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然相反【截然相反的评估:美国眼中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中国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着自己,也影响着世界。对于崛起中的这个东方大国,世界上有各种议论,美国更是怀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关注着。7月15日,美国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的首份年度报告提出:中国正在崛起为全球性经济和军事大国,与中国的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对美国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安全问题……正因为此,关于华盛顿的对华政策到底是该“接触”还是必须进行“遏制”的争论始终就没停止过。
  进入新世纪,对中国能否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学者中不乏疑问者。
  因此,在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持乐观态度者有之,怀疑或悲观者也不少。中央情报局最新报告《2015年全球大趋势》认为:由于面临政治、社会和经济领域压力,中国的未来充满变数。人口负担过重、生态环境恶化消蚀着国内资源、地区差距扩大、金融体系的隐患及社会潜在不稳定性等都将干扰中国崛起进程。
  
  对美国意味着什么
  
  围绕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意义,美国内争论焦点在于:中国对美国是否是一个挑战。围绕此一主线,大体上分为三派。
  乐观派。中国崛起符合美国利益。过去10年,中国的发展缩小了与其他强国的差距,但与美国的差距并未明显缩小。以《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进行对比,1978年中国GDP为2000亿美元,美国为2.2万亿美元,到2000年中美两国分别达到约1万亿美元和10万多亿美元,几乎都翻了两番多。中美两国处于“同向发展”的状况,部分打消了美国对“新兴大国崛起可能挑战现存大国”的担心。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理论也认为,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赖加强,这将使中国“变得越来越愿意”遵守国际体系,即使当中国强大到“足以挑战当前的国际秩序的时候”,它已“完全服从国际秩序了”。而中国同意按规则办事,这从根本上“符合美国经济、战略和安全利益”。
  否定派。他们认为,中美在观念、制度上根本不同,历史表明这些不同“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而且“新兴大国”随着崛起日益不满足在国际体系中的现有地位,且受到现存大国挤压和威胁,因而“试图改变现状,而不是适应现存的、通常使强国受益的国际架构”。今天,中国的崛起也难免不会走历史上一战前的德国、二战前的日本和二战后的苏联的老路。近年来美国内保守主义进一步回潮,更是视中国为“潜在对手”或“战略竞争对手”。
  温和派。该派介乎前面两派之间。偏于肯定派者既肯定中国积极变化的现实,也认为中国未来发展“并不确定”,对中国能否驾驭其发展亦抱怀疑态度。偏于悲观派者既承认中国的变化,认为中国有可能是美国的挑战,同时认为程度并不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严重。这一派中不乏前政府要员甚至包括一些对华友好人士以及一些重要的偏保守的思想库学者。
  “中国虚弱论”亦可划归此派。该派认为,经济改革所释放的离心力“如此之强”,以致中国有可能“像苏联那样分崩离析”。这可能被世界其他地区认为是最好的结果,因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繁荣的中国也许会强大得难以驾驭。但亦有相当部分的美国学者认为,希望中国分裂的想法是一种危险的幻想。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最近就指出,中国的内乱同样将“演变成对美国的挑战”。因为因内战而分裂的中国将招致人道主义灾难,并引起亚洲其他地方的动荡,因而“中国的虚弱可能比强大更危险”。
  
  采取什么样的对华政策
  
  与上述对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判断相适应,在对华政策选择上,美国内也形成了不同政策主张,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
  接触政策 白宫于1993年审议通过国务院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提交的对华政策《行动备忘录》,制定了一项取代“全面对抗”方针的“全面接触”战略,提出中国的发展虽存在难以看清的变量,但美要尽可能使中国成为美国的伙伴而非对手。“接触”后来成为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的代名词。
  “接触政策”反映出这样一种认识:首先,即不论承认与否,中国崛起是一个难以阻挡的趋势,中国大国地位日益上升亦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国际政治现实。美国孤立不了中国,孤立中国只能孤立美国自己。其次,中国日益融入国际体系,将制约其“强硬”行为,因为这将威胁自身利益。再次,尽管中国的演变难以确定,但一旦适应现今国际游戏规则,那么中国可能成为一个谨慎而负责任的国际体系的成员。总之,美国需要通过“接触”政策使中国融入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确保中国崛起符合美国利益。对华接触“虽不能确保这一结果,但却是增加这一可能性的最佳选择”。
  遏制政策 尽管冷战早已结束,但美国内仍不乏陶醉于导致苏联最终崩溃的这一“战略成功”的遐想之中的人,以“遏制”一手对付中国仍有相当市场。持上述观点的人认定,美中很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所以美不仅要表明阻止中国挑战的决心,还应防患于未然,采取行动为将来可能难以阻止的冲突作好准备。
  “遏制政策”理论上包含两个占支配地位的观点。一是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它认为新崛起的大国随着其利益扩大,可能与现存的国际秩序相抵触,从而对占支配地位的霸主国家提出挑战。二是认为崛起的中国至少在东亚寻求一种地区性的霸权,并挑战它所认为的霸权和现存国际秩序。另一方面,中国有“帝国传统”,不大可能真正实现民主化,即使完成民主化过程,它也必须对日益滋长的民族主义情绪做出反应。
  遏制+接触政策 这一政策设计动机主要在于,“接触”或“遏制”都各有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方面,当中国的政策行为与美国的利益和目标发生冲突时,“接触”政策“就不起作用了”。另一方面,对华“遏制”缺乏充分依据,美国内存在颇多争议,而且“遏制政策”需要地区联盟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诚恳合作,“很难形成”,是“一项实施起来非常困难的政策”。
  有鉴于此,兰德公司提出“两全”的政策选择方案――“遏制+接触”政策。即:一手继续努力将中国引入现存的国际体系;另一手为可能发生的中国对美进行的挑战作好准备。“两手”并用可以为美国提供完备的应对之策。如果中国愿意沿着美国设定的理想方向演变,“接触”将成为对华政策的主轴;如果中国大陆对台动武或谋求地区霸权,则将“自然调整”为以“遏制”为主轴;如果美国对中国未来难以确定,或者中国走中间路线,美国将注意“遏制+接触”的平衡。
  
  对论争的解读
  
  美国对华政策不可能是片面的“接触”或“遏制”,也不可能是简单的“接触+遏制”,而一直是“软硬”两手交替并用,只不过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而已。布什对华政策中一度明显表现出来的强硬色彩,决非偶然,是与美国内保守主义势力回潮得势这一大背景有关。
  9.11之后,反恐成为美国的重中之重,在反恐领域美中有着利害攸关的共同利益。布什总统在去年参加上海APEC会议与江主席会晤时强调,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美国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这种相对积极的定位为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提供新的动力。今年2月布什再度访华,进一步表示希望推进“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决心。综上所述,新世纪初的中美关系仍可在大体稳定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当然,中美关系固有矛盾不会因反恐而烟消云散,更没有理由认为反恐会改变传统地缘政治思维。9.11之后修订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刻意强调“亚太地区拥有丰富资源的竞争对手”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说明美保守势力要调整思维观念是多么困难。▲
  (文章曾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今年第2期,本刊作了删节)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中国 眼中 截然相反的评估:美国眼中的中国 截然相反的评估 美国眼中的中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