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革命 社交媒体:掀动“网络革命”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社交媒体不再是人们单纯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组织政治活动、发起公民运动、实施危机救助的平台。      一架直升机在头顶盘旋,“罕见事件”正在睡意正浓的阿伯塔巴德发生。飞机的噪声很讨厌,“直升飞机快滚开――在我亮出我的巨大苍蝇拍之前”。 英国媒体5月2日报道,一名巴基斯坦IT顾问日前在微博上直播了美国特种部队击毙拉登的过程,因而迅速出名。
  他名叫苏哈比?阿塔尔,在推特(twitter)网站上的微博名称为ReallyVirtual。阿塔尔称自己是一名带着笔记本电脑、暂时从纷扰中躲进山里休息的IT顾问,不过却没有享受到清闲日子。当地时间5月1日凌晨1点,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相关消息。
  接下来,他发微博说,在一次爆炸后,直升机的声音停止了。此后不久,他下线了几个小时,早晨又再次上线,将发生的事情写在微博上:“我想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直升飞机坠毁与奥巴马总统的突发新闻演讲之间有关联。”到了早上,各方情况逐渐明朗,他写道:“噢,现在我成了用博客对突袭行动进行直播却不自知的人了。”随后,阿塔尔就遭到了世界多家媒体的电子邮件和微博“轰炸”,大多都是采访请求。现在他的微博粉丝已经有1.3万名。
  最近在网络上,一段《愤怒的小鸟》视频也引起人们关注,原因是这段视频以幽默的方式解读中东变局,暗示推特在中东变局中的巨大作用。早在推特创建之初,有人曾将它比作“互联网的肥皂剧”,讽刺它是“没有内容的网站”,毫无用处。然而,经过五年的成长,尤其是在最近的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日本地震等重大危机事件中,推特已经成为数亿人的通讯枢纽,它赋予了社交媒体新的意义,正在掀起一场“网络革命”:社交媒体不再是人们单纯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人们组织政治活动、发起公民运动、实施危机救助的平台。
  
  政治运动的组织工具:正在消解的权威
  
  进入2011年后,一场“微博革命”正在西亚北非展开,反政府的民众在微博上相互联络,以示威的形式走上街头,并最终导致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的出逃,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被迫辞职,以及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动荡。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理查德?杰拉格森说,埃及的抗议者通过脸谱(facebook)和推特等社交网站及手机短信相互串联,短时间里就动员了20万人走上街头。在伊朗,反对者们利用推特不仅发布总统的选举信息,还可以约定在同一时间访问某一家政府网站,由此产生巨大流量致使该政府网站瘫痪。
  各个政权在遭遇示威后的反应是屏蔽推特、脸谱等网站,以中断抗议者的联系。但这一做法并未产生明显效果,抗议者通过第三方服务器等继续使用推特,发布信息,它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在抗议活动中发挥着作用,被伊朗政府指责为“骚乱者的话筒”。
  推特能够成为政治运动的组织工具,与其媒体属性不无关系。推特是一个低门槛并且开放的平台,只要你拥有一部手机、一个账号就可以随时登陆,寻找信息,发布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正是这种“平民化”的话语权以及对“全球化”信息的获知消解了传统媒体和政府话语的“权威性”。
  政府和传统媒体不再是发布信息的惟一权威途径,各种信息在推特上传播,并将诉求目标相同的人们聚集起来。在突尼斯事件中,官方媒体将群众示威定义为蓄意破坏或恐怖主义,突尼斯民众则在推特上找到了一块不受审查的天地,将自己对政府的失望表达出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集结成团体,一起走上街头。反对卡扎菲统治的利比亚人法里德在推特上表明自己的态度:“自从联军空袭以来,我们觉得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保护。卡扎菲只想复仇,他想惩罚每一个人,但每个人都希望政权能够尽快实现更迭。”今年2月,巴林人阿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不相信电视上播放的消息”,在爆发示威游行期间,他不断在推特上实时更新现场情况,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听到另一种声音。事实上,在也门、阿尔及利亚、巴林、利比亚,越来越多的人在推特上记录着他们国家发生的事情。
  
  危机情况下的救助手段:危难之际的生命线
  
  在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后,有数百万人登录推特等网站。根据一项统计数据,在3月7日至13日的这一周,推特的日本用户数较上一周增长了1/3,达750万人,推特已经成为地震中的救助工具,人们通过发布微博传递信息、寻求帮助。事实上,微博不仅在日本地震救援中起到了作用,在我国撤回在利比亚、日本人员等事件中,也起到了组织救援、开展救助的作用。
  一方面,震区居民可以发送预警信息,告知外界当地的情况。日本福岛的一位用户通过推特发布当地建筑等设施受到损害的消息。东京的一位用户也通过推特发布消息称,由于东京的列车被迫停止前行,他和其他乘客只能步行回家,不过人们保持了出奇的镇静和有序。另一方面,外界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微博了解情况,确认灾区亲友是否平安。在伦敦工作的英国一家唱片公司的日裔高层,在地震发生后通过推特与亲朋好友进行联系,他说:“我最初依赖于传统媒体,但推特的表现却是迄今最好的。你会发现自己可以更容易分担亲人的恐惧,拉近你与灾民以及那些关心日本的人士的距离。”
  另外,人们还可以利用微博来组织救助工作。居住在日本东部的一名英国教师在推特上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此后他收到多名志愿者申请,人数一度增加到87人。他们开展了名为“Quakebook”的项目,计划制作一系列有关日本地震的报道和照片,并以数字出版物的形式出售,所得收益将全部捐献给日本红十字会。
  除此之外,身在危险中的用户可以在推特上发出求救信息,通过网友大量转发,最终得到成功救助。顺利从利比亚返回中国的中铁十一局工作人员徐峰被称为“微博求救第一人”。他开通了名为“开心徐峰”的微博,不断通过微博来更新自己和同事在利比亚的情况,并请求国内救援,微博的转发量最多达四千多次。当徐峰更新“已经安全回国了,感谢这些天你们的关注与支持,谢谢你们!”的信息时,关注他的人都松了一口气。其实,通过微博成功摆脱危难并非今年才有的事,早在2008年4月10日,一名美国研究生在埃及拍摄罢工事件被当地警察逮捕,他利用手机在推特上发布了“被捕”的消息。这条信息被不停地转发,最后他的朋友联系上了美国国务院,国务院立即采取救援行动,这名研究生被迅速释放,并随即在推特上发布了“自由”的信息。
  微博能够成为人们的危机救助手段,在于它具有两个优势。一是网络覆盖率高。在恶劣的环境中,当电话手机失去信号、电视广播节目无法接收时,人们依然可以通过手机来登录微博,及时发出信息。二是转发率高。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帖子会及时被网友关注并转发,使求助信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得到传播。
  
  公民“良心行动”的平台:转发就是力量
  
  我国广大网友在2011年春节前后发起的“微博打拐”事件被称为一场“公民良心”行动。知名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话题,意在发动网友的力量解救被拐卖的乞讨儿童,从而掀起了网络上“解救乞讨儿童”的热潮。网友利用手机、相机,拍摄在大街上看到的流浪乞讨儿童,并上传到微博,帮助家长寻子,为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广大网友将“随手拍”的微博进行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走失孩子的相貌特征。此次行动有两万多名志愿者参与,虽然只解救了几名儿童,但却给很多失去孩子的家长以信心和希望,也体现了我国网友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责任心和热情。
  “微博打拐”是网友参与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但舆论对其褒贬不一。一方意见认为,“微博打拐”具有便捷性的特点,但另一方意见表示,“微博打拐”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网友随街拍摄提供的线索真假掺杂,如果是有效线索,则可以帮助公安机关解救被拐儿童,但若是无效线索,则会浪费宝贵而有限的人力与物力资源。
  不论人们对“微博打拐”等事件如何评价,不可否认的是,微博已经成为网民开展公民行动的平台,是社交媒体的一大进步。微博已经不仅仅是人们说“今天做了什么”的个人秀,而且也成为了“我要为这个社会做什么”的便捷渠道。“转发就是力量”已经道出了人们使用微博的意义之一。
  
  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需要的信息:自主选择的权利
  
  不论是通过微博来组织政治运动,还是展开救援,抑或发起公民运动,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在微博上,平民的话语权正在崛起,他们通过微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在第一时间获得关注。这正是微博的强大吸引力之所在。
  每个人说一句话,就足以构成微博丰富的资讯。人们不仅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还要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多个方面”,而微博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分析师说:“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推特和脸谱等社交媒体就显出威力了。几乎所有人都能通过它们发布消息,实现一对多的通讯,打破一对一通讯方式的限制。”
  微博还具有话题搜索服务,只要你搜索某个话题,就可以得到数以百计甚至数以万计的信息,这些信息表现了话题的方方面面。在日本地震中,通过微博,我们可以获得福岛建筑物损坏程度、当地食物供应情况、交通路况,甚至某家便利店前顾客大排长队的信息。
  在网络时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网络上滞后几十秒或者几分钟的新闻报道,他们在追求更快的传播速度,那就是“零时间”。微博恰恰满足了人们对“零时间”获知信息的需求。专业的媒体记者不可能随时随地待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无处不在的微博用户却可以告诉我们正在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记者”,也都有可能抢到“头条”新闻。在利比亚动乱中,班加西人萨义德3月18日在推特上发布:“从早晨开始,政府军便一直在进行猛烈轰炸,他们轰炸了所有的建筑物,学校、商店和清真寺,这是我迄今见过的最猛烈的轰炸。”穆罕默德3月20日发布推特:“在不远处,一幢政府办公大楼正在燃烧,六层办公楼几乎全部垮塌。”无疑,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为突发事件的“实况文字直播”。
  这意味着“我”选择时代的到来,是推特对新闻概念的“颠覆”。以往人们是“看媒体所报道的新闻”,而现在则是“选择我想看的内容”。推特的出现使人们具有了更多的新闻选择性,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内容,而无需被动地接受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微博是以“我”为主的,大家可以说“我”想说的话,看“我”想看的新闻,转发“我”想转发的信息,而这个“我”就来自我们中间。
  
  “网络革命”的动力:“个人中心主义”和“小新闻”出现
  
  无论是利用微博组织政治活动、发起公民运动,或实行危机救助,都体现了网络时代人们的“个人中心主义”以及对“小新闻”的需求,这是社交媒体推特可以带来“网络革命”的动力所在。
  “个人中心主义”是伴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均可通过网络发布评论和消息之后,所呈现出的“自我表达”的意愿。全球化时代,个体变成了千篇一律的“消费机器”,人们开始思考作为“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表达成为人们的强烈需求。以西亚北非动荡为例,人们在推特上发出保障民生,保护个人权利的呼声,这些声音联合起来,冲破了权威声音的压制,最终形成浩大的声势。
   “个人中心主义”还体现在人们选择的自主性。推特用户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人或组织,来实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例如,推特上具有话题的分类,如对某一话题感兴趣,就可以加入话题的讨论;新浪微博上有一小时话题榜,用户可以在共同关注的话题中找到自己的博友。
  “小新闻”是推特带来的一种新闻写作趋势,以简明扼要为主,140个字符简单明了,正好符合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使“小新闻”更具优势。一方面人们可以迅速获知核心信息;另一方面,微博的发布者也可以节约自己的时间,三言两语把事情交代清楚。
  尽管微博为人们提供便利,但微博自身也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与不足,即信息的庞杂和虚假。若要微博赢得更多人的信任,需要防止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欺骗,从而让微博成为一个真实可信的平台。

相关热词搜索:掀动 社交 革命 社交媒体:掀动“网络革命” 社交媒体掀动网络革命 社交媒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