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化解”不良债务]债务缠身化解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最近听到黑龙江电台的一则新闻,说的是齐齐哈尔市“化解乡村不良债务3亿元”。消息说:“长期以来,一些乡村盲目办企业、上项目,或为完成各种竞赛达标任务等,向民间高息举债。截至去年底,全市村级负债总额近3.1亿元,平均每村负债145.5万元,有的村集体经济已经空壳。这个问题引起了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去年9月开始,16个县区都制定方案,并抽出专人具体开展卸债减负工作。通过降息停息、追收陈欠、化转债务、资产拍卖、并村并校等有效措施,当年化解乡村不良债务2亿元,今年前8个月又化解1.28亿元。”
  显然,新闻报道的本意是在夸耀地方官们的政绩。说者有心,听者更有意,我倒觉得,仅就这些浮出水面的不良债务而言,就足以令当政者深刻反省一番。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应该“拿着不是当理说”。
  如果粗略算一下大账,黑龙江省拥有13个与齐齐哈尔平级的地市,若将3亿元的农村不良债务作为大概的平均数,乘一下子就在40亿元上下,对于这个经济增长速度长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都还不够发达的大省说来,应该承认这样的包袱确实是够沉重的。那么,这种“穷省大包袱”的怪现象到底是怎么来的?对于现实社会,这意味着什么?而且,倘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以消除不良债务的种种后遗症的话,是忙着烧高香,还是应该痛定思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正找出一条稳妥可行又不至于制约发展的路子?恐怕这几个问号才是当务之急吧。
  笔者做记者出身,约略也知道“向民间高息举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这儿把这种借贷方式叫“抬钱”,允诺的利息之高,估计连逼死杨白劳的黄世仁也会自叹弗如,一个“抬”字也真够形象生动的了。为什么明知风大浪险,却偏偏要趟这趟浑水?那条消息说得很明确――“盲目办企业、上项目,或为完成各种达标任务等”。我们不禁要问,“盲目”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何种心态使然?哪些既得利益者在其中浑水摸鱼了?
  我曾经到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叫呼兰的地方去采访,车子在半路上被一帮农民兄弟截住了,他们是方台镇太平村的。村里为了上面的要求,以出卖土地使用权和大肆“抬钱”为代价,建了一座颇有规模的砖厂,也就半年的工夫就开始赔钱,没办法转让给了一家私营企业。人家私营企业不必说,赔钱的生意是不会做的。苦的是村民,他们的机动地都给占用了;苦的是国家银行,贷款要收回得等到猴年马月;苦的是那些“抬钱”给村里的人,本来爬窗户走后门儿的是想大赚一笔,弄不好却要血本无归。问镇里,镇里说当时就那个精神头儿,不干也得干!问村里,村里说当时红砖市场那是真好,哪想那么快就变了?
  还有,大家争相“照此办理”,最大的隐患就是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我们这儿的农村有谚云:“一等人,是支书,拆了小屋盖大屋。二等人,是村长,大事小情都到场。三等人,会计员,兜里不缺零花钱。”由此可见,广大农民兄弟对当下农村的某些社会现象是不满意的,他们对某些当权者心存疑窦,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一些“盲目”之举,对农民兄弟的切身利益造成了大面积的损害,这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上加霜”,不言自明。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家乡?但是我们需要理智而非“盲目”。我的黑土地家乡也在发生变化,水动船也动嘛。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地域等因素作祟,我们的家乡相对保守闭塞。对此我们不应忘记,在这样的基础上做事情,就不能不考虑客观实际,先学走,然后才有跑的可能。
  毛主席诗曰:“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应该就是敲给我们家乡人听的警钟吧。应当说,我们不少官员的观念中存在的“不良债务”没那么容易化解!

相关热词搜索:债务 化解 不良 如此“化解”不良债务 如此化解不良债务 西安 化解不良债权的主要途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