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一夜“突”变 突尼斯之变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从23年到28天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风景如画的中部城市西迪布济德,布瓦吉吉推着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上街了。由于现在是突尼斯的旅游淡季,因此街上的游人并不多,不过这个冬季,地中海对岸的西欧正遭受着传说中的千年极寒,布瓦吉吉期待着来“避寒”的游客能让自己的生意红火一些。
  布瓦吉吉的父亲很早便离开了人世,布瓦吉吉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年仅26岁的他尽管大学毕业多年了,但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做起了街头小营生,由于没有经营许可证,布瓦吉吉的水果摊曾多次被执法人员没收。不幸的是,布瓦吉吉这天又和执法人员狭路相逢,这一次他们不仅没收了布瓦吉吉的摊位,还在争执中粗暴地给了他几个耳光。忍无可忍的布瓦吉吉跑到市政府投诉,结果竟遭到了市政府的拒绝!布瓦吉吉彻底绝望了,在市政府的办公楼前面点燃了身上的汽油……
  “如果说眼下布瓦吉吉的死是他个人的悲剧,总有一天他的死会导致突尼斯国家的悲剧。”半岛电视台在事发之时这样评论道。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迅速、如此令人措手不及、如此富有戏剧性,以至于搅动了整个世界的神经。
  在布瓦吉吉自焚的第二天,西迪布济德爆发抗议游行,示威人群与警方发生猛烈冲突,十多人被逮捕。几天后,西迪布济德的另一名青年爬上高压电线杆自杀身亡,再度燃起人们胸中的怒火,愈演愈烈的抗议活动逐渐蔓延至整个突尼斯,并引发多起流血事件。
  素有“铁腕强人”之称的总统本?阿里态度强硬,严厉谴责“来自国外的黑手”制造了骚乱和流血事件,并表示“不会容忍这类恐怖行为”。但本?阿里的强硬措施并未起到预期效果,许多城市相继陷入无政府状态,局势几近失控。
  进入新年后的1月14日,上万名示威者涌向总统府,抗议口号也从“不要贫穷,不要失业”演变成了“不要本?阿里”――尽管在此前一天,本?阿里已软化立场,在电视讲话中拍着胸脯保证将进行“彻底而深刻”的改革,并承诺不参加2014年的总统选举。
  就在紧张局势一触即发之际,突然发生令世人大跌眼镜的逆转:本-阿里连夜“落荒而逃”,逃至沙特阿拉伯――乌干达前独裁者阿明曾经的流亡之地。“一个水果引发的惨案”竟在区区28天内,将执掌突尼斯整整23个年头的本-阿里拉下马,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戏剧性变化远不止这些。本阿里出走当晚,总理加努希宣誓就任临时总统。但是,加努希的总统宝座还没坐热乎,突尼斯宪法委员会发话了,认为临时总统应由议长迈巴扎担任。
  24小时之内三易总统,在云谲波诡的国际社会实属少见。有媒体甚至宣称,这是1979年伊朗推翻巴列维王朝和1985年大规模示威活动引发苏丹军事政变以来,中东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政府倒台事件。有人为之扼腕,也有人拍手称快,但可以肯定的是,瞬间变天并未带来局势上的转圜,即使在组建包括反对派成员在内的联合政府、宣布60天内举行大选之后,依然有不少人走上街头抗议示威。
  
  西方眼中的“模范生”
  
  骚乱在动荡的非洲并不足为奇,本?阿里倒台之所以震惊世人,恰恰是因为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突尼斯历来是政局平稳、经济发展、深受西方政客青睐的和平之地,堪称北非的一朵奇葩。
  本?阿里执政23年来积极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借助突尼斯绝佳的地理位置,大力吸引外资,成绩斐然,近年来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5%上下。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公布的全球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突尼斯稳居非洲大陆首位,优于现已加入“金砖国家”行列的新兴国家南非。据统计,大约3/4的突尼斯人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约80%的突尼斯家庭拥有自购住宅,贫困率仅为4%,全国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0%以上,横看竖看都属于固若金汤的橄榄型社会。
  突尼斯在1956年独立前属于法国殖民地,因此深受法兰西文化的影响,是阿拉伯世界最为欧化的国家,被西方当作伊斯兰国家世俗化的典范。在突尼斯,尽管阿拉伯语才是官方语言,但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几乎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许多街道、广场、公园使用的仍是法文名字。突尼斯的女性权益也高于其他阿拉伯国家,着装自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且,突尼斯还是阿拉伯世界中惟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家,这是由本?阿里的前任、突尼斯第一任总统布尔吉巴制定的,布尔吉巴和本?阿里一样曾留学法国,他的第一位夫人就是法国人。
  突尼斯一贯与西方关系密切,被认为是阿拉伯国家中少有的西方盟友,也是美国反恐战争的重要伙伴。职业军官出身的本-阿里严格打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因此突尼斯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影响较小。民选议会、民选总统、五年一次的大选……欧美国家极力在中东非洲推广的“民主元素”,突尼斯似乎一样不少,称得上是西方眼中的“模范生”。想当初2009年大选时,本?阿里威胁如果有反对者质疑投票结果的公平性,就要将他们投入监狱,奥巴马尽管对此表示担忧,但依然强调致力于继续跟本?阿里政府保持合作。
  除此之外,突尼斯还拥有积极良好的国际形象,就像非洲大地上一枝清新淡雅的茉莉花(突尼斯国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商: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最佳十国之一;生活幸福指数全球排名第29位;政局安定指数全球排名第32位;政府清廉指数全球排名第59位,优于意大利…这些光环显然是众多中东非洲国家远不能望其项背的,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其实早已暗流汹涌,而布瓦吉吉的死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不能承受之重
  
  历史的巧合总是让人不可思议。1987年,本?阿里以身体不适为由迫使已在位30年的布尔吉巴让贤,轰动一时。如同20年后的奥巴马一样,本?阿里也以“Change”(变革)之名登台执政,领导突尼斯摆脱贫困,走进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但是,在光鲜的GDP下,突尼斯实际上隐藏着致命问题――长期失衡的经济结构。在突尼斯北部和沿海地带,滨海大道、高级酒店、商业中心、休闲娱乐中心令人神往,而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落后并一直被国家所忽视,发展的不平衡让当地民众长期心存不满――这里也是最先爆发骚乱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突尼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旅游业,其中,80%的出口产品销往西欧,80%的游客又来自西欧。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洲经济复苏乏力,直接给以突尼斯沉重打击。由此衍生出的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更是比比皆是。按照突尼斯官方公布的数据,当地失业率为14%,但据说年轻人群的失业率高达52%,正是这些失业年轻人组成了此次大规模骚乱的主力军。2010年突尼斯国内物价高企,价格指数增幅超过4.5%,远高于2009年的水平。而此时 此刻,近在咫尺的阿尔及利亚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抗议食品涨价的示威浪潮。
  有分析认为,突尼斯问题的根源在于阿拉伯世界现有政治和经济体系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实际上,自突尼斯独立以来,政府与民众之间心照不宣地存在着所谓的“面包契约”――政府以稀缺的民生资源换取民众的顺从。虽然上台初期,本?阿里承诺要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不断进步的政治生活”,也曾推动过政治改革,但是这些在其巩固了权力后便偃旗息鼓了。“到1990年,在塞内加尔、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和约旦都呈现了某种程度的自由化”,亨廷顿在《第三波》一书中这样说道。然而,20年过去了,亨廷顿业已离世,本?阿里依然在台上。1998年本?阿里删除了前任制定的“终身总统”条款,民众为之欢呼,四年之后,本阿里又取消了对总统连任次数的限制,并将总统候选人的年龄上限增至75岁,此时本?阿里66岁,2009年,73岁的本?阿里第五次连任总统。据称,本阿里一直极力防止潜在的接班人出现,他的很多政治对手都遭到了逮捕或流放,许多反对党都没有合法的地位。尽管突尼斯的议会和总统选举逐渐实现了多党选举,但实际上长期把持的依旧是本阿里领导的宪政民主联盟45上一届议会选举中占据2/3席位。有人说,突尼斯实际上是一个奉行“经济自由化、政治精英化”的专制共和国。
  近乎独裁的统治导致突尼斯猖獗的贪污腐败现象,贫富悬殊之大令人发指。2010年12月“维基揭秘”网站公布了美国大量外交电文,没能如人们所意料地成为美国外交史上的9.11,却成了本?阿里政治生涯的“滑铁卢”。据悉,2009年6月的一份电文形容本?阿里家族犹如黑手党,控制着国家经济的方方面面。而在另一份电文中,美国驻突尼斯大使戈代克详细描述了总统家族的奢华生活。在参加总统女婿马泰里(这名亿万富豪曾被传是本?阿里的接班人)举办的宴会时,戈代克惊奇地发现,他的豪宅到处摆放着罗马时期的文物,一只宠物老虎在硕大的花园里游荡,客人们享用着用私人飞机从法国南部小镇空运来的酸奶……“掌权小圈圈内的贪腐日益严重,连一般老百姓都已注意到,并且民怨四起”,戈代克写道。据说,在突尼斯,只要是总统家族看上的,无论现金、土地、房屋甚至游艇,最终都得落入他们手中。尽管对于本?阿里家族的贪腐,民众早有耳闻,不过这些电文却直观地展示了大量细节,并通过社交网站广泛传播――1100万突尼斯人中有200万Facebook用户。西方媒体为此惊呼,这是世界上第一场“维基革命”。
  在众多“稻草”的压力之下,经济快速发展和独裁统治奇妙组合的“非洲之星”一夜之间轰然崩塌,本阿里昔日的西方盟友也纷纷离他而去。奥巴马公开赞赏突尼斯民众“勇敢的民主行动”。而突尼斯的前宗主国法国,两年前还坚称突尼斯是民主国家的萨科齐“坚决支持突尼斯人民对民主的诉求”,爱舍丽宫表示不欢迎本?阿里到法国避难,还冻结了他在法国的资产,并要求其在法国的亲友离境。事实上,法国态度转变实为突然,在突尼斯近一个月的骚乱中,法国外长甚至为本?阿里出谋划策,一度要求镇压抗议活动。而且本?阿里的飞机本来是要飞往巴黎的,但在最后一刻遭到法国拒绝,不得不在意大利加油后转飞沙特。尽管沙特王室声明愿意“接纳和款待”本?阿里及其眷属,但却引起沙特网民愤怒,批评当局不应为独裁者提供政治庇护。出走当天,本-阿里的亲戚试图飞离突尼斯时,更是遭到机长的拒绝和扣押,这位机长也因此被突尼斯国民赞为“真英雄”。名震全球20余年的“政治强人”一夜之间如同丧家之犬遭人唾弃,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后本?阿里时代
  
  1月17日,突尼斯联合政府成立仅一天后,四名来自反对派的部长便辞职,数千名民众再次涌上街头,突尼斯的未来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我们不接受原有的执政党成员,不管这些人是否正直,因为我们不想再冒险了!”一名突尼斯人这样解释道。在过渡政府中,除加努希继续担任总理外,国防、外交、内政和财政等重要职位均由原来的政府部长担任。临时总统迈巴扎自1997年便一直担任议长,而加努希的总理位置从1999年一直稳坐到现在。突尼斯人对这两人有多大的信心和支持度,依然是一个问号。
  那么,本?阿里留下的权力真空谁来填补?现在看来,反对派长期被排斥在政权之外,执政经验可谓为零。而突尼斯军方在这次骚乱中的态度也颇为耐人寻味。根据法国媒体的报道,突尼斯军队在此次事件中一直显示中立地位,最坏的可能是它为本阿里政权服务,但它却没有。虽然军方直到最后一刻仍宣称对总统是忠实的,但拒绝向示威民众开枪,甚至试图抑制警察对示威的暴力镇压,最终逼得本?阿里仓皇出逃。
  后本?阿里时代的突尼斯能否实现华丽转身,显然比推翻本阿里要艰难得多。如果撵走一个独裁者,迎来一个新的独裁者,那么这场政变无异于穷折腾而已。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最糟糕的情况也许是反西方力量的上台,尤其是如果西方口中的伊斯兰极端势力入主突尼斯的话,那么,为突尼斯剧变一致叫好的西方国家估计是有苦说不出了。
  除此之外,为数不少的西方媒体还将突尼斯与上世纪80年代末引发苏东剧变的波兰相提并论,迫不及待地将其比作阿拉伯世界的“格但斯克”――当时波兰政局动荡的发源地。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则显得极其慎重,除了利比亚。1月15日,卡扎菲明确表示依然承认本?阿里是合法总统,认为突尼斯人民现在就剥夺了本?阿里的权力,实在太过草率。伦敦的《中东报》指出:“也许所有阿拉伯政府正睁大眼睛,监控突尼斯情势发展。阿拉伯国家尚未爆发大规模示威的主因是群众的心理障碍,但在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之后,民怨已经超越心理障碍了。”
  无独有偶,埃及、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相继发生类似的自焚事件。有分析认为,突尼斯事件引发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震荡,因为这些国家几乎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政府官员的专制思想根深蒂固、拥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数量不断增加、经济状况艰难。像本?阿里那样长期执政的情况在中东非洲十分常见,加之现在通讯发达、网络普及,难免不让人联想其他人会不会也“揭竿而起”。比如,在开罗的突尼斯大使馆前,便有人高举横幅告诫在位30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流亡专机正在等他”。根据埃及的一项民调显示,69%的受访者认为突尼斯骚乱事件可能会蔓延至其他阿拉伯国家。不过也有不少人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其中就包括埃及外长,他认为“由于各个阿拉伯国家的国情不同,因此不会出现大范围蔓延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不少阿拉伯媒体认为,本?阿里倒台是因为太过于依赖西方。西方在最后关头抛弃本?阿里,甚至不惜落井下石,这也将对伊斯兰世界和西方的关系产生微妙的影响――目前这些国家要么为西方提供充足的油气资源,要么就是西方坚定的反恐盟友。
  如何应对后本?阿里时代的困境,突尼斯新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面临的考验刚刚开始。

相关热词搜索:突尼斯 一夜 突尼斯一夜“突”变 突尼斯的新情势 突尼斯一夜突变 组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