准的龙德路福彩南山敬老院投入使用后,福彩养老集团将涉足国际养老业。养老无国籍,接受国外老人前来养老,可以吸引更多资金,使养老集团的软硬件建设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为老年人创建一片养老的乐土。
  原民政部副部长、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曾为青岛福彩养老集团题词:“服务一流敬老典范”。这句话正是福彩养老集团长期以来为老年事业服务的一种映照。就像王增先所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为了天下老人的今天,中年人的明天,青年人的后天,福彩养老集团一定要打造全国一流的养老品牌”。
  
  421家庭的一声叹息
  赵 艳
  
  “421”家庭模式,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或正在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 呈现出主流倾向。未来的30年内,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也将越来越长,必定会有更多四世同堂的“8421”家庭涌现,这种现象将会给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养老观念带来什么变化呢?
  28岁的刘兆金最近有点烦。按理说,一年前才喜得千金的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可迈入父亲行列后的生活,却让他很不适应。
  他和妻子都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旋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从小被称为“小皇帝”、“小太阳”的一代,如今突然荣升为“独生父母”,角色转换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前,小刘和妻子都是自己的工资自己花,连孝敬父母的钱都很难攒下来。但自从去年孩子出生后,他们的这点钱就变得捉襟见肘了。光是孩子的奶粉钱和日常消费,每个月就要额外支出1000多元。最让小刘头疼的是将来父母的养老问题。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他们夫妻两个将来要赡养四个老人,而且四个老人中有两个没有养老保险。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嗷嗷待哺的女儿,这让小刘夫妇陷入两难境地,所以现在小两口每天都想着如何给孩子赚钱,给父母攒钱,至于自己的生活,他俩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小刘的家庭,是现今典型的“421”家庭模式,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或正在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呈现出主流倾向。未来的30年内,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也将越来越长,必定会有更多四世同堂的“8421”家庭涌现,这种现象将会给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养老观念带来什么变化呢?
  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一种亲情养老。从前的一对夫妇,膝下至少有二到三名子女,年老后的照顾就由子女们共同承担,晚年是否幸福也全仰仗于儿女是否孝顺。但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把“421”家庭模式推到了社会主流的位置上,从前的金字塔形养老模式一夜之间颠倒过来,全都压在最下面那块砖上,一个子女扛起原本属于兄弟姐妹们同担的责任,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421”的养老问题,困扰着几代人。“4”的群体中,大多刚刚迈入老年人的行列。这个年龄段,多数人还有自理能力,就像前面提到的小刘一样,他刚刚退休的父母经常替他照看孩子。随便到哪一家小学门口看看,放学时都会有若干银发者在门口等候接送孩子。一些身体还硬朗,能帮子女照顾孩子、做家务的父母,心疼儿女工作忙,退休后主动做了子女家的服务员。“每天逗着小孙女,做好饭等孩子们回来吃,挺有成就感的。等到自己不能动弹了,再进养老院”,这是现今很多老年人的真实想法。与他们的父辈把晚年生活只寄托在儿女身上相比,留给他们的选择余地更多一些。
  “养儿防老”这个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在独生子女潮的冲击下发生动摇,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在“421”家庭中也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城市中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要子女留在父母身边照顾已力不从心,更何况目前还有不少的“4”和“2、1”是分开在两座城市生活。青岛市目前的115.2万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了42%。“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空巢老人寂寥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与儿女同住的他们,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社会负担问题,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渐渐弱化,这就要求老年人逐渐走入社会,到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这些养老机构中去度过晚年。
  医学专家说过,判断一个人的晚年是否幸福,应该从他的心态、运动、饮食以及健康方面多样考察。孤独,是每个“421”家庭里老年人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工作的繁忙让儿女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老人,别说快乐的生活,就是老年安全也解决不了;再就是运动。身体好点有老伴的还可以去户外锻炼一下,身体有病和没人陪伴的就难以坚持了;老年人吃饭都怕麻烦,子女不在时多数都是凑合着吃点,这样无法保证饭菜的多样化和营养摄取;最重要的是进入老年后人体的生理功能开始衰退,需要对健康问题特别注意,应该经常检查身体,并建立健康档案,这些都是传统家庭养老无法保障的。交流的需要、健康的需求,一些家庭难以满足老人养老的基本条件,在拥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社会养老机构中,可能更容易办到。
  
  今天买房明天养老
  庄晓蓉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把赡养老人当作一种传统美德,“倒按揭”模式不仅挑战了儿女的孝心,还是对父母给儿女留下遗产这种传统的挑战,可以说是对父母及子女两代人观念和心态的重大考验。
  老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养儿防老”,颇为经典地概括了中国最传统的养老观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已经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经使“421”家庭模式成为社会潮流;而不婚族和丁克家庭的出现,则对未来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前些日子读了一则幽默,是一个旧幽默的新版本:一名中国老太太和一名美国老太太在天堂里相遇,中国老太太感慨道:“我终于在临终前还清了房子的贷款,并且有机会在这所我喜欢的房子里度过了我的下半生,而不用像我的母亲那样等到攒够了买房子的钱也没机会享用了。”这时的美国老太太则说:“临终前,我把那所住了50年、已经对我没有什么意义的房子抵押给银行,然后我用这些钱去圆我今生的梦。我去了中国的长城,吃了法国的大餐,听了意大利的歌剧……”
  这个幽默在带给我们微笑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上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表现在消费观念上,更多的是对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的冲击――从“养儿防老”过渡到“供房养老”。
  美国老太太说的,是目前风靡发达国家的“倒按揭”养老模式。所谓“倒按揭”,又称为“住房抵押反向贷款”,是指老年人在晚年为了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或者是需要大量现金的时候,将自己的房产抵押给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来获取现金,银行或金融机构在老人搬离房屋或过世后,再将房产收回,通过拍卖等手段回笼资金。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老人已经把“倒按揭”当作安度晚年的一种有效保障。
  在中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取消福利分房起,商品房市场便一直备受关注,贷款买房几乎成为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大事。没赶上福利分房末班车的一代成为早期的“房奴”,他们大都是30岁左右贷款买房,为了减轻还贷的压力,他们的贷款期限多数选择在15年到20年,这样算来,还清了房子的贷款,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那时,这一代人的孩子基本已经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了,而他们的父母如果健在的话应该也年事已高,又是大量用钱的时候。合理安排老年生活成为这一代人面临的又一次重要选择。而“倒按揭”无疑将是一种理想化又实用的选择。
  据了解,目前“倒按揭”在中国还没有实行。据专业人士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把赡养老人当作一种传统美德,“倒按揭”模式不仅挑战了儿女的孝心,还是对父母给儿女留下遗产这种传统的挑战,可以说是对父母及子女两代人观念和心态的重大考验;另一方面,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总是希望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利润。比如在商品房价居高不下、持续攀升的形势下,各家商业银行和一些民间借贷机构积极推行住房贷款,但“倒按揭”则恰恰相反,因为房屋的使用年限是有限的,而房屋价值的评估和老人的生命预期又是不确定的,国家也没有相应的利率政策,这些因素都使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倒按揭”持谨慎的观望态度。
  好在时间可以改变一切。20年前,很少有人会想到自己将在养老院度过晚年,可是,20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人把自己的余生托付给社会养老机构;谁又敢保证,20年后的将来,“倒按揭”不会在中国大行其道呢?
  如此说来,今天的“房奴”们供养的就不仅仅是一所普通的房子,而是在播种着自己晚年的幸福和希望呢。

相关热词搜索:和谐 七彩华龄映 七彩华龄映和谐等 黄岛区七彩华龄网 七彩华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