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未来”之间:中日之间如何面对历史和未来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战后、特别是中日邦交恢复以来表述中日关系时使用频度很高的一个关键词。涉及中日之间的历史时,人们常常用两个相互关联的时段来概括和定义。一是从古至今中日间长达2000年的交往史,谓其主流是好的;二是近代以来那一段“不幸”的历史。这里的“以史为鉴”,不言而喻特指后者。而且,它与战后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形成为前提性逻辑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在长期使用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当时的“未来”,已经流变为“现实”乃至“历史”。如战后已一个甲子,中日关系正常化也已迎来35周年,在这样一段不算很长但也不算短的、 “未来”不断衍化为“现实”与“历史”的过程中,日本人是否已经以那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为殷鉴、痛定思痛,重塑民族灵魂与国家形象了呢?对于战后日本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其国家的根本发展方向,在今天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这已日益成为一个在很多场合、特别是一些重大场合无法回避、必须直面的问题。
  由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历经了棘手的过程。直到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访问日本,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才使这一问题获得突破性进展。温总理在演讲中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持向前看,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他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他进而指出:“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正面经验或是反面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会来得更直接、更深刻、更有效,这是一个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对自己光明前途充满自信的表现。”对此,日本媒体反响强烈,认为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正式表明承认日本已就那段不幸的历史向中国道过歉了,从而使长期以来纠缠不清,使他们倍感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与此同时,温总理如下的话语,又使日本国民深感其语重心长――“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
  日本人常常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在战后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内外要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要素,则在于战后日本的广大国民对和平的执著追求,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对战争的反思。战后日本“55体制”形成以后的不少保守政客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修改作为这一道路重要保障的和平宪法,但由于广大国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坚决抵制,右翼政客们的这一图谋至今未能得逞。对此,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上述演讲中指出: “日本战后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大国和国际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一员,作为贵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支持日本人民继续沿着和平道路走下去。”在这里,即肯定了战后日本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又清楚地指明了其主体、主导力量之所在。
  温总理访日期间,笔者适值在日本游学,温总理演讲当日,即有不少日本友人打来电话,纷纷表示听后心情非常激动,对上述两点深表赞赏。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还有以下一点。即温总理所指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帮助,对此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笔者的老朋友――日本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川西重忠教授听后评价说,温总理的这一表述使日本人倍感欣慰――怀着歉意,日本人在战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了一点事情,中国人对此表示永志不忘,这种不计前嫌、是非分明的态度,令人感佩。
  在“未来”不断演进为“历史”的过程中,也即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牢牢把握住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脉搏,用高度的政治智慧不失时机地处理好有关战后日本评价诸问题,尚有诸多可为之处。

相关热词搜索:未来 历史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历史现在未来 我在未来教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