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外部挑战:中国面临的中长期能源安全环境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一路大幅攀升,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1996年又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40%以上,成为世界石油第二大消费国。
  当前世界能源命脉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能源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我国虽然与世界主要产油国关系友好,且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具有地缘和政治优势,但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因素日益凸显。
  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来源地局势不稳大国争夺异常激烈
  
  我国目前仅从中东和非洲直接进口的石油就占石油进口总量的58%以上,远大于美欧,近几年与伊朗、沙特和科威特等国的合作不断加强,从中东进口原油的比例呈不断上升之势,与非洲的苏丹、尼日利亚和加蓬等国的合作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但是,这两个主要能源产区长期以来一直动荡不安,战事频仍。“9?11”事件后又成为国际反恐的重点地区,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我国获取能源的风险。仅伊拉克战争,我国就损失了近40亿美元。伊朗核问题也可能影响我国能源供给。
  伊战后美控制了石油大国伊拉克,近年来又采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种手段垄断了乍得、赤道几内亚、和刚果(布)等国的几乎全部油气资源,欧盟和日本乘美与伊朗交恶之机加强了与伊的合作,日本开始关注非洲的能源并已投入数十亿美元铺路。虽然我凭借友好关系和利用大国关系的空档加深介入这两个地区的油气资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遭到美日等国的疑忌和阻挠,今后面临的变数增大。印度也在大力开拓非洲的能源,围绕安哥拉油田的开发权曾与我展开过激烈的争夺,虽然两国将就获取海外油气项目开展联合竞购签订协议,但由于双方发展阶段相近,能源需求增长均十分迅猛,今后围绕能源问题的各种竞争仍可能不断出现。
  
  开拓新来源阻力重重多个重大项目失利
  
  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与我国相邻,运输费用低且相对安全,因此是我国开辟新来源的首选地。虽然拥有与相关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是我优势所在,但这些新兴油气产地同样是大国控制和争夺的重点地区,我开拓进程面临种种阻力。目前,我与俄的能源合作基本停留在石油贸易水平上,深层次合作进展不大。俄高层对我国力迅速提升怀有戒备心理,以及美日为遏制我从中作梗等复杂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进行。中亚是中美能源争夺的主战场,美国等西方垄断资本已抢占先机,我作为后来者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我与俄及中亚国家的能源勘采及管道合作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在美日等国的阻挠和竞争下,也有几次重要开拓遭受了严重挫折,包括中石油2002年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投标失利;中海油和中石化2003年联手竞购BP在哈萨克斯坦北里海项目股份被壳牌和埃克森?美孚以优先购买权击败;BP通过竞购部分控制了原拟向我供气的俄东部最大的凝析气田克维克金斯克的勘采权;安大线改为泰纳线等等。美还竭力阻止国际金融机构为中哈线贷款,并不惜代价修建了巴杰线,其开通后必将与中哈线争油,使该管线的利用率受到严峻考验。
  
  海上开发存在主权争端短期内难有大的进展
  
  南海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能源宝库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我国海域。今年3月14日,我国与菲律宾和越南签定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开启了在这一数十年有争议的地区实践“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设想的新篇章,预计今后我国将从这一地区获得数量可观的油气供应。但同时必须看到,马来西亚、越南和文莱等国目前已在该区形成了年产原油4000多万吨、天然气310多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且有进一步扩大之势,我海洋资源权益已大量流失。菲律宾、越南等国还不时提出所谓“主权要求”,屡屡出动军舰驱逐我国渔民,美国也开始觊觎南海油气资源,并不断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这些都将对我开发南海能源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东海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早在1968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就曾经指出,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外一个波斯湾,这个海域拥有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拥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正因为如此,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归属和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产生的主权争端也最为激烈。目前我国已开发了“断桥”和“春晓”等油气田,并曾邀请日本共同开采,但遭拒绝。两国在去年10月就东海油气开发和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举行谈判时,日本采取十分强硬的态度,提出沿岸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要求,以此来牵制我方提出的以大陆架延伸来划分分界线的主张。遭我拒绝后,日本防卫厅随即作出了多项决定加强东海的军事部署,还采取多种方式宣示对钓鱼岛的所谓“主权”,并加强了飞机巡逻,甚至开始研究该岛附近的作战问题,今后这一地区的形势可能趋于紧张。
  
  运输通道依赖性过强存在多种潜在威胁
  
  目前我国海外油气进口有海上、铁路和管道等运输方式,其中海运占90%以上,近80%的石油进口要途经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过于依赖这条并不十分安全的线路。狭长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经济的生命线”,长不过1000公里,最窄处不足600米,全球贸易中1/4货物的运输和差不多一半的石油运输都要经过这里,每年过往的商船超过6.3万艘。一旦该海峡被本地区以外的别有用心的势力所控制,势必会影响我国的能源运输安全。占我国进口原油量的1/4、对我石油供应和运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安大线,在酝酿了10年之久后却改变了走向,使我改善能源通道安全的努力严重受挫,但今后再次生变也未可知。
  我国海上石油运输线途经的菲律宾、越南、新加坡和印度等国与我关系总体较为友好,短期内尚不致威胁我运输安全,今后还有进行运输保障合作的可能性。但我国目前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海军力量硬性护航,因此运输安全系数并不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马六甲海峡,最近几年来,美、日和印等都试图控制这一海上要道。美国多次以加强海峡安全为借口,企图在附近部署军队;日本以协助加强治安为由,频频向海峡派遣海上巡逻队,并多次要求和东南亚国家举行联合军演;印度在马六甲海峡西部入口修建了海军基地并部署重兵。此外,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十分猖獗,且与恐怖组织有勾结。如果海盗和恐怖组织合谋炸沉大型商船阻断航道,对我能源安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战略石油储备尚未建成不能加入国际能源署
  
  石油储备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美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已达7亿桶,创6年来的新高,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计划达到10亿桶。欧洲正在大幅提高战略石油储备,准备将其储备量提高到14亿桶,以满足120天的消费量。日本拥有超过150天消费量的紧急储备。我国目前虽然已着手在浙江的宁波镇海和舟山岱山、青岛的黄岛以及大连的新港建设四个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但短期内尚难以建成,达到足够的储备量要求更需要较长时间。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能源协调和合作势在必行。国际能源署是保障和维护需求国利益的重要国际机构,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采购合作,美国和大多数欧盟国家都是其成员。印度还与美、日、德等石油进口大国建立了能源磋商和协调机制。我国目前虽已参加上合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协调机制,但还无法参与国际能源署,因为加入该机构的前提之一是要拥有至少相当于9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战略储备,这意味着我国能源安全的国际保障相对更为脆弱。
  
  缺乏应对国际油价波动的机制价格损失相当严重
  
  我国已经是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论规模应该能够对国际石油市场施加相当的影响,但目前影响国际油价的比例却不到0.1%,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基本上只是国际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我国获取海外能源主要通过贸易手段,多年来,由于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期货市场不健全,我国至今未形成应对国际油价风险的有效机制,陷入了“越买越贵”、“越贵越买”和“高买低卖”的价格陷阱。由于没有战略石油储备,对国际油价波动缺乏适度缓冲,我国在石油长期合同谈判时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由于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尚在建立之中,品种还不够完善,规模也比较小,因此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无法通过国际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面对国际油价大起大落束手无策,只有被动接受损失。据海关统计,去年原油进口因涨价而多支付的外汇达70多亿美元之巨,今年国际石油期货价格连创20多年来的历史新高,我国在石油进口上可能将要多支付去年GDP总量的2%以上,并将消耗大量的外汇储备。
  从战略上看,我国为维护和加强能源安全,已经采取了包括促进能源来源多元化、筹建石油战略储备、鼓励油气企业进行海外开拓、开始进行燃料油期货交易在内的多项举措,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同时必须看到,美国视我为与其争夺世界能源的最大对手,不断加以遏制和排挤,其他西方国家受“中国威胁论”影响也加强了对我遏制,这是我海外能源开拓屡屡受挫的深层原因所在。从力量和手段对比来看,美国一直使用军事力量控制海外能源产地和运输通道,日本和欧盟国家凭借资金和技术四处争夺,而我目前只能通过外交方式和有限的经济手段施加影响,因此能源安全中长期面临的压力更大。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相关热词搜索:面临 能源安全 挑战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外部挑战 我国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