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发布时间:2017-02-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篇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授课时间:1课时

目标:《行道树》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次真好》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在朗读中学会抓住文眼,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手段:录音、学习卷。

教学过程

《行道树》(共20-25分钟)

一.导入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两篇短文一起朗读和正音)

正音:

冉冉(rǎn) 雏形(chú) 丰硕(shuò) 十姊(zǐ)妹

累累(léi) 繁弦(xián)急管 剔(tī)透

2.研读课文

(一)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提出问题:

a"我们是......树",本文可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第一人称,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b 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学生回答问题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1).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是什么?围绕对主旨的理解,你认为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文眼句,它的关键词是什么?(明确:哲理性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2).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3).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明确: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4).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

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5).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明确: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3.揣摩、交流语句上的疑难。

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有:

(1).第2语段中"堕落"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堕落"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它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第一次真好》(共10-20分钟)

当行道树把奉献当成是自己的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什么也是可以给予我们快乐、惊喜的呢?

二. 研读课文

1. 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

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这些"第一次"的经历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请加以概括。(明确: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两次人生经历。"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

2.文题命作"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明确: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4.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明确: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明辨是非。)

三.合作探讨

学生讨论、提问: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认为难以理解或很有意义?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课文内涵。

2.练笔:选择最精彩的"第一次",写一段400字以上的作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篇二:人教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重点: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教材分析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对蟬和贝壳这两种小动物比较熟悉,但对其蕴含的深刻哲理难以理解。因此,学习中要注意引导。

学法指导朗读;对比探究阅读

学习准备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学生对照注释了解作者小思、席慕蓉。教师可适当补充。

2、字词过关。学生初读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文,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小组交流)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步骤:个人——小组——集体)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说明: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步骤:个人——小组——集体)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说明: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当堂检测

(一)搜集有关写蝉的诗词,不少于3句。

1、

2、

3、

(二)在席慕容的《贝壳》中,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超过25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矫正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典型习题

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1~3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学习资源链接

一、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

[1][2]下一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篇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蝉》教案

学校 ,年级 七年级,学科 语文

相关热词搜索:上册 短文 七年级 课件 两篇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件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课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