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堂:挥洒色彩,情景交融】大学设计色彩图片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人说:十年磨一剑,袁玉堂并不这样认为,“一生磨一剑,特别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更是如此。”他这样表示。袁玉堂的水彩画,任行家里手还是外行篱瞅,怎么看都不能不说它的内在精神倾向都是地地道道中国的。30年前怀揣着300块钱游历中国南北、―个数十年来全心痴迷于绘画、一个长年深居崂山、艺术早诣旨颇深的艺术家,让我们跟随他走过的痕迹,了解他不同寻常的艺术人生。
  与水彩艺术结缘
  与大多数画家一样,袁玉堂自幼便喜爱画画并展现出绘画天赋。儿时,受邻居大哥影响,他用铅笔画动物,之前从未画过画的袁玉堂竟然画得比邻家哥哥还要好,这让他备受鼓舞,之后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小学毕业的时候,袁玉堂听邻居说青岛第二十中学的美术老师非常好,心中向往绘画的他毅然报考了第二十中学――他是奔着美术老师邓延涛去的,在那里他加入了美术组,跟着老师学习绘画。
  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袁玉堂一直努力学习,刻苦用功。为了画画,袁玉堂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竞至一年画的画以麻袋计数,这些艰苦练习为以后水彩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学毕业后,正赶上十年文革动乱,袁玉堂在别人大搞串联、批斗、闹革命的时候,他在自己的小屋里潜心画画。画纸用完了就用报纸画,水彩纸洗掉了再重新画。功夫不负有心人,1969年他的作品《化工之晨》参加了青岛市第一届职工美术作品展,与其他入选作品在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举办展览。10年文革期间,袁玉堂竞利用各种机会,画了三十多麻袋画。
  创作风格渐成
  对于―个创作者而言,艺术不是闭门造车,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和给养,需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若成为大家,必需广学博猎、开阔眼界,才会开辟出更为宽广的艺术道路。因此,大抵―个画家为了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会不辞千辛万苦,到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袁玉堂也是如此。
  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青岛第十一中学美术教师的袁玉堂,感觉到当时的生活、绘画环境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绘画创作,要想在绘画方面有所突破,必须要走出去、必须要有变化,幸运的是,袁玉堂的想法也得到十一中学校领导支持。于是,袁玉堂东借西挪,凑了300块钱,一个人踏上了探访自然之程。他从青岛出发,赴洛阳龙门石窟,经驻马店登华山,访西安,领略八百里秦川,参观三峡,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然而,探寻美的过程艰苦异常,有时行走一天,路上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但他却为欣赏到这神奇壮美的景色激动不已,为自然的造化不胜慨叹。经此之后,袁玉堂眼界得到开阔,并在采风中收集了大量创作素材,对于艺术有了新的定位。由此,他的水彩画艺术风格初现端倪。
  1998年,袁玉堂参加了浙江美院的水彩高研班,接触到更多水彩艺术大家与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探索创作中,他的作品更好地把水彩画与国画结合起来,不再是对景写生,而是加上国画观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面貌。
  展现自然大美
  袁玉堂喜欢山水,在他18岁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崂山。置身于崂山的雄浑壮美之中,便深深地爱上这里。
  1980年起,袁玉堂便开始以崂山为主题进行创作,崂山渐渐进入他的画面。2003年的时候。袁玉堂更是把画室安在了风景如画的崂山。袁玉堂说:“我认为要画好风景画,必须和大自然交朋友,认识他、不断地与他沟通。大自然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特点,要像熟悉家人―样熟悉他。40多年,我与他情结很深,每每走进他,我都会感到满足,崂山是我~的追求。”崂山的画面在袁玉堂的心中已近乎结成―体,崂山的喜怒哀乐,他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用实际行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要成为好的画家,应该自始至终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脚踏实地地创作。水彩艺术给我的人生带来欢乐,让我无尽地享受那份成就感。”袁玉堂深情地说。

相关热词搜索:情景交融 挥洒 色彩 袁玉堂:挥洒色彩 情景交融 挥洒色彩 在自由中挥洒色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