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好吗_台湾经济“马上好”?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经过陈水扁执政8年的空耗,台湾经济已是积重难返,经济发展的利基几乎消失殆尽。面对产业结构升级不力的内患,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马当局刺激经济方案中的诸多治本之策旷日费时,且受制于非经济因素,很难马上奏效。
  回顾一年以来马当局的表现,应该说较为注重民生,切实履行“以经济为施政主轴”的治台理念,特别是摒弃了陈水扁时期以政治诉求主导两岸经贸关系的错误做法,实行积极、务实和开放的两岸经贸发展政策。
  但总体看,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岛内经济积弊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马当局未能实现“马上好”的预期目标。台湾经济出现大幅度衰退。
  
  
  病根在产业结构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台湾经济增长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去年第一、二季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25%和4.56%。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全球景气趋缓对岛内经济的冲击日益加剧,台湾经济景气灯号从7月开始连续亮出代表衰退的蓝灯,显示岛内景气已步入衰退,经济形势严峻。据台湾“主计处”的统计,去年全台经济仅增长0.12%,为2001年网络泡沫崩溃后的7年来最低;同时预估今年前3季经济将继续延续衰退走势。
  根据台湾证券交易所统计,去年下半年台股市值蒸发12.62兆新台币,岛内股民人均损失143.2万。后来有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推动两岸“大三通”等重大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股价才有所回升。岛内制造业从去年9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到今年3月已是连续第七个月减产。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需萎缩是台湾经济重创的直接原因。台湾是一个高度外向性的海岛型经济体,对外出口占地区CDP的65%以上。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台湾经济对外需市场的强烈依赖,因此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台湾经济受挫程度远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
  另外,作为台湾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大陆虽然保持了相对强劲的经济增长,但大陆台资企业大多采取迂回方式将产品外销到美、欧市场,因此与岛内企业同样出现了出口下降、生产减速的现象。因此未来大陆台资企业应由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导向型,只有这样,台湾经济才能充分分享未来大陆经济成长的红利。
  目前台湾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如何强化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如何实现制造业产业优势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已成为台湾现有经济结构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结构升级不力是台湾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台湾以服务业为主干、制造业占重要地位的产业结构,在1990年代支撑了10年台湾经济的稳定中速增长。但2l世纪以来,面对迅速变化的经济形势,这种产业结构对经济的支撑力量已日益削弱。
  一方面,服务业由于岛内内部需求急剧萎缩、股市长期疲弱不振、金融经营体系不断恶化等原因而出现竞争力下降、增长裹足不前的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制造业中,以半导体和面板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一枝独秀,其它高科技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而电子信息产业因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自主性不高,至今仍无法摆脱“代工”生产模式,无论在核心技术的研发还是在品牌和销售渠道开拓上都受制于美、日,无法体现高科技产业的高收益优势。
  因此目前台湾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如何强化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如何实现制造业产业优势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已成为台湾现有经济结构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复苏尚需时日
  
  面对台湾经济的困境,马当局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主要包括:“加强地方建设扩大内需方案”、“爱台12项建设”、“因应景气提振经济方案”和“振兴经济新方案”,其中以后两套方案最引人注目。
  2008年9月通过的“因应景气提振经济方案”,包括“刺激消费”、“振兴投资、加强建设”以及“稳定金融、促进出口”等3个基本政策方向,内容涵盖照顾弱势、鼓励消费、促进就业、优惠房贷、加强公共建设、促进民间投资、稳定金融和股市、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拓展出口和推动租税改革等共10大措施、41项具体做法,预计将投人补贴和减税金额1226亿。
  2008年11月,马当局提出了第二波的“振兴经济新方案”,加大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主要包括向台湾民众每人发放3600元消费券;4年投入4000亿进行全台轨道建设、公路建设、卫生下水道、老旧桥梁改建、农村再生与防洪治水建设;扩大中小企业新增投资和创业优惠,对其提供利息补贴,扩大外商对台采购;拟成立“中央都市更新基金”以推动都市更新。
  这两项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消费需求和建立消费信心,扩大民间和外商投资,增加公共投资,但需注意的是,方案中的诸多治本政策,通常旷日费时,而且往往受制于非经济因素,很难马上达到预期效果。
  为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马当局着手采取一系列专门措施来刺激进出口,其中以4年投入85.32亿的“新郑和计划”最突出。“新郑和计划”以“分散出口市场、强力拓展新兴市场”为原则,主要目标是协助厂商开拓印度、俄罗斯、巴西、中东及东盟等5大新兴市场,近期达成今年出口成长由负转正的目的。该计划自实施以来,已创造了53亿美元的出口商机。同时今年第一季台湾出口金额呈逐月增加态势,表明该计划的出口促进效应正逐步显现。
  尽管马当局出台了种种拉抬经济的做法,但仅凭自身力量显然是难以突破困境的。有鉴于此,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对两岸经贸发展采取务实、理性、开放的政策思维,在大陆不断释放善意的推动下,采取了一系列开放两岸经贸往来的举措,以“活水”计划替代“鸟笼”政策。
  去年6月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迅速恢复了海协、海基两会的正式协商,建立了制度化的协商机制,实现了两岸“三通”,启动两岸金融合作;在经济方面,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放宽,包括提高投资金额上限至60%,简化审查程序,放宽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类别限制;同时台湾还将开放陆资人台,促进两岸产业合作,一举打破投资领域长期呈现的只有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单向格局;另外台湾已将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提上协商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目前的经济困境是岛内经济多年积弊爆发的结果。陈水扁执政8年,是台湾经济失去的8年。陈水扁在执政期间,一方面,以“台独”理念主导两岸经贸关系,不断强调两岸经贸开放“威胁台湾安全”,对两岸经贸交流设置重重障碍,拒不采取两岸“三通”和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旅游等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以意识形态主导岛内经济政策,其执政重心不是围绕经济发展而是围绕政治斗争,致使财经政策摇摆不定,经济管理效率低下,短期性福利政策盛行。
  这种“政治挂帅”的施政政策,不仅造成岛内投资环境恶化,产业加速外移,岛外资本不愿-进入,产业升级转型无法进行,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而且使台湾游离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潮流,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中出现了“自我边缘化”危机,无法达成“亚太营运中心”的区域目标。经过陈水扁执政8年的空耗,台湾经济已是积重难返,经济发展的利基几乎消失殆尽。面对台湾经济的内患,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虽然马英九当局推动振兴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亦难以在短时期内提振岛内经济。
  而马政府把“拼经济”的希望过多寄托于大陆也不太切合实际。两岸协商、增加直航班次和游客人数等费时费力,很难一蹴而就。台湾的心态也需要调整,以银行业为例,一方面台湾银行要求在大陆享受“超外资待遇”,却不愿在经济上对中资银行入台比照办理,又不愿在政治上承认“超外资待遇”等于“国民待遇”,大陆方面很难全盘接受这样的条件。另一方面,民进党指责“小从陆客团是否来台,大到未来台湾股市能否上涨、台湾产业能否发展、乃至台湾人民能否就业等等,都愈来愈看中国脸色”,有损“台湾主权”,无异于“逐步投降”,考虑到台湾的政治生态,此类指责的政治后果是马政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

相关热词搜索:台湾 经济 台湾经济“马上好”? 台湾经济没能马上好 要想台湾经济马上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