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博闻与好学】《孔子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在亚圣孟子看来,孔子是自人类产生以来无人能够望其项背的一位大圣人,所以他发自肺腑地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意思是说,自己内心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孔子作为榜样,好好向他学习。
  的确,孔子有着常人无与伦比的颖悟和智慧,有着对自然万象和社会历史的丰厚的知识积累。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无所不知,是一位博物君子,所以一旦遇到什么困惑,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向孔子请教,而孔子也每每会让前来请教的人满意而归。
  《国语?鲁语》等记载,鲁国的季桓子在自家院子里挖井,不料挖出一只泥制的盛器――土缶,而土缶中有只羊。季桓子让人去向孔子询问究竟,并故意说:挖井挖出了一只狗,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当即回答道:据我所知,应该是只羊。我听说,山上的怪物是夔和魍魉,水里的怪物是龙和罔象,土中的怪物是?羊。
  楚昭王乘船渡江,有个其大如斗的东西径直撞向昭王乘坐的船,并且滚落进了船里。众人都不知道这个东西为何物,昭王就差人请教孔子。孔子听了来者的描述,立刻告诉对方:这个东西名叫萍实,可以剖开来吃。曾经有个说法,就是只有霸主才能得到它,因而是个吉祥之物。孔子的回答不仅使楚昭王认识了萍实,还获得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其间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有些凶猛的鸷鸟相继降落在陈国统治者的宫廷前死掉了。观察得知,这些鸷鸟身上被?木杆的箭穿透,而箭头是石头做的。陈国人不明就里,于是来请孔子释疑解惑。孔子回答说:鸷鸟是从遥远的北方飞过来的,身上的箭是北方的肃慎族人的箭。周武王的时代,开始和周边各民族相互来往,这些民族纷纷把自己的本地的特产献给周朝,其中肃慎族贡献的就是?木杆的石箭。武王在长女大姬嫁给被封在陈地的虞胡公时,就以肃慎之箭相赠。假如让人去国家的府库中寻找,应当能找到它。陈国国君将信将疑,派人去找,果然在一个金属匣子里找到了,而且和孔子说的一模一样。
  说到鸟,有必要提及有神鸟之称的商羊。商羊是一种单足鸟,故又名“一足鸟”。某年夏天,有只商羊落在了齐国的宫殿门前,张着翅膀跳来跳去。齐国人不知道此鸟为何物,见它怪模怪样,就报告了国君。齐国国君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这种鸟叫商羊。曾有这样的童谣,说是“天将大雨,商羊起舞”。请赶紧通知老百姓抓紧时间整修沟渠,天就要下大雨了,不做好相应的准备,恐怕要遭受水灾。齐国人照孔子说的做了,不久之后果然暴雨如注,且持续了:很长时间。许多国家都遭了水灾,惟独齐国安然无恙。
  鸟中的商羊是一足鸟,兽类中的夔也被不少人认为是一种一足兽。《韩非子》记载,一次,鲁哀公曾向孔子求证道:我听说夔这种神兽只有一足(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解释说:不是这么回事。夔这种神兽并非只有一只脚。它是一种凶猛暴躁的动物,人们都不喜欢它。尽管如此,它仍能免于人们的残害,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特别信诚。人们觉得夔有这么一个优点也就很不错了,是说一而足,而不是说只有一足(一只脚)。
  孔子不仅通晓山川鸟兽的知识,而且对天象也颇有研究,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天文学家。有一次,晴空万里,孔子带领部分弟子外出,行前他嘱咐弟子子路带好雨具。上路后不久,天空忽然鸟云翻滚,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弟子们对自己的老师由衷钦佩,不禁问道:您是怎么知道天要下雨的?孔子解释说: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月亮靠近毕星旁,大雨滂沱水汪汪。昨天晚上月亮正是处在毕星的方位上,因此我知道今天要下大雨。两天过后,月亮再次靠近毕星。次日外出,子路提出携带雨具,孔子制止。果然一天无雨。子路感到费解,特地向孔子请教。孔子告诉弟子说:前一次月亮靠近的是毕星的阴面,所以预示着有雨;这次是靠近毕星的阳面,当然就不会下雨了。
  古代典籍中有关孔子为时人解释天地自然、历史社会形形色色疑难问题的记载非常繁多。
  那么,孔子何以能够达到学识如此渊博的境界呢?其实,孔子也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他自己曾经明确说过:“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是说,孔子把自己的博闻,归因于对知识的强烈爱好和如饥似渴、勤奋不懈的学习研究。孔子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他还告诫弟子:君子不要追求吃得多么饱、住得多么舒服,而应该少说多做,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去效仿,改正自身的不足,这样做了,就算得上好学了。孔子对自己的好学很是自负,曾经毫不客气地说:有10户人家的地方,肯定能找到像我一样的忠信之士,但是若想找到类似我的好学之人,可就非常困难了。
  孔子把获得知识和学问看得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字面的意思是说早晨获得了真理性的知识,即便晚上离开人世也不觉得遗憾,而其实质,在于表明了一种“生命诚可贵,真知价更高”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追求。
  孔子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几十年如一日向一切可以求教的人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孔子虚心受教的虔诚态度。他的老师,史有明载的就有道家创始人老子、精通古代官制的郯子、古琴家师襄、音乐家苌弘等等,而根据“入太庙,每事问”等描述,可知做过孔子一时之师、一事之师的,肯定不计其数了。孔子真正达到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境界。可以说,是好学不倦的精神和毅力造就了孔子知识的渊博,使他成为傲视群贤、彪炳千古的博物君子。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 好学 博闻 孔子的博闻与好学 孔子好学的故事 好学的孔子200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