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源秧歌浅谈 山西沁源秧歌视频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山西沁源秧歌,亦叫“沁源小调”,沁源人曾称之为“圪圈圈秧歌”。流行于晋东南、晋南、沁河流域以及其他地区。   【关键词】沁园秧歌;浅谈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山西沁源秧歌,相传远在明末清初即已盛行,每逢年节喜庆之时,各个村镇就有自发组织秧歌队的习惯。有的十几个人,有的几十人,也有由几个村联合组成上百人的秧歌队,他们走村串院,或村村镇镇相互交流演出。秧歌队领头的人叫“挑高手”,亦称“伞头”,他一手撑彩伞,指挥方向与队形;一手摇环铃,示意曲目起止与更换。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即兴编词,出口成歌,演唱吉庆祝福之类的词语,或用歌点令演员或曲或舞。表演者一般为四人以上的偶数,随着锣鼓点子的节奏,以“走8字”、“套剪子股”、“蛇脱皮”等舞蹈形式走场,将队形变成一个圆圈后,进行无伴奏的集体演唱,故称“圪圈圈秧歌”。这种一歌众唱形式,不知延续了多少年代,后来逐渐发展成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唱。唱的歌大都以反映男女爱情、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为内容,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加进了少量的说白,同时增进了服装、小道具,人物也比较典型化了。这个演变过程,使沁源秧歌过渡为代言体的广场小演唱形式。
  山西沁源秧歌,属多段体式的民歌小调,为民歌体与曲牌体。有三百多种曲调,现仅搜集到一百六十多首。其结构为四句式、三句式、二句式、多句式、长短句等不同曲式。四句式的最多,如《平调》、《摸牌》、《卖芫荽》、《梳妆台》、《送行》、《撒金钱》等。三句式的如《卖樱桃》、《掐蒜苔》、《三换》、《绣荷包》、《顶灯》等。二句式较少,如《高跷调》、《割莜麦》等。多句式的如《大数九》、《新四季》、《忙调》、《劈坡扭》、《大挑腔》、《大观灯》、《蹦子调》等。多句式的比较复杂,演唱时难度较大。传统的演唱三句式与四句式时,后面都要加虚字衬词,复唱尾句,俗称“回板”或“腰板”,这样就使三句式变为四句式,四句式变为五句式的结构。
  山西沁源秧歌的原词内容,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爱情、喜庆、时政等,也有反映历史故事、风物传说和其它内容的。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或悲或喜,或叙或感,都非常细腻,真切而感人。其语词以方言为主,唱词合辙押韵,五、七、十字句最多,长短句式字数的次之,也有其它句式的,无论哪种都很讲究格律。虚词衬字以“嗬嗬”、“嚎嚎”、“哈”、“哟”、“哎嗨呀咳哟”等字为最多。曲调多以原歌词的喜怒哀乐情感相融,大致分为喜悦、欢庆、倾诉、叙述、忧愁、悲愤、感慨、抒情等多种表现功能。调式以“宫、商、角、徵、羽”五声皆有,“宫”、“徵”调式最多,“商”、“羽”调式次之,“角”调式较少。其唱腔旋律起伏较大,七度八度大跳的极为常见,如《大挑腔》等曲,有时竟超过了十度,这种音调与各种节奏相结合,形成了既粗犷豪放、强悍明快,又细腻委婉,流畅动听的风格与特色。
  山西沁源秧歌的传统演唱,原没有弦乐伴奏,秧歌队过街、开场,也只是借用中路梆子打击乐锣鼓经,演唱时只有简单的打击乐小套等击乐程式。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进了中路梆子的板胡、二胡、笛子、扬琴等伴奏,但大多数秧歌队仍习惯于干唱。到六十年代,乐队才配有高音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扬琴、小提琴、大提琴、唢呐等乐器。
  半个多世纪以来,山西沁源多数的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热衷于第一线采风,一方面收集沁源秧歌,一方面在原秧歌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当今社会、更贴近生活、更加优美动听的新秧歌。有的将上下句式改写成承转合四句式曲调式,有的在秧歌前加有引子,或者改变了节奏,有的在二乐段的基础上,在民歌结尾时又回到了原来的基调上。
  近年来,山西沁源秧歌成了长治文化名城的主要亮点,文化艺术单位、各群众组织在上级党政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耗费心血扩充群众,组织人员,积极组织并整理、创作沁源秧歌,研究、探讨沁源秧歌,出版了很多珍贵的、有价值的书籍和杂志刊物与音像制品,并举办了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沁源秧歌大赛,涌现出了不少沁源秧歌创作人员和一批批十佳沁源秧歌歌手,为山西沁源秧歌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实在是令人庆幸的大喜事。目前,山西沁源秧歌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山西沁源秧歌这块培植、扶养沁源秧歌的沃土上,有更多、更好的反映新时代的沁源秧歌破土而出,驰名中外,响遍全球。
  (责任编辑:崔少梅)
  (收稿日期:2011-8-22)
  作者简介:孙树青,男,陕西省沁源县文化馆馆长。

相关热词搜索:沁源 秧歌 山西 山西沁源秧歌浅谈 沁源秧歌山西太原演出 浅谈沁源秧歌的发展与现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