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视野中的城市空间] 视觉文化空间理论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重庆,明末张献忠血腥屠蜀后,1685年只剩下不到3万人;重庆, 1937年,国民政府决议迁都到此后成了被视为生存堡垒的城市;重庆,1997年直辖至今,重庆以急行军速度加紧城市化的补课,8年来几乎再造了一个重庆的产值。这个有着复杂文化融合背景的城市在当今的文化视野又呈现出了怎样的姿态?本文以解放碑为切入点,着重讨论当代语境下的重庆城市空间的特点及规划建设中的文化诉求。
  [关键词]城市空间;解放碑;文化诉求
  
  正文
  城市是一个地理、经济、社会的空间实体,是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聚集的组织系统。在人类历史中,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空间地域实体,建筑将城市的实体空间充实起来,但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诸如特定的归属感这类需要的是城市空间来表述,可以说,建筑空间是躯壳,而城市空间是灵魂。来看重庆这座城市身上凝聚着的众多矛盾而丰富的元素:山水城市和盆景式市貌,吊脚楼与摩天大厦,码头和工业重镇,巴蜀文化与移民,直辖市和大型农村城市……这些鲜明的地方特色,即“一个地方的场所感”是以城市空间的构成为载体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总是遵循着这一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在视觉文化视野中呈现一个城市关于生存与生活的智慧。
  重庆这个山地城市在三维空间的地形概念上坚持的是努力向上发展,向天空争取空间,这就是依山而建的摩天大楼日益增多的原因,也正是这个城市空间总的发展方向导致重庆有着比二维的平原城市丰富得多的层次:有江面的视点、路上的视点、山上的视点、山下的视点等多重角度,甚至连建筑的第五立面也成为重庆城市建设要考虑的因素。这种特点带来了观察城市的多角度性,使得重庆的标志性比其他城市更为显著。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埃里克森来重庆考察时,最感兴趣的是重庆的街道,他说建筑的尺度非常独到,疏密关系以及空间的组织可称的上非常独特。但城市规划要考虑的因素和建设难题也要比平原城市多得多,由解放碑这个重庆的标志地段可以看出,一个小型的中心广场承载了太多重庆文化的理想,但狭小的空间里已无法容纳更多的设想,再加上半岛的面积限制,使重庆的商业辐射力与影响力受到了太多的制约。
  解放碑位于渝中区民族、民权、邹容三大路交汇的十字路口,通高27.5米。该建筑最初落成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为低矮木质结构,称“精神堡垒”。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建,题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今天的解放碑在大部分人眼中已屏蔽掉了其政治涵义,剩下的是广义上由大都会广场、万豪国际金融中心、重庆国贸中心、帝都广场、重庆世贸中心、重庆国际商务中心、纽约•纽约等摩天建筑群构成的一个寸土寸金的商业圈。
  弹丸之地的解放碑地区,汇集了在重庆市90%以上的国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驻渝总部,2/3以上的驻渝境外银行、保险机构,3/4的驻渝世界500强企业,以及所有的外国驻渝领事机构。解放碑更像是一个展示重庆商业文明的橱窗,一个重庆城市规划的缩影。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逼仄的街道,以及极富力道的穿堂风和日趋明显的热岛效应,毫无疑问,这样的城市面貌和上海,和香港,甚至是纽约并无区别,同样是有着极强的秩序感和冷漠的灯火辉煌,无差别的由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工业化的以钢筋水泥构成城市空间。重庆的顶级商务写字楼“纽约•纽约”是照着曼哈顿的样子建成的,但在世界上,“纽约•纽约”却不仅仅只有这两处,它好像一个象征强势经济资源、霸气、阳刚并外向到无以复加的标志,对重庆而言,“纽约•纽约”和高空360度观景台、直升机停机坪一样,寄托了对一座北美洲城市世界级影响力的向往。
  但细看解放碑,离“纽约•纽约”不远的高档消费场所美美时代百货大楼之后就是一片零落破旧的断砖残垣,当代设计师为追求自然风而运用的黑瓦重檐在这里比比皆是,擦鞋卖花的失学儿童,到重庆来讨生活的深山力夫,传统的叮当作响的补锅锔碗铺……几步之遥的距离有几十年的差距。这种对比是重庆经济发展的部分体现:一方面像注入激素般高速发展,在某些方面比肩世界先进水平;一方面刀耕火种般极度滞后,主城区的边缘地带甚至还完好保留上古遗风。独特的地理形态给重庆人带来了特别的居住方式,每个山头相对平整的地方叫做“坪”,每个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按照该区域居民的职业和社会角色形成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重庆人的居住格局是分离,使得相互之间的社区文化保持着相对独立。难以形成统一意识,总有另立山头的打算,即所谓山头文化。正是这种分离格局使超前的商业经济和农业手工业参杂在一起而又互不干扰。这种奇特的城市空间就是重庆文化的映射,犹如街头衣冠楚楚的男男女女会边走边吃串串之类的食物,在重庆这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这就是重庆很明显的视觉文化语境。
  这是一个城市空间转变的契机。由于人口向城市中心地区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交通拥挤问题、能源消耗增加、热岛效应加剧和由此引起的空气、噪声污染和交通安全事故等生态安全与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建筑成本居高不下,山多坡陡的自然环境提醒建设者只能因地制宜,重庆城市空间理想化的面貌应该是强化山地城市的天际轮廓线,让吊脚楼、缆车、过江索道、坡道、梯台、树、楼等共同构成的城市特色延续下,保留摩天大楼之间的视线通廊,避免城市内部建筑的逼窄感,杜绝见缝插针地修建,有效疏导人车流动向,让城市各区块合理契合,例如位于解放碑沧白路的洪崖洞,有一条沿江长约1.2里,以“吊脚楼”风貌为主体,通过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形成的“立体的空中步行街”。实质上,吊脚楼和摩天大厦有共同之处,都是争取到最大限度的使用空间,这是山地建筑最实用的形态。
  这种急切的扩张欲望是城市空间的文化诉求,从抗战时期的“重庆精神”到新时代对经济发展的执著,就重庆的人格精神的群体特征而言称得上是刚勇坚毅,但是这样的文化充斥于城市空间中却显现出了急功近利的一面:迎难而上急于建设各种国际大都市应有的各种设施;舆论导向一味和国际大都市进行攀比等等,但是“嘉年华”的到来真的就说明重庆和北京、上海、香港已无差距了吗?拥有“纽约•纽约”就真的和纽约比肩而站了吗?解放碑的高度发达就真的证明重庆在经济上“雄起”了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文化诉求:重庆渴望成为国际大都市,不顾全局的渴望!民间的呼声最为显著。这样的城市文化已失去了应有的清醒,过于火爆的文化氛围使城市空间犹如漂浮在辣椒与花椒熬制的根基上,有活力,有底气,更有霸气,但缺少的是稳固的思想底蕴。
  结论
  正如前文所述,重庆是有着复杂文化融合背景的城市,这种复杂性就是其城市空间多元化的根源,在视觉文化视野中,重庆是一座值得回味的城市,它不同于平原城市的线形空间,多条笔直的大道贯穿城市使其富有条理性与严谨性,不同于千篇一律的高度现代化城市,由多个狭小的多角街道组成的重庆城市空间永远耐人寻味,漫步其中,映入眼帘高密集的建筑群高低错落,没有开阔的视线,没有开门见山的直路,或许会使人觉得压抑、厌烦,但梯坎角落里异常亲切祥和且独具韵味的吊脚茶寮总会使城市空间显得具象起来,真实的城市就此展现。
  
  参考文献
  [1]《城市形态》[美] 凯文•林奇著华夏出版社 2003年9月版
  [2]《城市景观》王树忠著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1年3月版
  [3]《当代重庆简史》 俞荣根 重庆出版社 2003年9月版

相关热词搜索:视野 视觉 城市 视觉文化视野中的城市空间 城市更新视野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什么是文化遗产保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