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家【张彭春:国民外交家和人权活动家】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张彭春(1892-1957),字仲述,天津人。他是活跃的国民外交家,抗战期间多次赴欧美开展国民外交,纾解国难;他还是杰出的人权活动家,直接参与了《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工作,为世界人权事业做出了贡献。赴欧宣传中国抗战
  张彭春从事外交工作之前一直专注于教育事业,他曾积极协助其兄张伯苓筹办了著名学府南开大学。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对外交流经验。从最初赴美留学,到20世纪20年代多次到欧美访问、讲学、募捐,再到30年代初担任梅兰芳访美、访苏剧团的总顾问等。
  1937年抗战爆发,7月28、29日南开大学遭到日军的轰炸并被侵占。由于张彭春是宣传抗日最为直率的南开教师之一,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查,他被迫连夜化装离开天津,由威海卫转南京。不久,他接受国民政府的聘任,赴英、美等国宣传中国抗战,争取国际舆论援助。其职业生涯由教育转入外交领域。
  他先赴瑞士日内瓦,与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进行数次商谈。后赴英国,1937年10月5 lj,张彭春在伦敦阿尔伯特皇家大厅发表演讲《日本对于平民的战争》,大会由坎特伯雷主教主持。在这次演讲中,张彭春向爱好和平的国际人士痛斥日本侵略军轰炸南开大学的暴行,并呼吁全世界的和平主义者全力支持中国抗战。
  1938年,张彭春返回国内,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不久,与兄长张伯苓一起出席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任参政员。此后,他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大学与国家建设》一文,收录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欧洲以外大学》中。
  
  发起“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
  
  1938年下半年,中日战事愈演愈烈,武汉、广州相继失陷于日本侵略军之手,中国寻求来自国际社会的援助显得更为重要。1939年1月,张彭春再次奉派出国从事国民外交,宣传中国的抗战,争取外援。
  1月19日,张彭春在美国发起组织“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聘请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史汀生先生为名誉会长。为壮声势,他还联络了美国30个和平团体,争取他们对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支持。
  张彭春和“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对国家民族所作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游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日经济制裁法案》以及废除了《美日商约》。适时,美国国会正在时论中立法案,张彭春听闻此讯,与“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干事毕范字邀请了若干专家起草了一份有关中立法案的草稿。4月11日,他们拜访了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毕特门,陈递他们所拟定的草案。毕特门接阅之后当即答应送交美国总统罗斯福商议,另外约定时间与毕范宇讨论草案细目。
  为了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张彭春飞赴芝加哥等美国中西部地区,在城市中心地区以及商会等重要社会机构中发表演讲,宣传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意义,直到6月20日才结束行程,返回纽约。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日益昭显,张彭春等人的努力取得了效果,美国国会逐渐倾向于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7月,美国政府终于做出了废除《美日商约》的决定。
  1939年8月1日,我驻纽约总领事馆发电外交部,称赞他的外交贡献,内称:“此次美国政府骤然取消《美日商约》,国际形势及内部党派原因虽多,而舆论方面督促政府采取积极步骤之力实大。抗战以来在美各方宣传救济工作,实促成舆论要素,‘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及张彭春博士奔走甚力。”出使土耳其和智利
  由于张彭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1940年,他回到重庆后就被调任外交部。5月,被任命为中国驻土耳其全权公使。在土耳其任职期间,张彭春参与了中国与伊拉克友好条约的谈判。
  1942年3月16日,张彭春代表中国政府(以中国驻土耳其公使身份)与伊拉克外交部长在巴格达签订了友好条约,条约规定“两缔约国同意按照国际公法原则,建立两国间外交关系”,“中国与伊拉克及两国人民之间,应至诚和好,历久不渝”。
  此前,张彭春还用英语向伊拉克皇室和巴格达大学学生做过两次演讲。在演讲中,张彭春讲述了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取得的惊人成就和持续的生命力,剖析了中国近代以来闭关锁国和固步自封带来的危害,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国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致力于向现代西方世界学习,运用文化遗产保持自身的生存并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他还将儒家思想和伊斯兰教义进行精辟的比较。由于当时中国仍在抗日战争中,张彭春在演讲中呼吁伊拉克“与我们的同盟,也是你们的同盟并肩而战。我们满怀热情地参与这场战争――一场为捍卫人类自由和尊严的战争,并为之而感到骄傲”。
  1942年5月30日,张彭春调任中国驻智利全权公使。他终日为国事操劳,不幸患上心脏病。1944年10月,张彭春辞去驻智利公使一职,任教于早年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
  
  参与起草《界人权宣言》
  
  1946年1月,张彭春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联合国创办会议,并参与了社会文化组的工作。同月,他又被任命为社会经济组的中国常任代表,并与作为美国代表的罗斯福总统夫人艾莉诺?罗斯福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
  1946年,刚刚成立的联合国决定起草一份世界人权宣言,这个决定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在世界历史上,国际社会的成员从来没成功地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者一类人、而是为不论任何地方和任何时代的所有人定义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和自由”。为了落实这一决议,共有59个国家派出代表参加宣言的起草。宣言起草委员会主席是艾莉诺罗斯福。尽管中国当时正处于内战时期,但是国民政府仍然指派张彭春参加起草工作。他在起草工作刚刚启动时即提交了自己的方案,且具相当水准,被推选为起草委员会副主席。张彭春在《世界人权宣言》起草工作中贡献良多,对宣言在联大巴黎会议上顺利通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声音不仅代表了中国,同样也代表了亚洲和全人类的共同心声。
  在人权委员会工作期间,张彭春不仅从独特的亚洲视角来看待人权问题,而且在“宣言”条文中引入儒家文化的理念,使中国对人权的观点为其他国家的代表接受。例如,“宣言”第一条即明确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其中,“良心”一词便是基于张彭春的建议,融入儒家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他还认为,“宣言”应该尽量包括所有参加国的理念,各个国家代表的任务不是减少不同国家之间的观念差异,而是尽量地相互包容。
  讨论期间,张彭春总是能用幽默的语言破解僵局,促进对话。艾莉诺罗斯福认为:“张彭春给我们大家都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因为他具有幽默感,从哲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几乎在任何场合他都能够引述机智的中国谚语来应对。”1948年12月10日,经过两年的反复讨论和不断修改,联合国大会巴黎会议最终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张彭春代表中国政府投r赞成票。
  此外,张彭春作为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议题。1946年12月,张彭春担任中国签署《联合国麻醉剂草约章程》的全权代表。1947年5月,他又担任中国签署《国际难民机构章程》的全权代表;7月,任联合国安理会中国代表。1948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的首席代表。张彭春在任期内还曾建议创办世界卫生组织。
  1957年7月,张彭春在美国新泽西州逝世,时年65岁。张彭春一生始终抱定一个信念,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他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次演讲中回忆说:“个人30年来,有时致力于教育,有时从事外交,有时也研究戏剧。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所务太广,其实一切活动,都有一贯的中心兴趣,就是现代化,也就是中国怎么才能实现现代化。”

相关热词搜索:活动家 外交家 人权 张彭春:国民外交家和人权活动家 国民外交家和人权活动家 享誉全世界的人权活动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