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袭击中的印度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锣鼓听音      倪 骏   中央戏剧学院   电影电视系副教授 博士      艳丽的民族服装,醇香的佐料,动听的音乐,五彩缤纷的彩旗和各种电影广告,这是我对印度的印象。11月26日,就在这样美妙的国度却发生了惨烈的恐怖袭击事件,还是在孟买,这里是印地语电影的制作中心,印度人称之为宝莱坞的繁华之地啊!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印度国际电影节依然在距离事发地只有数小时车程的城市果阿如期举行。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受邀担任本届影展的评委会主席。11月28日是陈可辛的生日,同为评委的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和法国影星凯瑟琳•德纳芙为“陈主席”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生日Party,事发之后,陈可辛的太太吴君如心急如焚,倒是陈可辛坦言,感觉就像电影《卡萨布兰卡》一样,外面兵荒马乱,而他却呆在电影的世界中歌舞升平。
  知道印度电影节,是因为一个蒙族导演朋友哈斯朝努的电影《剃头匠》,该片获得了2006年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大奖,事实上,作为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高的国家,印度的电影业相当发达,也可以说印度是世界第一电影大国,每年生产近九百部电影,是好莱坞的四倍,印度每年看电影的人次也是最多的。自1952年举办第一届电影节,印度电影节就成为亚洲最早的国际电影节。
  印度电影节的初衷,是为了让印度观众看到更多的外国片,但印度人至今只爱国产片。在印度,95%的票房都来源于本土电影,只有5%的份额是外国片。一部本土卖座影片的票房,差不多是1亿美金,跟好莱坞大片的票房不相上下。而对好莱坞,印度人仍是排斥,就算它横扫了全世界,也仍然无法在印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电影节所在地果阿,曾是葡萄牙殖民地,直到1961年才回归印度。这里的建筑、城市,透露着浓郁的欧洲风貌。不论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印度人骨子里对于传统的坚守,是非常“顽固”的,尤其在文化方面,陈可辛说:“在一些国家,英语普及度并不高,但是大家都看好莱坞片;反倒是像印度,普通民众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却没有人看好莱坞片。印度的知识分子,学习英文,却不放弃自己的文化;绝不会学了英文,五分钟就变成老外。”在电影方面更是如此,因为电影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意义重大,印度人的民族特性也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展示。印度电影导演Sehdev Kumar Gupta曾说过:“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比萨饼和诗歌研讨会。”印度这一百年来,共生产了近三万部电影。从近年宝莱坞的发展来看,印度电影成功地扮演了输出印度文化的角色。印度电影在本地上映的同时几乎就可在世界各大城市买到或租到DVD。人们经常可以通过看电影来感受印度。印度电影和影迷遍布世界各地,从拉贾斯坦的乡村,到墨尔本和西雅图,或中国影迷的网站。全球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至少从电影这个角度讲是这样的。
  因为恐怖袭击,这一次的印度电影节是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的,所有评委都被关在一栋大楼里,酒店内外均有保安把守,出入均有当地警察保护,陈可辛还比较淡定,他身边的印度影人则是慌张不已,其中一位就是在印度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地位相当于张曼玉的女星Tabu。她的朋友事发时正好在孟买的泰姬玛哈酒店,她非常焦急,立即就飞回了孟买。
  印度国际电影节还有一个目的,即鼓励亚洲的电影人推出佳作,反映电影业的新感觉和理念。印度国际电影节举办至今已成为世界电影人进行艺术交流的重要论坛,本届电影节有来自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工作者带来的200多部电影作品进行角逐电影节的各大奖项。此外,这一次电影节还有着很多中国印记,除了陈可辛的《投名状》、《如果•爱》之外,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堕落天使》、《春光乍泄》,以及台湾地区的《海角七号》、《不能说的秘密》也在印度电影节上做了特别放映。
  在印度,电影是最流行、最重要的娱乐与交流手段。有着百年历史的印度电影,至今仍然以正直善良的人与不平等现象作斗争并获胜的种种故事取悦于它的忠实观众,而在现实中,印度军警也终于制服了恐怖分子,平息了恐怖袭击事件。虽然这一次电影节因为孟买恐怖袭击事件更为全球关注,但电影节始终还是歌舞升平的繁华聚会,陈可辛也因为有了这样不平凡的亲历,才特别想说:“其实在和平年代生活久的人,未必真正懂得和平的美好,也许只是理论上的。我惟一希望的是,这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度,可以拥有和文明一样的和平。”

相关热词搜索:印度 恐怖袭击 国际电影节 恐怖袭击中的印度国际电影节 印度恐怖袭击 印度恐怖袭击事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