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张身份证,看病不花钱]身份证办手机卡不花钱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在内地许多城市暴露出房价高、出行堵、上学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时,同为华人社会的香港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父亲来自广东、母亲生在澳门,本人长于香港的朱永璇认为,香港的公屋制度、“高质量低收费全方位”的医疗健康覆盖体系、9年免费教育和四通八达的公交地铁,基本可以让哪怕最底层的市民也能很好地分享城市的富庶与发展果实。
  
  交通管制灵活
  香港陆路交通情况良好,香港运输署功不可没。为了治理堵车,香港运输署实施了以下的交通政策――鼓励市民利用公共交通,打造铁路网为主、公交线为辅的生活圈;交通基础建设按长远规划,建设策略性主干道或分流道路;透过财政措施控制汽车增长;灵活适时的交通管制。
  香港很少见到四车道以上的马路,大部分公路都只是两车道,有些道路仅能容一辆车经过,汽车盘山而上,和另一辆车交错而过的刹那,缝隙可能要以厘米计数,不会出事故的原因与大部分道路都采用单行线设计息息相关。在香港,除了宽敞的四车道马路,大多数都是单行线。而且,香港的高架桥、双层路、回转线比比皆是,以弧形分流车辆,辅以单行线设计,确保车速够快,不易引起车辆堵塞。此外,在香港,所有道路的施工都必须遵守详细的施工规范,每开一条路线,运输署、交警和施工企业都一定要反复试开。
  不过,从根本上缓解香港交通拥堵的,还是行之有效的遏制私家车数量和发展公交系统策略。而困扰许多内地城市的出租车增长量不高和“难打车”现象,在香港也并非难事。
  
  虚报公屋判刑
  香港政府于1954年开始实施公共房屋计划,经历五十多年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迁,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房屋制度。截至2004年3月底,香港居民约30%的人口居住在香港政府提供的公屋,公屋单位的数目,也占全港房屋单位总数约三成。
  公屋的决策机构房委会自1988年就从政府中独立出来,成为自负盈亏的财政机构。政府每年会免费批出土地给房委会兴建公屋,建设、管理费用则由房委会自己解决。房委会的收入主要来自公屋租金收入、公共房屋附属的商业楼宇租金收入等。
  港人想要申请公屋,需经过三道严格的资格审核,一旦虚假申报就会被法律严惩,一经定罪,可判罚款20000港元及监禁6个月。
  而这些仅以1/4市价租给低收入阶层的公屋,虽然面积狭小,却并非人们想象中“脏乱差”的贫民窟。公屋村外观与普通商品房并无二致,多数坐落在交通便捷的位置,空气清新、绿树掩映,社区内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目前,香港52%的公屋和以后所有新的公屋物管都已外包,都是甲级保安水平。
  “在香港,不管什么角落都会有屋住。”香港房屋署助理署长何丽嫦如此解读香港公屋制度的意义,“我们不只提供一间屋,更是提供一个家。”
  1970年代,港英政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在此计划内兴建的房屋即称为“居屋”。居屋,面向的是那些买不起商品房、又不够格或不愿入住公屋的“夹心层”。如果说公屋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居屋则是经济适用房。
  为了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妥善运用,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居屋的转让、出租等行为都受到限制。房主必须先向房委会缴付补价,解除转让限制之后,才可把房子在公开市场出租、出售。
  1997年,房委会设立“居屋第二市场”,以增加居屋的流转量,满足社会对自置房产的需求。目前,香港共有10%的人口居住在居屋中。居屋确实在一段时间里解决了一部分香港人的住房难问题,也为中低收入群体向上攀援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
  
  公立医疗免费
  在香港,只要拥有香港身份证,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公立医疗。在公立医院,患者住院一天的费用是100港元,包吃住,也包药品,而根据估算,公立医院普通病房的成本每天约3100港元,成本远大于收益。这些超出病人支付部分的花销也会在账单上显示,它们是账单中政府支付的部分。一位香港浸会大学的博士在妻子产女出院后仔细看过医院的账单,发现因为自己女儿的出生,政府补贴了差不多6万港币,而他们自己,只交过750元。事实上,公立医院也可接诊非香港市民,但对那些不符合条件的病人,因为没有政府的补贴,他们在公立医院看病的花销往往比私立医院还贵。
  香港的医院分两种,公立医院直属医管局,而私立医院由卫生署管理。公立医院收费很便宜,但为了避免医生过度疲劳,除一些确需的急诊病人外,非紧急情况就诊,均需预约,因为病人较多,预约等候的时间也很长,可能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
  私立医院虽然收费高,但看病的人少,等待时间相对较短。普通人只要经济不是太困难,有个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会优先选择去私立医院或诊所看门诊,只有大病、重病、急病才会去公立医院享受社会福利。
  公立医院医生属于公务员编制,有可预期的丰厚退休金,受到廉政机构的监控,违者将受到停牌、取消退休金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在香港,没有红包,也没有药品回扣,香港医生的收入是固定年薪。香港公立医院的经费主要源于特区政府的税收,由政府通过一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提供。
  过去数十年间,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一直行之有效,并以低成本、高效益闻名世界。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成本的不断攀升,政府已经开始感到吃力,也在准备进行“医改”,寻求其他方式帮助政府负担医疗费用。
  
  选拨人才多元
  教育是香港公共开支中最大项目之一,预算约占经常公共开支的1/5,占GDP的4%。全港有582所小学、523所日间中学及61所特殊学校,相当于内地一座特大城市的学校数量。
  吸引本土以外优秀生源来港读书的原因与香港教育的竞争力相关。在《泰晤士报》2010年的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位列全球第23位,超过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分别位列第40、42位。良好的教育资源、国际视野下的教育环境都在为香港教育加分。
  强调人文关怀、批判思考的通识教育课程走进各中学,成为每个香港学生升入大学的必考科目。通识教育只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小部分,母语教学、“三三四”学制等方面的改革更是将一场教育革命引入香港社会。
  自1971年推行小学六年免费教育以来,香港的学制是小学6年,中学3年,中四、中五两年高中,中六、中七两年预科,以及3年大学。中五升中六、中七升大学之间分别有两次对学生意义重大的考试:香港中学会考(HKCEE)与香港高级程度会考(HKAL)。前一次考试之后,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其他课程或者直接就业;而后一次被喻为“大屠杀”的考试,直接关系到能否升入大学,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内地的高考。
  为了平衡考试选拔人才的单一性,教改又引入校内评核机制,运用多元化的评核模式,包括灵活的进展性评估,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估,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和学习需要。同时,删除机械式的操练、测验和考试,让学生可以投入更多时间于有用的学习活动。
  2007年9月,香港推行新的三三四学制,与内地学制相同,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本科。提早一年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间。
  
  公共政策热议
  在很多内地刚来的学生看来,香港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在于其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公共设施的充足。就连小有成就的奥运体操冠军刘璇也于2008年凭优才计划取得“三粒星”香港身份证,继李云迪、郎朗、章子怡及汤唯之后,成功申请成为香港人。
  来港3年的韩烨目前在一家治疗自闭症的NGO里做社工,香港每年大量的文化活动让她感觉非常幸福,大到国际电影节和嘉年华会,小到各种展览,门票价格都对学生优惠,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
  政府每次有公共政策出台,都会引起热烈的讨论,这种从下到上的决策过程在电台、电视谈话节目、民间论坛里屡见不鲜。走在任何一个社区,你都能从挂在栏杆上的区议员竞选横幅里感觉出来,他们鲜有喊口号的时候,更多是用具体的惠民政策来证明自己,小到为社区新建儿童游乐场,大到反对垃圾焚烧厂的兴建。
  湖景?是一片较老的屋?,相当于内地的保障性住房,而马彩霞一家就住在这里。最初来港后只能住自租的板房,几十平米的“蜗牛壳”被划隔成了一块块的床板,按铺位收取租金,之后是“等上楼”,如今终于住进了30平米的房子。虽然还是要用窗帘布做成隔间,但这里功能齐备。最实惠的是租金,一个月不到1500块。
  马彩霞很自豪地走在社区里,这里的物业都是私人公司负责,却不收任何物业费,一切由政府补贴,治安良好,因为香港的犯罪率极低,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这跟电影《古惑仔》里动不动就大规模帮派械斗的情景似乎不符,球场里也难见到收保护费的混混们。
  从肇庆来的Vivi,内地香港来回奔波,最后喉咙发炎,去预约公立医院的医生,却被告知要等至少一个星期,无奈,只得去看收费高昂的私人医生。
  对于穷人来说,在香港看病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立医疗资源捉襟见肘。有人认为,正因为政府投入医疗的资金逐年加大,保持了公立医疗系统的优势,才导致依赖它的人越来越多,政府不堪重负,想把病人和医生分流到私立医院去,以减轻负担,一般香港人却并没有能力支付,这就形成了这样奇怪的悖论。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相关热词搜索:看病 身份证 不花钱 有张身份证 看病不花钱 看病要身份证 看病要身份证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