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灵感 试论“灵感”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灵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飞跃阶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在音乐创作中,灵感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音乐思维。   [关键词]音乐创作;灵感;音乐思维
  
  最早使用“灵感”一词的是古希腊唯物主义辩证法大师德谟可利特(Democritus 公元427-347年)他说:“没有心灵的火焰,就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他也曾断言:“诗人只有处在一种感情极度狂热或激动的特殊精神状态下,才会有成功的作品。”唯心主义的鼻祖柏拉图(Platon 公元427-347年)接受了这种诗人必须迷狂的理论,而且对灵感的这种含义大加发挥,他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是天才所赋有的。柏拉图的言论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灵感=神感。这种天启神感论,长期统治着中世纪的西方文坛。
  中国古代类似“灵感”一词的用语却是十分丰富。在中国古代称之为“玄览”的思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灵感思维。老子云:“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所谓“玄览”,指得就是对天道的灵感,是人们思维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在论述“灵感”现象时,不仅术语不统一,而且内涵和外延也十分广阔,可谓五光十色、耐人寻味。一般地说,中国古人常以“灵光”、“灵犀”、“比兴”、“兴寄”、“幻真”、“灵气”、“顿悟”等词语,这是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意境地描绘“灵感”这种精神现象的用语,这些词语表明中国古代哲人对“灵感”这种现象一直都在前仆后继地猜测、描述和探求着。
  “灵感”是人类在创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不同的创造领域中,它的发生与表现也是多样的。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灵感所带来得奇特的创作灵感和谜狂,是其他行业的创造灵感所没有的。几乎所有的艺术家在面对灵感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位置降低,他们谦卑的让人觉得他们的成就似乎来自某种幸运,灵感对他们宠爱的幸运。
  因此,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也就自然少不了它的出现。它是创作构思达到一定程度的飞跃。“灵感”使作曲家们创意无限。
  一、作曲家的“灵感”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创作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如果一个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的作品将会没有灵魂,自然就不能完整地使欣赏者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
  18世纪下半叶的杰出古典作曲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到三十五岁为止所创作的作品,即使今天请最好的抄写员来抄,也难以在同样的时间里把他的作品抄完。莫扎特的创作灵感、构思和谱写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一般来说他在这三种状况下猛来灵感,进行创作:
  A、在旅途中,坐在滴滴嗒嗒的马车里沉思、遐想。马车的节奏,沿途的风光和自然景色,都会诱发出莫扎特的创作灵感一闪。
  B、酒足饭饱后一个人独自在露天的草地或花园里散步。
  C、夜深人静,无法入睡的时候。
  莫扎特是令人羡慕的,当灵感来到他心中时似乎已经是完美的作品,而不是点点滴滴的启示,仿佛他手中握有天使之笔,只要墨水还在流淌,灵感就会仍然飞翔。
  20世纪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问自己:“究竟什么是灵感?”他的回答是:“一次音乐的灵感被视为一个动机,一支旋律,我突然受到‘激发’,不受理性指使地把它表达出来。”
  在理查•施特劳斯这些热衷于标题音乐的作曲家那里,在对灵感进行“陈放”和在等待想象力进一步启示时,其实已经隐含了来自理性的判断和感悟。理性或明或暗地成为了他们叙述时对方向的选择。只有在古典主义的艺术家那里,尤其是在莫扎特那里,理性才是难以捉摸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喜欢认为莫扎特是天使的理由,因为他和灵感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独一无二的。理查•施特劳斯在面对灵感时,却强调了突然受到的“激发”。
  这里的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作曲家是不存在 “灵感”这种心理现象的。特别是那些成功作品的产生更是伴随着“灵感”的出现。同时也显示了“灵感”来到时两种不同的命运。
  二、作曲家在创作中“灵感”的产生、特点及捕捉
  (一)创作“灵感”的产生。音乐创作的“灵感”是作曲家进行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作曲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对象(作品)上。这时,意识处于十分清醒和明锐的状态,思维极为活跃。作曲家高产出高质量的作品时都是在产生“灵感”的高工作效率阶段。“灵感”的出现使久思不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常常伴随着无法形容的喜悦。唯心论者常将“灵感”看作是神灵的感应。其实,音乐创作的“灵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固有的,而是经过艰巨劳动的长期酝酿促成的。“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人的奖赏。
  音乐创作的“灵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创造长期形成的创作习惯有利于灵感的出现。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们通过长期辛勤的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情感经验。这些经验先储存在作曲家们的无意识中,只到某一天,由于偶然的缘故,这些经验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闪现在意识中。作曲家们用他们的灵感进行创作,他们将音乐的灵感以符号的形式跃然于纸上,在作品中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他们的情感使音乐涂上了斑斓的颜色,正确的、健康的心境和创作者的激情可以使听众振奋。作品的内容离不开作曲家的情感,他们在音乐活动中以自身情感为动力,有了不可抑制的创作欲望。
  (二)创作“灵感”的特征。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有突发性的特征。就是指作曲家们有意寻觅灵感,虽幽寻苦索,但也无法预计“灵感”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受何种诱因导致的不期而至的特征。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育家,严肃的学者和雄劲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塔蒂尼(Tartini Guiseppe 1692-1770),曾从梦中得到灵感。塔蒂尼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们现在所知的――《魔鬼的颤音》。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
  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有独创性的特征。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不仅要靠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而且还得借助灵感的巨大创造力,才能达到震撼人们心灵作品出现的创造目标,这就是灵感思维从功能方面表现出来的且又区别于其它思维形式的本质特征――独创性特征。
  (三)创作“灵感”的捕捉。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捕捉“灵感”是开启创作之门的钥匙。音乐创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作曲家的“灵感”可能来自于创作者的天赋,但更多的是来自长期的创作积累。没有“灵感”的音乐可能是平凡的。从一定程度上说,作曲家需要“灵感”,而要在音乐创作中获得“灵感”,除了要具备音乐创作的基本素质外,对生活的长期实践,锻炼,甚至煎熬,都是十分重要的。无数优秀音乐作品的问世都证明了这一点。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1825-1899)在理发时仍不忘作曲,经常从椅子上跳起来,走到钢琴前,坐下来弹了几段乐曲,然后记下合适的音符。他是典型的“灵感捕捉家”。
  捕捉“灵感”的另一个条件是作曲家丰富的知识与勇于创新。知识面广的人自然会对事物有更独特的见解。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在音乐上都有一定的造诣。由此可见,作曲家们不能长期的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旧的思维模式,常常束缚了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当一种创作思路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时,就要选择其它思路去尝试,这有利于“灵感”的产生。
  “灵感”出现的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存在的,尽管它有时是稍纵即失,但只要细心观察、对事物保持新鲜的感觉、不断培养个人的兴趣就会为音乐创作中的“灵感”铺平道路。“灵感”总会围绕着那些勤于思考的人。
  对于作曲家本身,一个好的作品,实际上是作曲家某次迸发“灵感”的记录。作曲家一生当中的作品高产阶段,实际上是那一段时期内极高的效率在潜意识水平内不断从“无意识――前意识――创作灵感”迸发的重复高质量创作过程。创作的源泉不仅仅为音乐带来了展现心灵语言的内容,也给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只有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不倦的思考和探求,“灵感”才会出现在音乐创作中。重视捕捉灵感,运用在有知觉阶段培养潜意识水平无意识创作能力,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H•奥斯本:《论灵感》载《国外社会科学》[M]1979年第2期。
  [2] 陶伯华 朱亚燕《灵感学引论》[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 李英华 《西方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热词搜索:试论 灵感 音乐创作 试论“灵感”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试论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浅析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