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树缘”】歪脖子树代表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最伟大的教育家。   西周时期,一切文化资源都被官府垄断,由专门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而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这便是所谓的“学在官府”。
  伴随着春秋时代急剧的政治动荡、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官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逐渐被打破,“文化下移”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专以知识为生的士阶层应运而生,孔子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孔子在转益多师、博闻强记、增加个人知识积累的同时,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大力兴办私学,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诸多富有开创意义的成功探索。
  首先,孔子提出并忠实地实践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以前,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有这种资格和权利的。孔子洞察到了教育在开启人的心灵、增益人的知识、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程度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是把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兴办私学、教化学生当中。
  孔子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旗帜鲜明地提出并忠实地实践了“有教无类”的原则。所谓“有教无类”,就是对前来求学的人,不作任何的区别对待。也就是说,既不考虑其出身的贵贱,也不考虑其来自哪个国家、家境贫寒还是富裕、年龄是老还是少、智力是高还是低、性格是好还是坏,只要拜师求教,一律接纳。以出身和家境而论,孔子的学生中有高贵而富裕的贵族――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鲁国大夫,但更多的还是出身于社会下层的贫寒之人:以国籍而论,孔子的学生不仅来自父母之邦的鲁国,来自齐、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诸侯国的也为数不少,以年龄而论,有的与孔子相差不多,有的则小孔子四五十岁,更有曾点、曾参父子共同师事孔子的例子,至于智力和性格,孔子所谓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的评价本身已经足以说明他对学生的来者不拒。正是由于孔门中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所以曾经有人不解地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待,来者不拒,所以看上去很杂。这一个“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其次,孔子设计并系统地推出了“四教”的教育内容。孔子秉承开门办学的理念,把受教育的大门向一切热爱学习的人敞开,与此同时,他注意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客观需要,合理地设计和安排教学科目,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从而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君子。孔子设坛授徒,在教学内容上既有对过去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具体说来,他在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和补充,形成了“文、行、忠、信”的“四教”范式。“四教”中的“文”,即《论语?先进》所说的“文学”,相当于今天的文献学,主体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重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四教”中的“行”,是指社会政治实践,大致相当于《先进》篇所说的“政事”,重在培养学生处理政治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四教”中的“忠”,泛指道德品行,与《先进》篇所说的“德行”基本相当,重在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四教”中的“信”,是古人所谓“言语主信”的“信”,与《先进》篇所说的“言语”相对应,重在强化学生待人接物时取信于人的交际能力。可见,孔子的“四教”各有侧重而又相辅相成,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知识、能力和品德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再次,孔子发明并很好地运用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方法论主张。他认为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因而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难易程度,体现出必要的层次性。用他的话说就是:“中入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同时,孔子认为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干差万?的,故而因材施教的另一个要义便是必须找准其兴奋点,“投其所好”,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说法就反映了这一理念。总之,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智力状况、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实行因人而异的差异化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总结出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方法论心得,其字面的意思就是 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极力要表达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是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启发”一词的源头就是孔子的这句话。孔子对学生注重实行启发式教育,这方面的例子在《论语》中俯拾即是,众所周知,不必赘述。过去,一些“言必称希腊”的人极力宣扬说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首创。苏格拉底小孔子82岁,孔子死后10年他才出生,显而易见,启发式教育的发明权无疑应当归于孔子。
  孔子把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相传他有弟子三干,其中不少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举其要者,子游、子张、子夏、曾参、商瞿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学问家。尤其是子夏,他对“六经”均有精深的研究,其学生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彪炳史册者也有十数位,其中既有魏文侯这样的侯王,又有段干木、吴起、李悝、商鞅这样的出将入相的人物,还有慎到、禽滑厘、公羊高、谷梁赤等思想名流。除了上述学问家之外,孔子弟子中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里卓有建树者也不少,如冉求、子路、子贡、宓子贱、高柴、宰我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子贡。他先后在卫国和鲁国担任过重要职务,政绩不凡,还曾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诸侯,取得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外交成就、同时,他特别善于经商,擅长贱买贵卖,积聚起了千金之财,人称“富比陶朱”,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 树缘 孔子的“树缘” 孔子种的树 春的树缘上pdf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