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选,“台独”大显:台湾大选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现在离台湾2004年大选已不到六个月,由于民进党的选举策略早已定调,因而这次选举可以说是“走向台独”的关键选举。若“泛绿阵营”获胜,则2008年前后,台湾铤而走险展开“统独公投”已注定无法阻挡。两岸及中美关系也必将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因此,2004年的大选,已注定将是战后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选举。由于民进党和“台联”坚持“一定要赢”,因而这次选举也必将成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选举。稍早前,台湾花莲县长补选,这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地方小选举,但因它具有“大选前哨战”的意味,因而民进党开动了整个“党国机器”投入选举,不但开出超过台币千亿的政治支票,其他更不堪的手段,例如以行政力干预地方人事,撤换地方上反“绿”的主官,用准戒严的方式宣称查贿,事实上是大批警察入驻,以造成威吓效果等,其他手段也都层出不穷。区区县长补选就已搞到这样的程度,总统大选自然会以千百倍如此的手段全力施为。在这样的形势下,2004大选的空前激烈,甚至出现人为操纵及擦枪走火的大型暴力或暴动事故,恐怕也都不能排除。
  台湾大选及政治形势,会往这个最危险的方向移动,其实也并不意外。民进党本质上乃是个“缓独”性的政党,它的思维逻辑、语言概念,以及策略运用皆“独”,但因它2000年大选是靠着国民党分裂、连宋并立,遂得以39%的选票侥幸获胜。这种“少数执政”的局面,使得陈水扁在就职的初期不得不在表现方式上有所闪烁,言与行相互矛盾。但随着2001年底立委选举,民进党继续成长,而李登辉的“急独”政党“台联”成立后,台湾内部的政治生态已告丕变,向“独”移动的潜力趋于增强。由于陈水扁的执政表现欠佳,而连宋已合,2004年大选已成对决态势。这意味着陈水扁的得票率必须由上次的39%增加到超过50%,始能连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急独”施加压力的作用也当然增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选举方式也自然出笼。在最近这段期间,台湾开出政治支票之多,令人匪夷所思。而从一连串的动作,如李登辉表示“中华民国早已不存在”,民进党与“台联”发动“正名改国号”游行,陈水扁说“如果不以国家总统身份,也一定带外甥参加”,一直到要修改历史教科书,把清史和民国史改列世界史,“中华民国”则自然在台湾历史里被蒸发,再加上公投问题,整个“泛绿”已不再遮掩地往“急独”之路走去。
  这样的发展在“独派”的思维逻辑里有三个理由:
  其一,乃是只有借着这种最煽情,也最极端的以“建国”为诉求的策略,才能激发台湾人的同情赢得选举。
  其二,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两岸力量互为消长,而筹码并不在台湾这一边。因此,台湾已不能“被动台独”,而要“主动台独”。而最好宣布“台独”的时间则是在2008年下一次大选前后,它可以把“台独”问题变成“民主”问题。由于北京办奥运、上海办世博,投鼠忌器,不可能对台动武。在“独派”的逻辑里,只要宣布独立而未立即引发战争,就等于“台独”成功。而后可以用“台湾国”名义活动,展开新一轮的两岸拉锯战。
  其三,“独派”认为,若台湾以公投方式而“台独”,对美国必会造成道德压力,从而使得原本就暧昧的美国的“一中政策”变为“一中一台”政策。最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我们在一中政策上保持弹性”,即是这种认知的依据。
  在这样的脉络下,2004年的大选,已注定成了“走向台独”的“圣战式”选举,当选举有了神圣的意义,动员必趋于大,手段的无所不用其极也自然可以自我合理化。2004年的台湾大选已不是一般的民主选举,而是足以影响台湾内部稳定、两岸形势,甚或整个亚洲发展方向的“划时代”选举。对“台独运动”而言,这也是必然会走的路―――任何政治运动都有一种不走到头就不回头的趋势。运动一定会有摊牌豪赌的时候,当事者也都以为自己一定会赢。2004台湾大选即是这样的豪赌。
  而今这样的豪赌格局已现。民进党和“台联”截至目前尚无绝对的胜算,它们在各类民意调查里仍输连宋大约五到十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如此重大的选举,国民党和亲民党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觉悟,它们只是被动地在打这场选战,只是以陈水扁的政绩不佳作为自己的胜利基础,而不是去型塑远景,提出新格局、新气象来创造自己胜利的本钱。当“泛绿”以打圣战的精神全力以赴,而且不择手段,甚至最后连做票都有可能的情况下,“泛蓝”那种被动的、等待的、看不出积极性的选举方式,即不无应胜而未胜的凶险。国民党和亲民党缺乏思想上的认知,不懂现代民主选举的诀窍,也使得这次选举因而变得更加悬疑而不可测。而一旦“泛绿”连任,台湾内部对“台独”即不可能再有制衡的力量,“台独”问题即会成为外部问题,而内部的摊牌也将很快变为外部摊牌。
  2004年的台湾大选,会把台湾带到哪里去?让我们等着看答案吧!

相关热词搜索:大显 台湾 大选 台湾大选,“台独”大显 台湾大选台独大显 台湾大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