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中的华裔面孔】娜扎华裔面孔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9?11”事件发生时,有的华裔或华人在飞机上遇难,有的在世贸大楼里遇难,也有人幸运逃离灾难,更有人因为事件中的表现而成为英雄。      “9?11”事件虽然发生在美国,但这一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却来自世界各国。在被撞毁的世贸大厦里,中资企业有18家,至少有40名华人华裔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事件中世贸大楼遇难华人已知21位,其中来自内地7人,香港2人,台湾地区9 人。华人华裔是“9?11”事件中不可被遗忘的一部分。
  华裔空姐邓月薇
  第一个报告航班被劫持的英雄
  
  华裔空姐邓月薇(Betty Ann Ong)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第一个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航班可能被劫持的求救讯息,被誉为“9?11”事件中的英雄。
  2001年9月11日早上,邓月薇在美国航空公司第11号班机上值勤,该航班起飞后不久即被恐怖分子劫持。大约8时20分,邓月薇向地面控制中心拨通紧急电话,汇报航班可能被劫持的求救讯息。在胁迫和恐怖的情况下,邓月薇坚持与地面控制中心进行了约20分钟左右的通话。在邓月薇和地面通话25分钟后,这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厦。
  尽管这位45岁华裔空姐的努力未能阻止飞机撞击大楼,但是她的通话录音已经成为“9?11”事件中最珍贵的史料之一,她的事迹被广为流传……
  “9?11”事件调查委员会称邓月薇是美国英雄。美国前总统布什、已故联邦参议员肯尼迪、国会众议员佩洛西和纽约消防局长马尔发出信函,向邓月薇的家人表达哀悼并赞誉她的英勇行为。旧金山市市长布朗将9月21日命名为“旧金山邓月薇日”。
  
  纽约州英雄曾
  一条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
  
  28岁的华裔美国青年曾?在2001年9月11日在遭袭的纽约世贸中心帮助救助伤员,结果世贸大楼在他身后坍塌,年轻的生命从此永远停留在28岁。
  曾?1972年出生于广州、1988年随家人移居美国,在距离世贸大厦两条街远的纽约银行工作。他本可以平安的活到今天,但“9?11”那天他下了地铁后,看见世贸大厦出事,立即直奔那里救人。
  曾?给妈妈打电话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事,我要去救人了”,之后在帮助救护伤者时被倒塌的大厦掩埋。
  曾?的事迹传开后,在美国各界引起轰动,《纽约时报》称他是“完全忘我的人,他的行为是真正的英雄表现”。还有人称他为“美国的英雄,华人的骄傲”。
  根据纽约的法律,凡是为纽约做过特殊贡献的人,都可以在他的出生地或居住地,以他的名字命名一条街。曾?出生在中国,居住在布鲁克林。但曾?的母亲岑娇娴希望这条街能选在纽约的华埠。她说:“因为华埠是旅游区,而布鲁克林不是。在中国城,导游们可以通过介绍‘曾?街’,把曾?的事迹告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希望曾?能成为华裔的榜样。”
  在几位华裔议员的帮助下,岑娇娴的这个愿望最后终于实现。在“9?11”三周年之际,“曾?街”终于落成。如今去纽约华埠,就能在哥伦布公园附近的电线杆上找到一块写有“Zhe ‘Zack’ZengWay”的绿底白字路牌。
  此外,美国各界也展开纪念曾?的活动。在曾?工作过的纽约银行,有一个以他命名的会议室。曾?的母校也有一个活动室是以他命名的,而他曾经以志愿者身份加入的急救车队则购买了一辆新的救护车,并冠以他的名字。
  
  华人警探伍雅倡
  “我花了一个月甄别遗体”
  
  1976年,16岁的伍雅倡合家移民到美国,开始在异乡生活。高中毕业后,伍雅倡当了兵,退伍后入读警察学校,1986 年成为纽约警察局皇后区专案组警探。因工作敬业,他在业界积累了很高的知名度。
  “9?11”早晨,和所有的纽约警察一样,伍雅倡赶紧回到工作岗位待命。警察局陷入一片混乱,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运行机制几乎瘫痪。冷静一些之后,伍雅倡和同事们组成一支十几人的队伍去了南码头,在那里等待命令,准备去现场抢救。当时那里已聚了几百名等候命令的警察。但是半个纽约已陷入瘫痪状态, 他们根本无法靠近现场。
  “第二天早晨5点,我终于到达现场,同时也接到了艰巨的任务:协助法医处理死难者的遗体。我来到位于第2大道32街的纽约大学医院验尸房。头两天,几乎没有尸体被运来,因为当时世贸大厦的废墟还在燃烧。之后越来越多的尸体源源不断地从世贸大厦废墟运过来。超过一半死难者的尸体已残缺不全,尤其是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上掉下来的几百具尸体……”
  伍雅倡说,虽然他已经做了十几年警探,经历过很多凶杀案,心理还是被当时的惨景几乎击垮。“特别是看到有的警察和消防队员的遗体上还带着去营救人的绳索时,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悲痛之极。”
  伍雅倡说:“‘9?11’过后,警察的工作量增加了许多。每一项戒备命令都必须得到更加严格的执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世贸中心已经没有了’。我想, 现在每一位纽约警察都随时随地保持着警惕。”
  
  其他华人的故事
  他们心中的伤口十年未愈
  
  2003年从纽约举家迁至南加州的杨家淦,“9?11”当天“跟着人潮狂奔”数小时逃出灾区,前后耗费十个多小时,才安全抵达城外朋友家,至今每年都会返纽约世贸遗址,怀念着遇难的一些朋友。
  在世贸大楼北栋工作的周先生,“9?11”对于他,更可说是“与死神擦身而过”。他说,自己当天睡过头,原本应7时半到办公室的他迟到一个小时。他说,当时地铁坐到一半,全车人被“请”出去,才知道工作的大楼遭飞机撞上,“若准时上班,公司位处80多层,应该逃不掉了”。周先生同样一路与人潮狂奔数小时,才到达安全地方,只是一直以为他在大楼上班的妈妈与哥哥,早就哭成泪儿人。他说,那件灾难让他失去许多同事,想到家人差一步也要失去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
  本身经营计算机公司的文光华,“9?11”当天,设在世贸大楼北栋26楼的计算机公司,随着恐怖攻击付之一炬。尽管所有员工当天都平安,但其中三位华裔员工,这些年却先后出现后遗症。文光华说,有人至今不敢在公共场所与人接触,看见陌生人显得紧张,晚上睡觉也不安稳,更有人的嘴角,常会不由自主的颤抖。此外,当时吸入过多的毒气尘烟,员工也出现呼吸不顺症状。
  “9?11”事件带给美国华裔的,除了死亡、疾病,还有无法磨灭的记忆和蔓延的伤痛。
  (来源:中新社、《北京青年报》《新快报》《外滩画报》等)

相关热词搜索:华裔 面孔 9 11 “9 11”中的华裔面孔 9 11十周年特刊华裔 她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女部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