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皮影的角色与行当 乐亭皮影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乐亭皮影的行当有大、小、髯、生、丑。皮影人的分类叫脚色(角色),包括大、小、髯、生、毛净、红净、花生、花小这几种。   【关键词】乐亭皮影;角色;行当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知道,京剧、评剧等戏曲种类,剧中人物分不同角色,从着装造型到唱腔念白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演员一出场、一亮相,忠奸美丑一看便知。同样,乐亭影也有角色和行当之分,只不过在叫法上有所不同。
  乐亭皮影舞台上的演员是五分像的影人,不可能有丰富的面部表情,所以皮影角色造型一直严格遵循“公忠者刻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形”的法度,乐亭影人面部分黑、红、白、绿四种颜色,黑有刚毅、憨直的意思;红表示忠贞;白表示俊美,但也表现奸滑的含义;绿表示草莽和灵怪。后来,随着演唱的改革和发展,唱腔不断充实完善,便开始分行划当。行当是传统戏曲演员分行划当的类别,也就是扮演各种人物的专业分工。乐亭皮影的行当有大、小、髯、生、丑。皮影人的分类叫脚色(角色),包括大、小、髯、生、毛净、红净、花生、花小这几种。
  “大”,饰演的是男性人物,分正、反两个方面。“大”行的称谓来源于大花脸。“大”,以面色分忠奸,黑面多刚毅忠烈,如包拯;红面属憨厚耿介之人;白面都是奸诈人物,如曹操;绿面则为草莽和灵怪。“净” 行也是饰演男性人物。“净”行的称谓来源于金代杂剧。旧时,乐亭皮影“大”行演员中曹老辅的唱功最为有名,其嗓音洪亮如钟,节拍鲜明、韵味醇厚、刚柔相济,因此,民间有“曹老辅一死――没大了”的说法。
  “小”,是影戏中女子角色的统称,等同于京剧中的旦角,也有正小、闺门小、刀马小之分。“小”的叫法来源于乐亭民间小媳妇、小姐的传统称谓。“小”的唱腔细语柔声,旧时为男演员掐嗓唱,像乐亭影界著名艺人孙品卿、邱连贺等,现在一般由女演员演唱。如《偷看家书》中的沈冰洁,《大登殿》中的王宝钏。
  “髯儿”,饰演中老年角色,“髯儿”的称谓是从古时中老年人都有长胡须而来。“髯儿”,身份不同、文武都有,依据年龄分“三尖”、“黑五绺”和“白五绺”三种:壮年为“三尖”,五六十岁为“黑五绺”,老态龙钟为“白五绺”。“髯儿”角重唱功,唱腔深沉苍劲,如《五峰会》中的曹克让。
  “生”,是饰演青少年男性人物的角色,是从书生、生员等称呼中演变而来的。在乐亭影中分文生、武生两大类:文生以唱工为主,人物可以是帝王官吏,也可以是平民百姓;武生,当属威武雄壮之人,上至朝中战将,下至绿林豪杰。“生”行唱腔高亢响亮,在说、唱技巧上要求顿挫得当、快而不乱、慢而不拖、舒展自如。清末著名乐亭皮影艺人韩增对文生形象的刻画达到了一定境界,他的演唱能把穷困潦倒的儒生的清高、无奈、颓废刻画得淋漓尽致,进而开创了“穷生”门类,为乐亭皮影生行唱腔留下了宝贵财富。
  “丑”,也称“花生儿”,年龄老中青小都有,身份高低贵贱齐备,大体分老少丑、纶巾丑、袍带丑、扎巾丑等。丑角的作用是通过插科打诨介绍剧情,促使故事发展。过去,乐亭影里的丑角都是由嗓子落套的演员兼唱,没有完整的唱腔。后来在演出中发现:一台影戏里的“花生儿”,如果唱工不硬,会使整台影失去成色。于是,艺人们便开始创造设计丑角唱腔,贡献最大的要数王华班的汤子波。汤子波原是旦角唱工演员,因气管不好,唱出来的效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于是改唱“花生儿”,并设计、创造完善了乐亭影丑行的唱腔,人称“大锦边儿”、“咳咳腔”。当时,王华班的班主蒙天本特意为他改编了丑角主唱的单出折子戏《渔家乐》、《马融下店》、《审头刺汤》等,妙趣横生,很受群众欢迎。
  乐亭皮影过去大都是连台本,人物形象较多,角色行当齐全,但现在受场地和成员的局限,演唱往 往是一人多角色、一人多行当。随着时代的进展,艺术的发展,现在,乐亭皮影演员角色与行当也逐渐统一,统称为:生、旦、净、末、丑了。
  (责任编辑:崔少梅)
  收稿日期:2011-7-2

相关热词搜索:乐亭 行当 角色 乐亭皮影的角色与行当 乐亭皮影视频 乐亭皮影唱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