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红,和平年代的军事新闻“斗士”]和平年代的军事力量用于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时至今日,我军已走过80余载的风雨历程,中国军人创造了中国军队辉煌的历史,一批又一批的军事记者在艰难中记录下这段鲜活的历史,使我们在今天仍能清晰地感受那一幕幕壮丽的情景。细数军事记者中的佼佼者,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所定1994年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的获得者,原解放军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江永红。
  在二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中,江永红不但为我们创作了《蓝军司令》、《老山有个孙干事》等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更可贵的是,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他一直致力于军事新闻规律的探求。《新闻价值观三题》、《记者的眼光》、《稿件的内核和外壳》等文章就是他宝贵的经验总结,本文结合江永红的主要新闻作品和他本人对军事新闻采写的经验总结,简要论述他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的主要新闻理念:
  一、国家兴亡 记者有责
  江永红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尚且有责,更何况做舆论工作的记者?”他是一位心怀天下的“大记者”,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尤其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新闻记者应具有全局性的眼光,站高远望,带着部队建设和改革的大思路去写新闻,这样才能真正为现代化部队建设服务而不添乱,鼓励而不泄气。纵观其二十余年的新闻作品,主题无不是反映我国、我军建设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思潮。
  以他的成名作系列报道“蓝军司令”为例。这一系列文章咋一看似乎只是有关部队训练方法的,并不是新近的题材,然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篇反映我国军事训练领域纠正“左”的错误思潮的力作。世界军事发展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武器装备、新的战略战术层出不穷,我军却依然闭目塞听,沉醉于“红军必胜”的练兵模式中,因此适时推出这位熟知敌军、勇于挑战的“蓝军司令”,推动了全军的思想解放。又如,80年代中期,《我愿在正义的战火中雕塑成器》一文正反映了当时社会加强干部子女教育的呼声;《叫了一声“听”立了三等功》则反映了全军深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确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标准的可喜局面等等。
  二、揭露问题 有胆有识
  和平年代的军事新闻,江永红从来都不认为是用来“粉饰太平”的。我国军队建设发展的二十年也是我军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挑战的二十年,由于早年“左”的思想的影响,我军在迎接军事变革的挑战中表现出种种的不适,暴露出诸多的问题。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发现问题的人也远不至江永红一个,可是敢于揭露问题,又会揭露问题的人却并不多,这里作者之所以将他称为“斗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露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他在解决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智慧。
  1983年的《技术干部为什么当不上先进》一文指出了评先进总是将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排斥在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普遍了几十年,并将矛头直指“左”的根子; 1988年的《比比大锅菜》披露当时基层部队频繁的烹饪比赛,实际上比的是为首长服务的本领和招待贵宾的本领,并不是为战士着想,提出“比赛大锅菜”才应是题中之意;《既可恨又可爱的周大可》又将部队采购中拿回扣成风作为批判对象,讲明我们的后勤干部和工作人员一定要端正作风;1994年军报头版的《官兵合法权益应保护》反映了长期以来部队中存在的漠视官兵受法规保护的休假权利的问题,引起了一波思想观念的转变。
  三、以奇谋篇 集中一点
  江永红是一位不甘心写一般新闻的记者,将文章写出新意是他最突出的新闻理念,而写出新意,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新闻作品谋篇布局上的新颖独特,力求出彩。而他在出奇这方面最常用到的方法就是集中一点,也就是说将所有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集中到可以物化的具体一点上,再由这一点为依托展开,反映更深更大的思想内容。这样的文章既可以用集中的一点来抓住读者,使人难以生厌,又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和思想意义,诱人深思。对这一思想江永红多次提到,《“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的运用》一文中论述的比较集中和全面。
  如1995年发表于军报头版的《从收发室看“四个教育”》一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将焦点首先集中到部队人人熟悉与战士干部生活息息相关的收发室,通过收发室的变化(“收发室现在收学习资料的多了,收食品的少了”)来反映江泽民主席提倡在全军开展“四个教育”,部队贯彻有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1年军报一版的消息《床头柜里的指导员》将基层部队掀起的读书热、学习热集中反映到战士们床头柜里的变化,书多了,而且都看过。1982年的《司务长进城》将某团司务长袁明辉去南京采购来回算的精细帐这一点来展现这个“小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
  四、语言直白 感情质朴
  江永红是一名公认的具有鲜明语言风格的记者。他认为语言的学习和积累过程就是消化别人的语言,将别人的语言同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他主张“换句话说说”,来使文章脱离俗套;他建议用自己擅长的熟悉的语言写作,这样才能自然流露。阅读他的作品,读者很容易受到感染,并由衷钦佩他巧妙的语言运用,而这种巧妙却不是建立在华丽的措辞上。在他的作品中,读者更多看到的是直白和朴素,因为他坚信“愈直白愈朴素”、“白描胜过浓抹”,在《老山有个孙干事》这篇通讯中我们可见一斑,全篇没有一个形容词,没有一个感叹词,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多是短句,没有超过3000字,由此可见他的“白”。
  关于江永红语言风格更明显的体现是他的代表作《孙铁锤传奇》。对主人公的描写:“志愿兵孙铁锤,黑乎乎,壮实实,一口河南腔,今年整四十”,“他一顿能吃连队的包子24个,力气过大。在山沟当饲养员时,几只狼来叼猪,他追着狼跑,抓着一只狼崽,攥着后腿一撕两半”,“他的财富都挂在墙上,是贴满一圈的奖状”等等。江永红的新闻作品就是这样娓娓道来,毫无雕琢,却形象鲜活,感情质朴却直击每一个读者的内心。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江永红从炊事员到将军记者》,《将帅论战》,《与中国传媒高层权威对话》
  [2]江永红:《记者的眼光》,《军事记者》2003年第5、7、8期
  [3]江永红:《“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的运用》,《军事记者》2004年01期

相关热词搜索:斗士 和平 年代 江永红 和平年代的军事新闻“斗士” 军旅人生原和平年代 军事前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