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触动了西方哪根神经】 乍得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西方媒体特意选择中乍建交一周年之际继续鼓吹“中国能源掠夺论”,与近年流行的中国对非洲“新殖民主义论”同出一辙,隐藏着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图谋和冷战思维的阴魂,也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曲解和诋毁。
  
  
  “石油驱逐事件”老调重弹
  
  今年8月6日是中国和乍得恢复外交关系一周年纪念日。8月13日,美国《纽约时报》却刊登专文《中国填补空白,在乍得钻取利益》,对中国在乍得开采石油提出批评,指责中国为了满足自己对能源的极大渴求,用尽种种手段争夺乍得的石油开采权。这不过是一年前乍得“石油驱逐事件”的老调重弹。
  文章指摘中国的不是有三:一是忽视东道国人民的利益,没有如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样为石油投资设定附加条件。二是打乱了世界银行对乍得的石油援助计划。2000年,世界银行给予乍得42亿美元资助,用于铺设连接喀麦隆的出海石油管道,但设定了要将石油收益用于对抗贫穷的附加条件,包括要求用于政府开支的费用不得高于石油收入的30%。三是纵容苏丹政府屠杀其人民。这一指控将中乍建交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牵扯起来,意指中国为了维持乍得及其邻国苏丹的和平以便更顺利地开采和输出乍得石油,从而极力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纵容和支持苏丹政府,间接促成数十万人死亡。
  上述观点有推测之嫌,也与基本事实不符。早在2006年8月乍得政府驱逐美国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石油驱逐事件”中,西方媒体就曾对中国群起而攻之,试图将中国描绘为事件的始作俑者,称乍得政府此举是为中国石油公司“预留座位”。
  尘埃逐渐落定,人们终于明白了驱逐事件的主要缘由:一是乍得政府计划成立自己的国家石油公司,从而真正掌握对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当时,乍得的石油生产百分之百由外国垄断,其中美国的两家跨国公司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分别占40%、25%,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占35%。二是有关公司未能按协议交税。三是乍得政府再也无法忍受西方对乍得石油的疯狂掠夺。乍得总统代比的一番讲话典型地表达了本国人民的心声,他曾公开批评:“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孚和雪佛龙等组成的联营公司在乍得就赚取了约50亿美元,而乍得只得到区区的5.88亿。”不仅如此,据乍得政府的一份公报,自2003年该国正式生产石油以来,上述石油联营公司曾以平均每桶18美元的价格向某些特定的市场出售了5000万桶原油,尽管当时的国际原油平均价格已经超过30美元。
  
  中乍石油合作遭非议
  
  某些西方国家对中乍石油合作进行指责,无非是出于私利,因为中国的介入打破了其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
  中国公众对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的乍得并不陌生,从1972年到1997年,两国曾拥有长达26年之久的友好外交关系。乍得的石油勘探早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其后陆续发现多处油田,但由于政局不稳及战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追求低投入、高回报的西方石油公司一直未能真心实意地投资该国的石油生产。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高涨,乍得石油资源的丰富储量及低廉的开采成本激起了西方石油公司的新兴趣,美孚和雪佛龙等与世界银行合作,不惜投入血本,于2003年建成了连接喀麦隆的出海石油管道,其预计使用寿命将达25年~30年。2003年乍得开始生产石油,同年10月开始对外出口第一批原油。据世界银行统计,从2003年10月到2005年12月,乍得共出口了1.33亿桶原油。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得西方石油公司害怕更多人“染指”乍得石油业,中国的进入自然引起他们的排斥和非议。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石油)的子公司、专门负责海外油气投资业务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从本世纪初已开始进驻乍得。今年初,中石油以约2.03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加拿大能源公司在乍得的所有石油开采权益,为中乍石油合作迈出了战略性步骤。据报道,中国将在乍得修建第一座炼油厂,并可能在未来铺设一条连接乍得与苏丹的出海石油管道。
  在中乍石油合作的带动下,2006年,中乍双边贸易同比增长了33.2%,其中,乍得对中国的出口额高达2.6亿美元,而中国对乍得的出口额仅为1414万美元,巨额的顺差大大增加了乍得的国际贸易收入。乍得政府基于本国利益,于2006年恢复了同中国中断近十年的外交关系。
  
  中国“能源外交”
  的重大成果
  
  中乍石油合作是中国“能源外交”的又一重大成果。西方媒体特意选择中乍建交一周年之际继续鼓吹“中国能源掠夺论”,与近年流行的中国对非洲“新殖民主义论”同出一辙,隐藏着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图谋和冷战思维的阴魂,也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曲解和诋毁。
  “能源外交”是近年来中国外交“有所作为”政策的核心体现,其主要目的是在全球能源危机日益显见的情况下获得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最终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能源外交”之所以能够较顺利地推行,凭借的不是垄断地位,更不是严苛的“附加条件”,其本质上是合作共赢的,以合作互利、资源和市场互补为基本原则。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能源外交”不仅在非洲,而且在中亚、中东和南北美洲均能成功推行。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关于“中国能源掠夺论”的论调很可能甚嚣尘上,一味地互相指责无济于事。我们要谦虚地听取国际社会公正、理性的批评和建议,包括在中乍石油合作中应切实注意保护当地环境,力求照顾乍得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利益等。更重要的,我们还要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化干戈为玉帛”,在“能源外交”的实施过程中注意加强与其他石油投资和消费大国如美国之间的利益协调,努力促进国际合作。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最大能源消费国,拥有巨大的共同利益。目前世界原油价格持续高企并形成巨大泡沫,由能源引发的各种负面问题不断显现,不断加剧的全球恐怖主义也对国际能源运输航道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这些都为中美等能源消费大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广阔舞台。正如中国人常说的那样,在能源问题上同样是“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相关热词搜索:乍得 触动 神经 乍得:触动了西方哪根神经 触动神经 神经触动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